APP下载

通会之际 驰骋诗怀
——读沈鹏《庚子国庆中秋之夜》有感

2021-02-04李志宏

中华书画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沈鹏庚子天安门

□ 李志宏

庚子国庆与中秋同日,普天同庆,全民其乐融融。沈鹏借着“庚子国庆与中秋同日”,豪情勃发、壮志满怀,不仅赞颂中秋、赞颂国庆,还升华到赞颂宇宙星汉。“几十亿年”“宏观”“引力”“地球”“人类”这样的科学名词用在律诗中,融化无碍。除此之外,他的诗思穿越了儒释道之间的界限,给人一种大象无形、大方无隅的开阔境界。他的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积,透过明白如话的描述,在看似平常字句中呈现出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艺术、诗歌和科学等学科跨越融合,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安门是祖国的心脏,诗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通过“天安门”这个借体代替了伟大的祖国,用“天安门”这个独特的意象展开诗情。首联“天安门上分外明”,今夜的天安门,显得十分明亮,也为下一句诗埋下伏笔。诗人将天安门的庄严、肃穆、辉煌和高大,通过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来,通过静态描写以小见大。“分外明”不仅仅因为明月,还有火树银花,“焰火冲飞玉兔惊”,在这个喜庆的国庆日子,恰逢中秋之夜,天安门悬灯结彩,灯火辉煌,大江南北,红旗飘飘,各族人民,欢天喜地,一片祥和喜庆的太平气象。接着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将“焰火”写得生动而形象,“冲飞”之动,是一种动态描写,和上句“分外明”的静态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焰火冲飞”是对前句“分外明”的进一步描述,将“明亮”的程度进行深化。为了避免单调,诗人借用神话传说,赋予了“焰火冲飞”以诗意的神奇色彩。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科学探索,还有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会被新的科学所充实完善。科学、神话和艺术灵感碰擦出闪亮的火花,充满浓烈诗意。人间的火树银花惊动了月宫的玉兔,“玉兔”这个神话传说中美好的形象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作者用一个“惊”字来表现玉兔对火树银花的反应,看似轻描淡写,实是通过虚实相生,避免了横铺直叙的单调,同时,通过动静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渲染了“明”。

颔联“几十亿年相互动”包罗了天文地理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个普通星体而已,但是一直运动着,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关系,在古老的传说中,人类已经把思维和眼光延伸到了遥不可及的空间,还有不可预测的未来,通过已知认识未知,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

对于运动着的地球,诗人先从大时空着眼,为下一句诗做好必要的铺垫。“几十亿年”说的是人类存在的历史,也就是地球生物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30亿年,地球诞生至今45亿年,时空始终是运动变化的,从侏罗纪时期的物竞天择到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消失,诗人以发展运动的思维思考着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时空和人类是相互推动的,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从时空的广大回到了人类活动的范围空间,回到了今夜,诗人发出了“倍充盈”的欢喜。今夜,神州欢庆,人民生活安定,才让充盈之感更为深刻,一个“倍”字写出了充盈程度之深。颔联着重点明了“充盈”,充盈一词语带双关,不仅说明今夜的月亮充盈,而且,庚子也是一个受到新冠疫情困扰着的一年,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我们在抗疫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因此,这种“充盈”是多方面的。

诗人的想象又再一次穿越时空界限,颈联“宏观银汉万般细”,从宇宙之大到夸克之微,从天地万物到人的自身,人类的探索永远无穷无尽,未知的世界也一样无穷无尽,诗人再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和“小”之间的关系,这种辩证思维向我们展现出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类生活着的有限的空间,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个普通形体而已,毫不起眼,仰观宇宙之大,看到只有星河灿烂,这千千万万的星辰啊,细小得用肉眼无法看清。人类不也是这样吗?每个人都可能是天空中的一颗星星。时值中秋,月明星稀,很多的星星都隐而不见,正如苏东坡在《阳观词·中秋月》中所写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在浩瀚无际的太空中,星星也是那样不起眼,更何况是人类呢?诗人以天文学专用词入诗而不失诗情画意,在亦古亦今之中寻找现代人对于宇宙人类的思考和探索。接着,诗人由宏观遥望转向了微观思考,即是对自身的反省。

“彻悟红尘百虑清”一句,可谓是诗中的点睛之笔,不仅用词、用字十分精妙,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诗人将宗教和科学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打破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界限。“彻悟红尘”为佛家语,佛教认为万事皆空,并对色相和空相进行深入理解。“百虑清”则是对道家哲学的思考,《易·系辞下》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人的趋向虽然相同,但是虑有百端而理归于一。诗人从佛家和道家哲学中感悟到一“清”字,可谓是拨开云雾、澄怀观道。唯一“清”足以涵盖所有,道家的“清”和儒家的“明”异曲同工,这里的“清”也对应首联的“明”,将“明”的意义哲学化。荀子曰:“吾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道教则以“清”为上,大罗天认为:“三清为玄、元、始所化而成。”《太真科》记载:“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燕,化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诗人这两句诗通过空间大小之对比,科学和宗教的对照,重点突出“清”字,可谓妙极!

天文、地理、科学和宗教信仰,在诗人眼里一样重要。诗人把自然科学的思想入诗,在艺术美之外追求“真”,“真”和“假”“伪”相对,这是诗人最为可贵的品质。将“真”的思想贯穿其中,赋予了诗歌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尾联“引力无穷引至敬,地球人类一家亲”,更是升华了全诗的思想境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这是天文地理科学不可抹去的浓厚一笔,这无穷力量的万有引力让诗人联想到引力会引来“至敬”,从存在到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可谓包容生万物而性合于道,“至敬”者,极尽诚敬之心,汉砖云“海内皆臣,岁月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祖国强大了,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尊重,中外交流合作十分密切。这个时候,除了国庆中秋的喜气之外,还有更为欢喜的事,那就是中国抗击新冠病毒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礼记·礼器》云“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可谓是敬之至者,不以文为美。极大的敬意是不用虚假客套形式的,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从佛家道家哲学转向了对儒家“仁礼”思想的赞颂。中国是礼仪之邦,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让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瞩目仰望。如今科技迅速发展,虽然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触手可及,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形态、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之间的差异,想要达到“地球人类一家亲”还是相当苦难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人借此升华了诗的境界。从天安门到祖国的以小见大,从宇宙到地球的以大见小,阐释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愿望。在同一片蓝天下,只有和平才能促进发展,也只有和平才能和其他国家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突出了“亲”之重要性。

从整首诗的结尾字来看,分别是“明”“惊”“盈”“清”和“亲”,这也共同构成了整首诗的总体情调。诗人的诗不同于赞颂讴歌,更不同于吟咏风月,而是借助“国庆中秋同日”这样一个主题,以平生所学所知、所思所想,跨越学科界限,发挥了难能可贵的想象。他的诗朴实如话,不事雕琢,真实感人,初看十分平常,细读才能够体悟其中深意。一切优秀的诗作都是朴实无华的,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而自得天真之趣。因此,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都具有一颗童心,诗人也如此。他在《庚子抒怀》中写道“未泯童心皆我友”,耄耋之年的诗人看尽世间之繁华,深悟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之理,不作虚言以悦世好,他盼望和那些具有童心的人交往。诗人对祖国、对艺术、对人类伟大事业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拜读此诗,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世间万物皆可入诗,唯有思想深邃的诗歌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沈鹏 庚子国庆中秋双节 纸本 2020年

诗人曾在《理与情再探》中写道:“科学地认识宇宙,认识人本身,在艺术上自然要求和谐,和谐是宇宙的伟大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这就涉及诗歌和科学的问题。在传统的文化人眼里,诗歌乃是文之余闲,但在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眼里,早就把自然科学原理引入美学。如果说美学的目的是为了探索“真善美”,那么科学则是为了追求“真”,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与其自然哲学、美学观点高度相关,即强调主客体的整体统一,比如德国诗人歌德就在这方面就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见《歌德谈话录》)。

对一般人而言,诗歌和科学难以兼容,日常生活的若干题材对于诗歌来说“太过科学”,而对于科学来说又“太过诗意”。沈鹏精通中外美术史论,爱好自然科学知识,对美学研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将诗情和科学合二为一,化腐朽为神奇,其诗兼顾了诗人的浪漫、艺术家的审美和科学家的严谨,尽管这种融合会让传统派诗人感到另类,但是这种探索无疑开拓了诗歌发展的意境和空间。由于沈鹏高瞻远瞩、视野开阔,在实践、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根植于人类文化,二者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多创造力和生命奇迹,这也是他“弘扬原创”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人类文明的发展源泉会因为通会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也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此看来,沈鹏的诗歌既不是科学“真”的描述,也不是艺术“美”的塑造,而是合二为一的一种新样式,即是发挥创造性,驰骋想象,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诗意行走。■

猜你喜欢

沈鹏庚子天安门
牧歌飞到天安门
庚子春节感怀
战“疫”庚子春 担当看人大
沈鹏 书
沈鹏
庚子迎新名家作品邀请选
庚子吟絮(六则)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前看升旗
沈鹏《闲吟二首》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