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的基层实践—以南郑区编织产业扶贫为例

2021-02-03邢海虹温勤能黄研李双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期
关键词:编织小镇贫困户

□ 邢海虹 温勤能 黄研 李双

(陕西理工大学 秦巴生态环境与旅游协同发展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建国后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落后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为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推进,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贫困问题提到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决定集全国之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既是我党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体现了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履行大国责任的决心和能力。

南郑区地处秦巴山地区,藤、棕、竹等生物资源丰富,编织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秦巴山区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南郑区形成了知名的编织产业集聚区,产品销往国内众多地区,这一现象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此后,现代工业替代品大量进入市场,南郑区编织产业逐渐没落。近年来,绿色消费意识兴起,传统工艺文化复兴,利用自然原料的编织用品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南郑区编织产业再次复兴,形成了“藤编、竹编、草编、扇编、棕编”的特色产业,其中棕编、藤编先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立足于本地资源和经济特色,南郑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织产业精准扶贫道路。

一、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与实践经验

(一)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渊源[1]

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带领群众打淤泥坝、修梯田、办铁业社、缝纫社……,在体验了农业的艰辛、农村的贫困、农民的疾苦后,萌芽了早期扶贫思想。此后,在河北、福建、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开创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开创派驻第一书记、建设扶贫工程等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形成《摆脱贫困》一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逐渐成熟。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在举国的扶贫实践中精准扶贫思想不断创新,提出扶贫要找准‘穷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出了“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六个精准”扶贫方略、“五个一批”实践路径,体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内涵[2]

从“五个一批”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优先摆位,到“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首要地位,都表明了总书记对产业扶贫的高度重视。“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发展产业既是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撑。”所有的这些论述,都给我们指明了通过产业扶贫,最终促进脱贫致富的总方向。

(三)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的实践经验

在扶贫实践中,总书记的扶贫思想不断被实践,也不断被深入解读。卞民德[3]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谈到精准扶贫实践中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政府向贫困户推广刺梨种植,群众虽没种过但纷纷响应,且直言“镇上建起了刺梨加工厂,还有蔬果产业园,种了不愁卖”。另一种现象,帮扶干部希望群众能一起做大某个产业,但说破了嘴群众还是不买账,“种不难,换不来钱咋办?”。农业生产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农民擅长种,但是不擅长把握市场,“谷贱伤农”的无奈故事不断重演。分析两种产业扶贫的做法,构建完整的“种植-加工-销售” 产业链,让农民种的东西不愁卖,让农民在家门口能找到一份农业之外的副业,是保障稳定脱贫、做到持久致富的根本,是真正增强农民造血能力的产业扶贫。

二、南郑区编织产业扶贫的基层实践

(一)区域贫困+个体贫困,南郑区贫困的精准识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4]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南郑区贫困多发。虽然具体到每家每户,贫困的根源有所不同,但是地区性贫困的根源是一致的。远离经济发达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资源状况,是造成南郑区贫困多发的原因。不考虑区域性贫困的共因,只考虑贫困户的扶贫,很容易陷入“输血式”扶贫的困境。针对这样的地区,一定要坚持“产业扶贫”首要地位的思想,从致贫的根上去解决贫困。

(二)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构建“造血式”扶贫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南郑区制定《产业发展扶贫奖补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建设产业示范园、扶贫工厂、扶贫基地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连结机制,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地区特色,体现了区域性贫困和个体贫困双重层面的精准扶助,具有“造血式”扶贫的特征,有利于扶贫的持久性、财富的可再生性。

1. 政府财政资金—扶持龙头企业

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鑫豪藤编发展有限公司是南郑县藤编的龙头企业,也是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的家族企业,近年来转制为现代企业模式。2016年,区财政投入100万元鼓励企业引进技改生产线一条,改建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厅、办公用房等。项目的实施,使藤编业由“采-加-销”变成“种-采-加-销”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年增产4万件藤制品,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税65万元,直接带动企业周边6个村2000多户(含112户贫困户)发展藤条种植业和藤编加工业,每户平均新增种植业收入8000元,藤编务工收入5000元,大大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此后,逐年投入,2020年,投资达8亿元的南郑县藤编产业园招标已经完成。

2. 龙头企业—多种形式扶贫

依托企业优势,编织龙头企业把扶贫救困作为公司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凡是想发展藤编产业的贫困户,公司可以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凡是藤编销售存在困难的群众,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其产品;凡是自身发展受阻,能来公司上班的群众,公司随时提供合适岗位”的惠民承诺,筹资建设黄官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以“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的形式带领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1)用工扶贫:晁红,今年37岁,是黄官社区的一名聋哑人,她的丈夫张建平也是残障人士,之前无处就业便常年在家,靠务农度日。2014年来到鑫豪藤编拜师学艺,夫妻俩分别学会了油漆和编织技艺。现在二人在厂里年收入可达7万余元。

(2)创业扶贫:良顺藤编现有6家网店,除了销售自家工厂的产品外,也按照订单方式,向周边村民提供编织原料,回收周边村民的编织品,按照统一品牌进行销售。通过这种方式,带动了数百户农民居家编织。同时,两家龙头企业鼓励创业活动,鼓励有志青年通过开办网店,开设线下体验店等方式推动产品市场拓展。

(3)培训扶贫:龙头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藤编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培训40余场,共有2万余人次参训。通过培训,吸纳周边110余户群众从事藤编加工,其中贫困群众、残障人士40余人。从藤编培训开始,依托六种编织技艺,开展了棕编、扇编、草编、竹编等“六编”传统编制技艺培训,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居家灵活就业。

(4)入股分红:2017年7月以来,龙头企业采取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21户贫困户带资入股,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文化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它导致了物质贫困的代际传递[4]。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相比于学校教学,在工厂的“干中学”来的更为直接,也更为有效,南郑县编织扶贫工厂的扶贫工作,通过用工、培训等等,给了贫困人口学习的机会,增强了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在提升贫困户收入的同时,切实做到了智志双扶。

(三)双重扶贫成效:产业竞争力+贫困户增收能力

1. 激活编织产业链,产业竞争力提升

在财政资金扶持下,在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从2015年开始陈良顺便打开了汉中藤编走向全国的线上销售渠道,并建立线下体验店,凭借精湛的藤编工艺和良好的口碑,2019年线上销售藤编制品5万多件,棕叶蒲扇9万多把,竹制品3万多件,实现了收入233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260多万元。

在良顺藤编发展的背后,南郑区编织产业链条在不断延申,从单一的产品编织延伸到原材料种植和产品创新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产业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曾多次到黄官镇调研指导藤编产业发展,荷兰、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和地区的外国友人也先后赴该镇进行考察。2019年,西班牙罗意威品牌在良顺藤编天猫旗舰店看中他们的藤编扇子,订购了1万把作为VIP客户礼物,“土味”藤编变成了奢侈品。

2. 村民居家赚取劳务费,贫困户增收能力提升

目前仅黄官镇从事藤编编织的人员就有1000人以上,户均增收约1.8万元,带动120余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6000余元,藤编已成为该镇富民强镇的代表性特色产业。在藤编产业扶贫的带动下,南郑区大力发展“五编”产业扶贫,据统计2019年南郑区从事“五编”产业的人数达到1416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640人,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人均年增收3170元。村民既能居家赚取产品编制劳务费,还能依靠种植原材料卖钱,贫困户实现了“小产品”与“大市场”的对接,脱贫增收能力提升。

三、南郑区编织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间竞合关系不佳

南郑区“五编”产业,分别是黄官镇藤编、濂水镇草编、福成镇竹编、汉山镇棕编、两河镇扇编,除了藤编的两家企业规模较大外,其他多是一些小型合作社类型企业,规模小,分布不集中,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效应不突出,企业间需求拉动作用不显著,造成产品缺少创新,附加值低。

(二)资金投入有限,产业潜力未发挥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南郑区规划建设茶叶、山野菜、雏菊等7个万亩产业示范园、32个扶贫示范基地,培育认定了11个产业扶贫园区、20家产业扶贫工厂和10个产业扶贫合作示范社。撒胡椒面式的产业扶贫投入,使得每个地方的所谓特色产业都有所发展,但是每个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并未有效形成,产业规模小,仅仅带动了有限的农户参与,而更多的农户被排挤在产业之外,造成实质上的资金投入受益人群规模小。

资金短缺,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一大掣肘。扶贫如何精准发力、扶到点子上、刀刃上?南郑区虽给编织产业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但是就产业的发展而言,这个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如何使扶贫资金项目能集中“猛药攻顽疴”,需要精准研判,重点投入。

(三)产业规模小,对区域性贫困效果欠佳

单纯从良顺藤编一家企业而言,发展可圈可点,从“种植—加工—销售”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条,通过吸纳贫困户工作、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等方式,在解决绝对贫困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良顺藤编用工量也不过数百,整个南郑区能与良顺藤编媲美的企业也就只有鑫豪藤编,在全产业链方面还未达成。在一个贫困多发的落后地区,这样的产业在解决个体绝对贫困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面对区域性相对贫困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南郑区编织产业精准扶贫落实路径

(一)绝对贫困之后,挑战相对贫困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举全国之力奋战8年之后,绝对贫困将在我国消失。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将长期存在,在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所以后扶贫时代应继续将个体贫困和区域贫困结合对待,坚持产业扶贫,进一步创新发展,扩大产业影响力,才能真正促进共同富裕。

(二)以编织小镇为载体,做强产业支撑

以“编织小镇”区域品牌建设为导向,按照“三二一”发展策略,做大编织产业,形成区域扶贫的强大产业支撑能力。即:

小镇为龙头:以编织小镇建设为抓手,以展示古今中外编织艺术为基础,重点展出本地区的编织技艺,打造知名编织艺术体验地,通过小镇旅游体验地的创收为地区发展提质升级。

二产做支撑:以编织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从编织家具到编织装饰品全产业链打造编织产业,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编织产业聚集区。

全链来延伸:在以上两点做好的基础上,向产业链前端延伸棕榈种植、特色藤蔓品种开发、潮流编织产品设计等,向产业链后端延伸乡村旅游等产业等。向产业链旁侧延伸机编设备供应与维修、技术服务与培训等,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特色优势编织产品标准化基地。

(三)以研学旅行助力小镇旅游起步

当前,研学旅行被作为中小学必须的课程写入教学计划,各种研学旅行活动层出不穷,这蕴藏着千亿级的商机和市场。编艺小镇,是一个让学生感知自然、传承地域文化、体验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场所,对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文化修养、创新创业意识、热爱家乡情感有着很好的作用。南郑区距离汉中市区距离近,花费少,小镇能研学的内容多,只要活动设计合理,编艺小镇就能抓住商机,取得发展。在研学的基础上,规划小镇“藤(棕)种植观光体验—藤(棕)收割前加工体验—藤(棕)编织体验—编织文化发展历史体验—地域饮食、民俗文化体验”等系列旅游体验活动,促进一二三产在小镇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产业链创新,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等方式,吸引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学生在小镇创新创业,增强小镇活力。

(四)以编艺小镇提升产业竞争力

编艺小镇聚集藤编产业链上的各个活动,承接包括研学旅游等各种旅游活动,从而将人口聚集在一个地域空间上。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聚,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促进区域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信息、娱乐条件的改善,这些条件的改善最终可以吸引创新人才的加入,创新人才的加入,又不断促进小镇创新能力。这样的小镇,因为实现了产城的融合,是一个具有自主造血功能,充满现代活力民间产业小镇。有了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有了高级生产要素、有了口碑相传的市场,产生具有现代经营能力的企业家群体,以编艺小镇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路径就能得以实现。

(五)以政府作用推动编艺小镇建设

在落后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往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南郑区编艺小镇的成长路径是清晰的,但是目前缺少的就是资金、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落后地区来说,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只有地方政府。一是政府改变资金投向,增加专项资金扶持,通过编艺小镇,提升区域的自造血能力,从投入产出上应该是更有效率的方式。从教育、医疗、信息、交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和建设的支持同样必不可少。二是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渠道的拓宽,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市场力量加入,促进南郑区编艺研学小镇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产业支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进入下一个一百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后,解决城乡差异,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将是我们党和政府要肩负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的思想依然具有指导价值,深刻研究产业扶贫思想,不断推进产业扶贫实践,是党和人民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猜你喜欢

编织小镇贫困户
安安静静小镇
体验编织的乐趣
“CK小镇”的美好
一针一线编织爱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