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本兼治,做好“节粮、减损”两篇文章(下)

2021-02-03丁声俊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期
关键词:储粮消费行为膳食

□ 丁声俊

(接上期)

三、科学文明消费观:是“消费病”的良技良法良药。

全面运用习近平科学文明消费观的法宝,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构建和改善中国特色的消费模式提供了精准指南;对制定和完善消费制度、消费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弘扬中华民族节俭美德、培育科学文明消费风尚提供了思想支撑;对根治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消费病”提供了良技良法良药。当前要运用“节约、减损”粮食的科学文明消费观的法宝,彻底纠正非理性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实现“节约、减损”粮食资源常态化。

第一,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扭转消费主义倾向。

消费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在消费动机、消费态度、消费选择、消费行为等各个方面。与这种趋势相伴,也产生了消费主义倾向。

(一)根治“病态消费”精准化。

一些人热衷的消费主义,是严重的“病态消费”现象,必须运用良方和良药进行精准化根治。这种良方和良药就是“健康文明消费观”。它如强有力的武器,精准击中了无度享受、及时行乐的“思想病灶”,也精准切中了特权思想、贪图安乐的“神经中枢”,是对消费主义“病疴”的精准化根治。

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随心所欲、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把消费看作人生最高目的之消费观和价值观。一些人通过对财物的大量占有和消费,显现他们的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其消费行为完全失去理性,变成了为消费而消费,消费就是一切,一切为了消费。近年来,一些人贪图安逸、耽于享受,令人骇然:精神风貌上是“懒怠型”;在价值取向上是“利己型”;在生活方式上是“玩乐型”;在思想作风上是“特权型”。由于受这些腐朽思想病毒的侵袭和诱惑,致使享乐主义风气泛滥,贪图享乐,追求吃喝,挥霍浪费,感性消费、浪费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这些消费行为完全不考虑有无必要,既不考虑后果也不考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完全失去理性和节制,完全坠入拜物主义的泥坑。无节制的过度消费,不仅过量地消耗了资源,而且还污染了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浪费,但消费主义者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任由消费主义泛滥下去,资源将消耗殆尽,地球将衰亡。所以,专家警示,消费主义是导致人类社会走向最终自毁灭亡的“病疴”。医治消费主义“病态”的良方和良药、就是树立“科学文明消费观”,彻底转变非理性的消费思想观念。

(二)民众膳食消费健康化。

所谓膳食消费健康化,就是营养学家们提出的“健康膳食”。它不是指“健康食品”,而是指构成人体健康基础的合理膳食。其食物结构是,从现代营养学原理和人体生理需要出发,制定和实施膳食配方:以谷物等植物性食品为基础,适量增加肉蛋奶等动物蛋白食品,辅之以果蔬、豆类和薯类食品。这样的食物结构,可以满足人体必需的热量、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素,并且形成平衡关系,促进人体精力充沛,延年益寿。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饮食与医学和健康密切相关。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膳食搭配理念,还提出了“饮食有节……,饮食以时,饥饱得中”等观点。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现代营养学家早已形成共识,所谓营养,是指人体摄取营养素的平衡。人们要精力充沛、体魄健壮,必须在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即膳食营养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的平衡。包括:热量和营养素构成平衡,氨基酸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平衡,酸碱平衡,以及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平衡。为保证广大民众的膳食平衡和营养平衡,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即制定一个《平衡膳食宝塔》。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摄取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摄取250g-400g;蔬菜和水果占有第二层,每天应摄取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摄取125g-225g(其中鱼虾类50g-100g ,畜类、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同居第四层,每天食用量相当于鲜奶300g 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其制品;居于塔顶的第五层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针对我国国民的健康隐患,《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合理膳食行动。其行动目标、主要指标,以及具体行动内容,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问题和不合理膳食行为,对“为什么要合理膳食,什么是合理膳食,怎么做才是合理膳食”,分别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要求,呼吁每一位老百姓都要行动起来,拒绝不合理的膳食消费行为,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采取科学、健康的膳食模式,实现健康膳食常态化。

(三)膳食消费行为文明化。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购买动机、消费意愿等方面的心理与实际的表现的总和。为了开拓消费市场和有竞争优势的经营机会,加强对市场预测与投资前景的研究,消费行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应运而生。由于消费者的购买是一切市场活动的中心,因此消费行为问题也就成为消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借鉴西方消费行为研究的合理成份,开展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意识及其变动趋势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搞好市场预测,大力发展消费市场经济,以及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促进消费升级、端正消费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毋庸讳言,在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拉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值得关注的消极现象,非理性消费行为泛滥,主要表现有四方面:一是形式合法但实质上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如炫耀性消费、浪费性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性消费、奢侈品消费等。这种种消费行为超过了资源、环境、社会的提供能力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二是形式上不违法但实质违法的消费行为。与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社会整体利益是相抵触消费,恶俗低俗的消费现象,食用珍稀的野生动物等。三是违法性消费行为。一些消费者为了实现自己狭隘的利益偏好,置他人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于不顾,违反现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表现出的危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消费行为。四是破坏性公害性消费。一些消费者为了满足不合理利益期待而违法消费,危害健康和谐的消费秩序,损害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稳健发展、破坏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消除非理性消费行为势在必行。最根本的是要运用科学文明消费观,即通过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和理性消费行为,使培育理性消费行为的主动性掌握在人们自己手里。也就是说,理性消费行为要靠自己对个人的健康负责,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包括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讲究文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每个人都是绿色消费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要积极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践行和促进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积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社会风尚,加快建设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第二,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于建设无形良田。

在我国,粮食收获后损失也很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实施“粮安工程”和加强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在收获、仓储环节的损失明显降低。然而,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仅次于餐饮环节,减损任务依然严重,同样触目惊心。不过,我国粮食从收获到加工、再到储藏的链条上的损失,却为专业外的人们所不知。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特别是农户储粮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上下。

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既有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的原因,又有农业机械化落后原因。前者是指小农户分散、规模小、手工作业损失大。后者是指作物收割、农村粮食加工机械装备陈旧。由于粮食损失存在于各个环节,所以必须从全链条着手,采取改革措施。

(一)倡导发展新型合作制,通过机械化减少粮食损失。

粮食收获后损失贯穿在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链条,包括农户收获、储存、粮食收购、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针对存在问题,必须采取减少粮食损失的措施。为解决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要积极倡导发展不同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组织,提高农业粮食组织化程度。这是一种创新的合作制形式。其基本特质是:农民是合作社的真正主人,合作社是“民办、民用、民有”;农民对土地拥有“三权”:承包权、自由流转权和财产享有权;合作社坚持民主原则,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这种新型合作制是农民最容易、也最愿意接受的合作社形式。它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步伐,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粮食规模化经营。与此相应,可有力促进农业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区域化、耕作和收获机械化。从而既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又减少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

(二)积极改善农村储粮条件,减少农户储粮损失。

迄今,我国农村储粮条件仍然是一块短板,储粮损失严重。据专业人员调查,农村储粮损失率在8%上下。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改变农户储粮形式和革新技术。最基本的形式是探索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服务,改变农民单家独户分散储粮的传统方法。例如,在有的粮食主产区开展的“两代一换”效果就很好。其方法是:粮食加工企业为农民开展粮食代储存、代加工;原粮兑换制成品。还有的粮食储备企业开展“代储、代售”服务,或者叫“粮食托管”服务。选择这些服务途径,要坚持农民自愿、粮食所有权归农民所有的原则。还有,在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通过采取以上储粮形式,就可把农户储粮纳入先进储粮技术轨道,收到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的效果。

(三)加强粮食技术装备研发,提高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

以现代机械力替代人力和畜力,促进谷物全产业链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现阶段针对实际需要,加强以下适用机械装备研发:一是谷物耕作、收获机械提升技术和性能,做好农机配套服务。二是粮仓通风清理机械和农户科学储粮仓设备,支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做好农户科学储粮。三是加强仓储物流机械装备的研发,重点是适应物流节点建设高水平中转仓容,以及实施老旧粮仓改造升级的需要。四是继续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提高粮食“产购储加销”效率和损耗。

(四)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减少加工损耗大有可为。

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稻谷出米率为籼稻80%、粳稻70%;小麦出粉率为75%~80%。而目前籼稻加工出米率下降到55%、粳稻下降到60%左右;小麦加工出粉率下降到70%~60%左右。快速下降的出品率,导致粮食损耗极大。据计算,如果综合出米率、出粉率各降低10个百分点,将减少大米103.3亿公斤,减少面粉64.6亿公斤,这些粮食足够9253万农村人口,或者2.06亿城镇人口一年的粮食消费。如果按照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稻谷600公斤、小麦400公斤计算,我国每年粮食过度加工损失的粮食,相当于2798万亩稻谷,或者4198万亩小麦的年生产量。因此减少损耗数量庞大的谷物,就是不种田的增产,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稀缺耕地资源。

第三,加强公益宣传引导,广泛开展节粮科普行动。

归根结底,消费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健康长寿。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人们必须具有理性消费的知识。包括:为什么消费(目的);消费什么(构成);怎样消费(方式),以及其他保证人体健康的常识。基于此,必须加强公益宣传引导,普及全民健康知识。当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领会、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粮食产业经济的系统、精辟的论述,是关系全局、全面和全民的总指导思想,不仅对整个粮食产业经济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当前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具有重要现实指导作用。要通过深入学习、领会精髓,树立科学文明消费观,以科学战胜无知,以文明制胜愚昧,以制度保障行为规范,弘扬勤俭节约美德,发挥实用科技的威力,实现和保持“节约、减损”粮食资源常态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广泛深入开展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爱粮节粮活动,组织开展“节约一粒粮”公益宣传活动,培养全社会树立平衡营养、保障健康的粮油消费理念,普遍开展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的优良传统,大张旗鼓地宣传倡导,推动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理性消费蔚然成风。

2. 广泛开展节粮的公益科普行动。科普行动是基础性、公益性和全民性的工作,关系到广大民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大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节粮”科普行动,要以新发展观为引导,以体现科学性、社会性、群众性为方向,科普的开展形式、传播内容都应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包括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健康膳食等,向全社会传播。要开展科学食物结构的宣传引导,推进合理膳食和合理平衡营养,对全体人民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要大力宣传粮食和食物的科普技能和知识,坚持科普教育活动常态化。

3. 革新加工工艺技术,继续推进粮食适度加工。要从宣传“精米、精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吃普通大米、面粉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入手,引导国民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与此相应,必须改变粮食过度加工的现象。通过像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以及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普活动日、展会等各种平台,推介适度加工、保留营养成分等科学节粮知识,引导消费者选择适度加工的粮油产品,改变过度追求“亮、白、精”消费误区,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采取科学节约型粮油加工方式,认真贯彻新的粮油加工标准,推动企业采用节粮节能、绿色低碳的生产经营方式,即按照标准推进粮食适度加工,引导创建一批稻谷、小麦、玉米深加工、主食产业化等加工节粮减损示范企业,努力使发展节约型粮油加工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储粮消费行为膳食
大众滑雪消费行为的研究——以万龙滑雪场为例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膳食纤维不是越粗越好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