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体育康复发展中的困境与路径探究

2021-02-01许冬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医残疾人康复

许冬明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体育康复,主要是指需实施康复和保健性体育的老弱病残者。2006年颁布实施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欠发达农村70%以上的残疾人将会得到康复服务。体育康复是促进这些群体健康和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农村特殊群体康复的一个重要平台。

1 农村体育康复发展困境

1.1 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支撑呈现短板

本研究以“体育康复”和“医体融合”为篇名,在国内数据库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出文献403篇。中国知网输入篇名‘体育康复’共计152条相关文献,输入篇名‘康复并含农村’的文献共计848篇,其中中文文献188篇,但输入‘农村-体育康复’文献为零。在知网的文献资料中的相关于农村体育康复的可查阅的文献研究寥寥无几。

根据王莉,冯香艳在对农村残疾人的康复训练需求及技能保障现状的调查中,研究康复技能保障现状结果表明:康复技能实施点为机动或无(67.58%),康复训练监管者偶有或无(48.88%),康复知识普及程度不明白或不清楚(64.25%),专业继续教育未接受过培训(40%)。肖在霞以北京市怀柔康怡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站为例对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实例研究中发现,社会组织对于促进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促进社区包容性发展、创新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模式三个方面。但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相关机构间缺乏有效沟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也同样发现农村的康复工作开展中,目前的康复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康复服务、教育康复开展滞后,并且相关部门长期支持不到位等问题都是目前农村康复工作进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说目前,在精准扶贫和体医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农村体育康复体系的建设是目前提升农村康复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

1.2 康复经费短缺

虽然近几年各地区在农村康复服务上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是资金不足经费匾乏仍然是制约农村康复服务发展的最大瓶颈。首先从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方面来说,是单一化直管。另外,由于基层残联和政府的资金有限,农村残疾人康复保障设施建设和康复工作的开展都存在短效性。例如山东某市,近65万残疾人中,有49万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而农村残疾人中由近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经费来源少、途径单一,各级财政对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资金投入偏少,主要是依靠县区级政府财政投入,而乡镇、村级政府几乎没有关于农村残疾人康复的专项资金。很多县区的社区康复都是刚刚起步,而且是只有少数的示范站、点,加之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刚刚开始,投资少之又少,基层组织财力差,康复工作面宽,难以完全覆盖。

1.3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与基层社区卫生脱节

根据《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标准》和《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增强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能力,提高康复服务质量,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明确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基层卫生人员工作职责,将康复业务培训纳入全科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规划,并将基层卫生人员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还明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由此可见,社区康复也是城乡基层康复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础,但现实调查中发现有的社区康复缺乏稳定持续的科学引导,而社区康复通常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常仅开展部分物理治疗及中医康复治疗,难以满足患者康复需求。农村社区康复发展各种资源能力的整合难以形成,实地条件有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农村社区康复仍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

1.4 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均衡,康复条件受经济条件限制差距显著

随着全国各地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渐加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同时在城乡居民享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也存在不均衡现象,使农村公共体育资源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个人月收入越高的患者康复复原力水平越高。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更倾向于采取保守便宜的治疗方法,治疗项目也受限制,自我感受的心理负担更重,从而影响其康复进程。经济收入、地方财政投入等经济实力方面的差距是造成农村康复服务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1.5 缺乏宣传力度,民众与时俱进的体育康复意识欠缺

康复宣传力度不够,民众体育康复意识淡薄。这种意识欠缺除特殊群体自身体育康复的观念薄弱外,也与文化教育程度、思想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相关。多数人对体育康复的理解还仅停留在体育是锻炼身体层面,其实康复训练≠体育锻炼。康复训练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陈世宏说,他遇到过不少认可康复训练的作用,但把康复看得过于简单,把康复等同于“锻炼”的病人。他们有的急于求成,擅自改变训练方法和强度,有的干脆抛开训练师自己盲目锻炼。“这些病人容易给自己的康复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由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性造成的心理自卑感,也不主动参加任何的体育康复运动。

1.6 缺乏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缺乏学科的横向合作与复合型人才在目前的省级康复中心中,其实也存在不少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示为“两低一少”,简单来说就是专业的康复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相关的工作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较少。一方面,康复医学是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基础,但是懂得体育方面的医学人才很少或是不重视康复体育,懂得体育的人才又不懂得医学。另一方面,我国体育院校的康复保健专业课程与国外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也不能够完全胜任残疾人的康复体育训练。

2 农村体育康复的发展路径

2.1 发展的基本原则

2.1.1 坚持政策协同。强化上下级政策联动,确保国家、省、市各项特殊群体康复相关政策在体育康复服务中能落地、可操作、具体化,同时,制定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策略和措施。

2.1.2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经济、市场化的杠杆优势,让市场配置资源,充分释放体育康复服务基地的市场与主体活力。

2.1.3 坚持问题导向。农村体育康复的服务基地面临各类信息资源少、社会发展空间有限等要素制约其发展的问题,要从问题入手,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重点完善体育康复服务基地的建设保障、拓展市场空间,不断增加各方面投入,进一步破除“旧理念”制约发展的瓶颈。

2.1.4 坚持开放创新。大力实施体育康复服务基地的创新创业协同式发展战略,整合区域资源,逐步实现康复资源开放共享,增强对全民关注特殊群体康复竞训的吸纳能力,实现各地市之间的跨境良性双向流动。

2.2 体育精准扶贫,精准康复

精准康复是“十三五”时期开始的新的残疾人康复理念。201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制定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其目标是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有优势,将体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实施体育扶贫工程,推动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精准扶贫、精准康复服务的工作重点在于精准,服务面由单一被动逐渐转向为主动而全面推动,更体现精确化识别、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2.3 加大农村康复硬件设施投资力度

政府财政支持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康复服务硬件环境的质量,根据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加大康复器材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设施建设”工程、围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体系质量以及供给效率,从而实现城乡康复服务均等化发展。体育康复服务工作是一个服务性、投入性工作,可设立康复的专项资金;通过社会捐赠等形式,解决农村社区体育康复的资金保障问题。以确保全方位多渠道的为特殊群体的体育康复提供保障。

2.4 注重体育人才培育,提升康复人才综合素质能力

2.4.1 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基地良性发展、康复人才培育中心和标准化康复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需要,引进、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体育、管理等科技高级人才,推动双创人才“蒲式生长”。开展面向体育康复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能力提升,为康复服务基地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人才支撑和保证。

2.4.2 破除体制内人才流动障碍,鼓励辖区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精英人才携带科技成果在职帮扶的体育康复工作,让科技成果与市场、康复基地充分对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支持康复专业人才双向选择,完善人才流动制度,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双创活力,实现双创人才多渠道供给。

2.4.3 强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骨干企业、康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产业技术为目标,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推动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探索区域性股权投入基地建设,健全多层次管理体系,推动科技、技术支持基地发展。

2.4.4 提升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措施

2.4.4.1 培养目标的核心措施:与高层达成共识,全员内外合力并应用,沟通宣传导向与运动处方的计划制定。加强康复能力素质模型学习,开发本土化体育康复处方内容。

2.4.4.2 提升素质能力的支持措施:优化激励体系、优化选拔机制、针对性的培训、优化基地项目管理、内外考核标准合理化建议、新知识体系能力提升。

2.5 社区康复、体医融合,共促农村体育康复良性持续发展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体医融合融入健康中国的内涵,发布体育锻炼指南,创建和完备针对各种人群、各种环境、各种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案库,推进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治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锻炼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康复等方面的有益作用。成都体育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个 “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加强体医融合在教学体系中的建设。首先在学校推动体医融合发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表示要推动“体医融合”,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2021年3月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在南京签署体医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并召开了省体医融合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0项《2021年江苏省体医融合重点工作任务》。

为由地方政府选派体育、医疗、卫生、营养等专业人员构成的地方健康促进委员会,该部门主要从宏观层面制定体医融合共生发展的地方战略规划,确定重点人群与常见慢性病的体医共同诊疗制度,通过重组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达成合作框架,指明体医融合共生的发展方向。中观协同层为由政府领导下的体育和医疗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的体医融合协同小组,是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纽带,主要职责是落实体医融合相关政策,开展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具体指导意见,制定体医融合具体工作的实施办法,为体育和医疗部门融合搭建对接平台。”

2.6 集社会力量,提升体育康复项目的技术支持与建设

2.6.1 以高标准规划、高技术含量、规模化建设的要求,开展标准化体育康复基地管理示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特色基地建设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众创主体发展模式多样化鼓励各行业龙头领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多样化的众创发展模式。

2.6.2 鼓励以各类科技公司为代表的 “制造业+双创”进入康复特殊人群康复基地建设与发展新模式,助推康复理念和技术的升级。依托于科研院所,推进体育康复特殊器材开发和研制的本土化。

2.6.3 借助互联网+在云服务方面的优势,打造“康复服务基地信息流动+双创”发展新模式。依托辖区高校、科研机构在源头创新领域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双创”融合进驻体育康复基地的多方面能力提升新模式。

2.6.4 鼓励地区科技事务所等综合型科技服务机构,探索“科技服务业+双创”参与特殊群体的康复的融合发展模式。鼓励以各企事业单位发展“康健融合+双创”的新模式,从政策、载体、行业组织等方面推动体育康复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鼓励市投资控股公司等企业代表,发展“国企+双创”的新模式,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康健基地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

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2019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 “三农”工作总抓手》。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国务院1991年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提出“开展康复扶贫”;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社区康复。目前社区康复已经成为我国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础;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理念;2019年6月11日,康复大学在山东青岛举行揭牌仪式;2017年,融合教育首次写进《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2016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康复国际代表大会上正式就任该组织的新一届主席,这让我们更有信心看到农村体育康复之路的光明未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年第一届康复体育健身运动训练营在广州残疾人体育中心举行。2020年湖南建成第一家村级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站。2020年在四川广安,村(社区)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室也已投入使用。

“健康中国”政策的背景下,以供给侧改革为出发点,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迅速发展。随着制度的完善和监督机制,促进社区康复、体医融合,农村体育康复服务快速和谐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也促进着特殊群体全面康复服务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猜你喜欢

体医残疾人康复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我骄傲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