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2021-01-3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化传统节日政治

◇ 叶 欣 ◇

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源于先秦时期,唐宋时期达到高潮,明清时期趋于稳定。中国传统节日主要起源于历法节气、原始崇拜、祭祀和日常衍生等,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传承至今,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积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阵地,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特性,主要体现在鲜明民族性、传承发展性和历史文化性等几方面。

(一)鲜明民族性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可,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的向往。各民族人民因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形成的特色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传统节日是人们通过采用特定的庆祝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化节日。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这个年头岁尾的集体祭神祭祖活动仍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几千年的风俗习惯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表现在中国人民欢庆节日的各种行为里。

(二)传承发展性

传统节日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传承发展特性。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一代代人结合时代特征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从而永葆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悠久的清明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特征,提升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清明节的节日特征。作为一个唯一与节气重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宋元时期融合了寒食节;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①萧放:《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光明网,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04/04/nw. D110000gmrb_20170404_1-06.htm,2017-04-04。,使民间长期延续的清明节植树风俗被官方认定。

(三)历史文化性

历史文化性是一个传统节日最基本的特性,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端午节有两千多年历史,其起源有多种传说,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如划龙舟、赛龙舟、包粽子、祭祀祖先等。因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各色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端午节被列为国家的法定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②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2018-08-23。。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需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进而发挥中国传统节日在高校教育中的当代价值,实现其育人的功效。

(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6页。。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多种多样的节日习俗。在高校教育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上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抨击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虚无主义历史观来认识、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论体系,对其彻底地批判要求对其哲学基础进行彻底批判④董玥,陈锡喜:《历史虚无主义三重理论基础批判》,《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其本质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有力地抨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积淀,在高校中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厚植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根基,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

(三)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传承。高校应主动结合新时代的特征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的尊重与继承,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中,将传统节日知识请入课堂,将传统节日习俗加入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发展。

(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先进文化、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高校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自然观、伦理观、人生观、爱国精神等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升自信心。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中实现育人功效的路径

高校作为文化教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即如何提高有效性、增强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经过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阶段,将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意识和外在行为表现,进而达到 “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一)内化阶段:多角度涵养课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内化阶段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并内化为自己个人的思想的阶段②卢岚:《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探微》,《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是形成“知”的阶段。课堂是发挥教育价值的主渠道,是知识内化的主要场所,为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化为当代大学生个人的思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多角度涵养课堂。

1.高校教师要丰富知识内涵、提高理论素养

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道屏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将决定课程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从而在思想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授课学生的特性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促使当代大学生理解并内化为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实现“思政课堂”的价值。

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专业课教师的文化素养高低、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好坏,将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专业课教师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比如外语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进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节日文化,正确辨别外来文化,促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化”,实现“课堂思政”的价值。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性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性作用。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好学情研究,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生的学习特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中。比如可以让学生分享中国传统节日小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中西传统节日辩论;还可以让学生开展某个传统节日大调研,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内化。

(二)外化阶段:全方位融入社会实践,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外化阶段是受教育者将自己在内化阶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变为动机,去支配或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行为习惯,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践行的过程①卢岚:《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探微》,《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是学生将“知”转换为“行”的阶段。当代大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而是需要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实践方能获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力量,才能在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践行的目的。

1.融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自我教育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每年利用暑假时间,在学生中开展的社会实践之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常规性活动,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大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还能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可以让学生开展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对比调查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西“情人节”的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我国“情人节”的了解,也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

2. 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大学生自我践行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地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比如让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慰问社区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基层服务工作,还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体味传统节日的魅力,进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

(三)反馈阶段:多形式传播,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第一阶段的“内化”,受教育者达到了“知”;第二阶段的“外化”,促使受教育者将“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此时,教育的目的还未完成,还需要第三阶段的“反馈”,使教育达到“知行合一”。反馈阶段是在教育双方协同合作与共同努力下,记录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并对这个结果进行评估、反馈,促进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的良性运转①卢岚:《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探微》,《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②《习近平论互联网宣传工作2019》,“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9年10月24日。。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网络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为如今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一个新的反馈阵地。

1.优化互联网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

互联网网络平台如今已经十分成熟,但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活动还不够完善。为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合新时代的特性,要不断优化互联网环境,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新的平台。比如在主要的传统节日到来时,各大主流网络平台宣传传统节日的内涵、习俗等,让大学生再次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洗礼,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

2.激活互联网活动,为中国传统节日传播搭建新的舞台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空间,为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促使“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实现,可以在传统节日到来时,通过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活动。比如包粽子打卡活动、中秋讲故事接龙活动,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互联网活动,促进内化与外化的融合,达到“知行合一”。

结 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当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涵养课堂教学,促进当代大学生“内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达到“知”;融入社会实践,促进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外化”,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践行;多形式传播,促进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的良性运转,达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内化传统节日政治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政治攀附”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