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性研究

2021-01-29邱君帝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儒家价值观核心

邱君帝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和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五千年提供了重要精神滋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借鉴和发展土壤,将其思想精华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研究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一方面是为了以儒家优秀文化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儒家优秀文化当代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成文化强国。

一、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两千多年来,儒家优秀文化作为文化根脉,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主流文化,集中表达了当代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大德。两者在当下的交融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一)儒家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儒家优秀文化是最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化根脉。它把仁爱、奉献等思想深植民众内心,培养了中国人崇尚仁爱、克己、和谐、奉献的国民精神,汇聚了“大一统”的民族向心力,在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公序良俗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3]

儒家优秀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仁爱、孝悌、仁政、民本、中和、大同与小康等几个方面。孔子提倡“仁”,视其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原则和理想人格。孟子把“仁”发展成“仁爱”,强调“仁者爱人”,成为儒家优秀文化的基本内容。仁爱从思想修养到实践,孝悌是根本和发端,体现了对亲人的感恩、回报、礼敬[4]。它既是行仁的基础,也是做人的根本,还可以培养“移孝作忠”(〔明〕袁可立:《张家瑞墓志铭》)的家国情怀。仁政是仁爱的施政表现,孔子从“敬德保民”出发强调“为政以德”;孟子提出“得天下以仁,失天下以不仁”(《孟子·离娄上》)的著名论断,要求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民本思想是仁政的前提,施政以仁则民为国本。孔子要求“节用爱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取民有制”,“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都是以人为本的主张。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体现了仁爱的修养和君子人格。他们以“中”为“天下大本”,以“和”为“天下达道”,追求适度与“和而不同”的包容。和谐体现了仁爱的处事方式,注重通过调整言行而“适中”,达到内外浑然天成,实现对自我和外界的反思与超越。大同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蓝图,体现了仁爱的普遍化。针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的私有制和世袭制,儒家提出仁政的最高价值诉求——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囿于现实,儒家又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大同社会初级阶段——“小康”。孔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包含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大同理想,既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也体现了人类德性的升华[5]。

独尊儒术后,儒家“内圣外王”的仁政德治思想在政治上得以广泛实践,为历代繁荣稳定打下基础。他们在高举仁爱大旗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承认爱有差等,认为爱是由个人到家庭、社会逐级扩展的。儒家优秀文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而使其思想既坚持了理想性,又保持了现实性和实践性,故而倡行数千年而不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明确阐释了当代核心价值的目标、规范和要求,体现了其包容性和导向性。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价值目标角度凝练了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念,完美诠释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伟大事业平稳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公民的道德价值目标,是个人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指导下,它以科学的态度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思想,并批判地借鉴西方现代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实践和现代转化基础上创新发展而形成,包含了人类共同价值[7]。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包含儒释道三大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主体向度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8],其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忠恕待人、先义后利、尚荣知耻、君子人格等价值理念构成当代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闪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光芒,并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依据科学的世界观、遵循科学的方法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9]作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它有助于人们自觉规范道德价值主线、守护道德价值底线、端正道德实践态度、加强道德实践能力,提升全社会道德修养,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官德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升群众的文化认同度和社会凝聚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道路指引、精神构筑和力量凝聚,“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6],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与“四个全面”发展;对外可以提高文化竞争力,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抵御腐朽文化入侵,“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6],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能与之完全匹配,培育力度还需继续加强。

二、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10]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积极的价值观,价值倡导是相通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契合性。两者的契合不仅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也深化了其实践层次。诚然,儒家的许多观点有其历史局限性,甚至扭曲性,但优秀思想仍然具有通理古今的重要价值,这是儒家优秀文化能够古为今用、倡行不衰的基础,也是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关键所在。

(一)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化,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其立德树人、治国理政等丰富的价值资源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基础上对儒家优秀文化进行了发展和超越,思想更为深刻,时代价值更加显著,从而以儒家心性之维为根基绽放现代民主政治之花[11]。

一切价值观都有其历史传承,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头和成长土壤。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等价值观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三个层面而言,“仁政、民本、仪礼、和合”等思想构筑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理想,“仁爱、大同、中庸、礼治”等思想构筑了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互关爱,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构筑了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格修养,“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2]。

儒家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继承其积极成分,才能根植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保持文化活力并发展壮大。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其文化理想,“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隆礼尊贤”、“和而不同”等成为国家共识;在社会层面,继承了其关爱理想,“天下为公”、主体对等、不偏不倚、“德刑相辅”等为现代社会所倡导;在个人层面,继承了其人格理想,修己以敬、言而有信、与人为善、讲信修睦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这种继承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剔除了其糟粕,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提高了社会认同度。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其注入了时代元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积极扬弃”和超越——内容创新和超越、关注点推陈出新、实践更具操作性,从而时代性和先进性更加突出。如“忠君爱国”的“君”已被人民领袖取代,“主权在民”超越了“民之君主”的“民主”(《尚书·多方》),“法治”超越了“为政在人”的人治等。通过对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的挖掘和创新,儒家优秀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更具民族特色和亲和力,引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契合

两者之间的多重契合,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仁爱仁政在三个层面构成一个互相交织、相互依托的有机体系。两者兼容并包既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积极贡献,也为传统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国家层面形成传统德治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的宏观对接。儒家强调“为政以德”,崇尚仁政德治,这是当代以德治国的来源。通过道德教化洗涤心灵使人弃恶扬善、知耻后勇为历代所尊崇,亦被世界所倡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为此,儒家提出“庶—富—教”的德政实施模式,主张轻徭薄赋省刑,以“恒产”定“恒心”,并规划了“五亩之宅”(《孟子·梁惠王上》)的小康愿景;“国家殷富”后“谨庠序之教”,从而走向文明、和谐、民主。这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见略同,也是我们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6]的富强主旨。民本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它是现代民主价值观的中国土壤,“民主”与“民本”的对接为促进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性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文明是人类脱离野蛮的思想、行为集合[13]。《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规范了文明的行为和秩序,“有教无类”则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而现代文明观念拓展了其范围和视野。儒家尊重“和而不同”的多样性,于对立统一和知常达变中追求和谐。“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是建立人人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与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的基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14]。

在社会层面实现儒家德育与价值理性诉求和导向的广泛兼容。儒家积极道德育人,提倡主体自觉、权责对等的人格价值和“无偏无陂”、“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这与当代治国理政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孔子以“士志于道”奠定了君子人格,强调“为仁由己”的自由意志;孟子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描绘之。主体意志、生存与发展的自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价值目标,儒家这种人格尊严的挺立与现代自由思想是相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他们强调主体之间权责双向对等。孔子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各正其位;孟子以“五伦十教”规范双方权利义务。这种双向对等性不仅包含着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而且强调重在具体实践中的落实,是富有操作性的平等观。儒家倡导中庸,有“天下为公”的理想和“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的认识,以“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为建立王道乐土的基石。处事去除偏爱、好恶一同正是公正的真谛所在。他们坚持礼法兼顾、修德行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谐,强调“为国以礼”,创制礼乐制度;同时,也兼顾刑罚与律法的功效,重视“刑以防其奸”。这种以德性为法治底线、“有耻且格”的追求是真正的现代法治精神。

在个人层面达到君子操守与主体人格修齐治平的充分契合。君子人格是儒家修身养性而达到主体自觉、自我完善的理想典范,成为国人完善人格、涵养道德、成就功业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其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操守、人际交往价值预设有助于培养完美人格。爱国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价值桥梁,君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热爱祖国的共同意识。敬业是个人的职业担当与操守,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渠道。儒家要求“君子创业垂统”“敬事而信”“锲而不舍”“专心致志以事其业”[1],这种精神正是今天忠于职守、工匠精神的要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标准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儒家“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认为“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论语·卫灵公》)必不能取信于人,而且寸步难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的原因。“内善而外友”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儒家强调“以善交友”并“友之以善”,而且是双向、相互的,体现了“善”与“友”的辩证统一。这种双向对等互惠的思想为人们和睦相处提供了价值依据,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当然内容。

(三)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统一

内在的关联与契合造成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的思想基础、思维方式和方法途径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可以互相借鉴、互为补充,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也确实如此。

虽然产生和形成的年代相距久远,但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或者叫作以民为本。无论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还是社会秩序井然、和睦相处,乃至于个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都是从不同角度服务于人民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在这一点上,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无二致。两者都有相同的使命——为生民立命或为人民服务、相同的态度——民贵君轻或公仆意识、相同的措施——仁政或善治,并有着近似的理想蓝图——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这为具体实践的契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儒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是积极入世的文化,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勤劳敬业、顽强进取。其高度人本取向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不欲勿施”(《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的同理思维、“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先忧后乐”[2]的奉献思维、“其命维新”的创新思维、“死于安乐”的忧患思维等思维方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6],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自强不息,奋力前行,不懈奋斗。

儒家优秀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以德育人的教育、实践和传播方式是其重要基础之一。“有容乃大”的道德修养欲求、“有教无类”的教育普及、“知行合一”的认识实践、“皆可尧舜”的榜样示范、“一日三省”(《论语·学而》)的自我检查、“化民成俗”的宣介传播等方式方法都促进了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借鉴其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先进思想,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现代转换和实践贯通,推动自身培育和践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弘扬儒家优秀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作为两种完全相辅相成的行动,儒家优秀文化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义理论证和行为范式,还提供了实践路径和践行方法。其“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9]。把儒家优秀思想和人文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之中,发挥儒家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可以实现两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实践中的进一步契合。

(一)汲取儒家优秀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儒家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能够涵养其文化源头、文化模式和文化体验,并提供路径借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儒家优秀文化,挖掘其现代价值并实现现代转化,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充分挖掘儒家优秀文化的现代价值。加强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研究阐释和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对其文化精髓进行时代性创新,以之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二要努力实现儒家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化。科学对待儒家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15],从而“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6],“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三要以儒家优秀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儒家丰富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内涵,扩展外延,带动其理论和实践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积极向善。

(二)弘扬儒家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本和精神命脉,也是屹立于世界文化的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广泛宣传、深入普及儒家优秀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让儒家优秀文化深入人心是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生活的快捷路径。为此,一要加强优秀儒家思想的宣传普及。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各类学校的教育作用,对儒家优秀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理论阐释、新闻报道、政策宣讲,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自律意识,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在宣传普及中,一方面要将儒家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互相带动以方便群众比照认同;另一方面要“接地气”,借助儒家优秀文化生活化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可复制性、可移植性”[17],用大众化、生活化和艺术性凿穿“主旋律和受众之间的墙”,引发群众内心共鸣,提高宣传效果,防止流于空洞的说教。二要重视个体价值认同和示范引领。根据认知规律,通过宣传教育和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生活,提高践行的行为自觉,形成行为习惯。三要强化制度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进行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的保障,使之融入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充实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内,浸润到职业规范、家训家风、礼仪制度里,形成良好的制度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进而化成人们家庭和社会活动的基本遵循。

(三)培育儒家优秀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18]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必须加强教育宣传和道德建设,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落实到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增进理解和认同,从而自觉自愿地践行。一要融入教育宣传全程,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贯通起来[19],重点加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关爱教育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20],发挥舆论引领作用和文艺熏陶作用,引导人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1]。二要融入道德建设全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德”[18],“明德至善”是它和儒家优秀文化共同的目标,也是精神文明实践中的契合之处。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政德、官德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知识分子要坚持君子操守,为人师表;社会各界都要增进社会公德、强化家庭美德,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三要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全境。把儒家优秀文化融入其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和落实,也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具体形式。以儒家优秀思想文化创新社会治理,彰显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能够共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公众道德水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培养企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融入生活提高个人修养情操和敬业精神,可以于细微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微观到位实现宏观覆盖。

猜你喜欢

儒家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