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背景下民间传统书会现状分析与保护策略

2021-01-28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471022

大众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曲艺艺人民间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471022)

一、引言

民间书会是自发形成的传统说唱艺术交流集会,主要存在于我国的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活动。民间书会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是民间说唱技艺传播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传承和发展的活化石。一般而言,民间书会每年一度,会期固定。一些大型书会曲种、曲目也种类繁多。以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为例,据统计就有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山东快书、徐州琴书、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凤阳花鼓、评书、乱弹、三弦书、鼓儿哼等数十种曲艺形式出现。交流、切磋甚至带有竞技性质的书会也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民间说唱名家,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说唱艺术作品。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一起构筑成具有传统美学质感的民俗文化景观。

二、当前民间传统书会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急遽变化,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间传统书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民间传统书会数量急遽减少。据统计,1949年以前,我国北方共有民间书会30余个。目前仅有河南马街书会、山东惠民胡集书会、安徽界首苗湖书会、河南许昌杜寨书会等个传统书会还在续存。1像中原大河屯书会、河街书会、保安山书会、大槐树书会等数十个传统书会都已经相继消失。(二)现存民间书会的规模日趋萎缩。2008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存的四个民间书会中,除河南马街书会和山东胡集书会在个别年份由于政府介入,到会艺人有所增加之外,四个书会规模是呈现萎缩趋势的。特别是河南许昌杜寨书会,目前已经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三)依托于民间书会的民间说唱艺人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突出,且后继无人。(四)民间说唱的曲种、曲目、唱腔、唱段儿特别是长篇大书数量剧烈减少,一些口传心受的绝活儿面临失传。(五)书会原有文化内涵、民俗特质被稀释、冲淡。由于政府介入方式和商业化的影响,民间书会原有的生态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书会民间性、民俗性、自发性被削弱。

造成民间书会目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及民间书会所在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原因。民间书会作为传统民俗节庆,往往形成历史较久,如河南马街书会的形成具考证已经有700余年。这些书会形成于农业文明背景之下,因此演化出了一整套适应当时农业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的体制机制。书会会期的选择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特征: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河南许昌杜寨书会、山东惠民胡集书会会期均在农历正月十三,属于典型的年后农闲区间;安徽界首苗湖书会会期在农历六月初六,则属与夏季农闲时节。因此会期选择绝非偶然,而是和农业生产的时间规律密切相关。农闲时节则在时间上保证了艺人和乡民参与书会的最大可能。

就书会的运行机制来看,这一特征也显得尤为明显。民间书会不仅是艺人交流集会,还有曲艺交易会的性质。特别是马街书会和杜寨书会,艺人通过“亮书”2,吸引潜在买主是民间说唱艺人前往书会的最大动力,乡民前赶书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写书”。农业文明背景下,乡民遇到难以解决或者不可预测的困难,往往求助于神祗的庇佑。向自己信奉的神祗发愿,如能实现心中所想之事,定请说书人大唱三天等等。如此,当事如所愿,乡民就会认为是神灵保佑的结果,并在会期前往书会,请说书人到家说书里还愿。另有庆丰、娶妻、得子、得财、丧葬等原因促成乡民赶书会延请艺人。

近二十年来社会经济转型加剧,城市化进程加速。民间书会所依托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无异于釜底抽薪。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化使得与在农业文明时代吻合的农闲会期变得不再有意义。相反,大量流出人口往往在书会开始之前已经回流到城市。随着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说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观众群体。在说唱艺人方面,由于需求减少,收入减少,很多人离开这一行当投身于经济回报更丰厚的行业。农业文明时代“一艺顶三工”3的境遇一去不返,学习曲艺对年轻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了。艺人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传承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当前最核心的难题。以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所在的宝丰县为例,根据郑州大学王颖超2018年所提供的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表显示,“目前宝丰县共有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3人,其中80岁以上1人,70到79岁为13人,60到69岁为15人,50到59岁为8人,40到49岁6人,40岁以上传承人数量为0。”

其次,政府行为是造成目前民间书会现状的另一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无神论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反观民间书会与民间说唱,很多仪式活动和书目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活动一定程度受到了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运动”把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中的传统大书作为清除的对象,很多艺人被迫放弃说书,仍留下来的民间艺人被要求选择《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智取威虎山》等这样的新书来表演。此间,民间书会上“愿书”活动也受到严重抑制。无论是艺人数量还是书目、唱腔都损失严重。

整体上来看,文革结束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民间书会和相关说唱艺术发展较快的活跃期。一方面,思想的解禁使得民间书会的活动和习俗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民间艺人回归传统,一些放弃说书的艺人回到队伍中来。一些常年不准碰、不让说的传统大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这一过渡性阶段,原来的政策限制不复存在,意识形态管制相对宽松。而新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刚刚萌芽,后来出现的电视、流行歌曲、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尚未出现或未普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变化不大,为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的生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由于当时广大农村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等集体经济尚未解体,以集体为单位聘请说书艺人说书成为潮流。加之各县区政府及文化部门对民间说唱和艺人实行保护、扶植,“一艺抵三工”,说书艺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相对其他阶段为高。在这种状况下,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拜师学习说唱艺术。据笔者在山东惠民县、山东阳信县、河南宝丰县、河南郏县、河南太康县、安徽界首市、安徽太和县等地调查,当前活跃在民间说唱舞台上的相当一部分中坚力量正是在这一时期加入曲艺队伍的。

1980年代末到2000年代中后期是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受到冲击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在此期间现代化进展加速,农村人口外流,集体经济解体或名存实亡,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出现。各地政府着力发展市场经济,追求效益,对于文化的关注相对减少。从整体上看四个书会周边艺人演出场次是减少的,从业人员流失也比较严重,一些民间艺人甚至放弃演艺外出打工。收入低下自然也难以吸引年轻后辈进入这一行业。有赖于这些民间艺人多是半农半艺,依靠农业生产收入尚可以维持生计,这一境况才没有变得更严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宝丰马街书会由于当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营小煤窑,下矿挖煤往往带有较大的事故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煤矿企业主和与之相关包工队、运输队个体户的“愿书”活动激增对转型中的马街书会和说唱艺术的持续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国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之后的社会共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政策,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甚至形成了政府主导、主办的新格局。应该承认,政府在保护传承书会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就影响来讲也是正面积极为主。如宝丰县政府主导下马街书会开展的全国曲艺邀请赛、艺人帮扶活动、恢复民间书状元评选活动、创建以说唱文化为主的国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开办曲艺学校等。“形成了由活态化达到常态化,由常态化达到精品化,由精品化达到市场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中,地方政府发挥的积极作用更是决定性的。但是,也应看到,政府在介入方式上也存在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书会自发性、民间性被削弱,乡民参与度和主人翁意识被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这种运转模式下,书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已经发生变化。

三、民间传统书会保护策略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书会以及民间说唱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政府、民间组织、艺人自身对于保护书会、保护说唱也都有强烈意愿。但是,书会、说唱艺术究竟应当如何保护却需要系统地研究。

第一,政府介入,引导民间力量恢复已经消失的民间书会。历史上形成民间书会的地区,往往民间文化繁盛,曲艺艺人众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民间书会消亡了,但是其存在根基尚存,文脉未断。对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其潜在的意义和价值,提供养分,培育根基,引导利用民间力量在恰当的时机恢复书会传统。

第二,调整政府介入方式,回归书会民间性质。“政府的宣传倡导和行政理力量的介入,对改变民间曲艺的外部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必须看到。民间传统书会的原生态和自发性是其民俗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保存的重要依托。在民间书会受到冲击和破坏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力量的参与,很多传统民俗就会日渐消亡,政府介入方式不当,又会破坏书会的内在运行机制和文化内涵。因此,政府既不能不管不问,也不能一手包办。应该在尊重书会民间自发性的基础上引导培育,防止把书会办成纯官方不接地气的曲艺汇演。

第三,解决被传承人的出路问题,培育说唱艺术后生力量。书会保护与说唱艺术保护密切相关。说唱艺术传承最大的难点在于后继无人。由于看不到前景,即便是对说唱感兴趣的年轻人,也会因为出路问题而放弃。政府从解决学习者的出路方面着力是十分必要地。

第四,扩大宣传力度,增加民间书会的社会关注。民间书会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利用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宣传手段,吸引公众参与,为书会保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艺术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间说唱文化的载体和根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民间书会是劳动人民时代相承、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说唱交流形式。它所蕴含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因此,政府、民间组织、全社会共同行动,保护文化的根脉,维护文化主权势在必行。

注释:

1.本文研究对象为民间传统书会,意指具有较久远的历史且为民间自发形成的书会,对于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组织的曲艺展演活动,虽然一些活动名称也叫书会但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2.亮书,指民间书会上民间艺人在公开撂地演出,以吸引买主的行为;买主看上艺人,经过协商确定价钱和演出日期,买主交付定金,并拿走艺人简板、铙等一两件乐器作为信物,这一过程成为“写书”。

3.指当时一个艺人收入是一般农业劳动者的三倍。

猜你喜欢

曲艺艺人民间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花灯艺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