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价值观核心

(南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1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论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党的智慧,凝聚了党的心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现实表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的思想的先进性,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现实实践,是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

(二)践行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随之出现了新任务新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当“树立正确人才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塑造时期,有没有先进的且适应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思想,在引领其思想发展时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使其中的关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具体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涵养的人文素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之义

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我国在2014年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形势复杂、制度不完善、落实不细致等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如此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民族的独立自主,关系到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甚至生死存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将党的先进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

自近代以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风起云涌,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于三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影响尤甚。多元文化的冲击压缩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从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简化或淡忘,对其蕴含的意义理解偏差,可一窥究竟。追逐外国的传统或节日成了流行风尚,圣诞节、情人节等成了诸多国内大学生必过的节日,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契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元素面临被消解的危险境地。同时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人的异化,对物的追逐和对利益的追求逐渐被置于个人行为的核心地位,由此下意识地排斥靠积累获得的美好,加上大学宽松的环境使某些自控力差的学生以应付的姿态学习,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行为失当、心理失衡问题,对当今家庭、社会带来严峻挑战。价值观的多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多元的价值观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是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家庭教育的空场与缺失

习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而言,很多家庭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对子女的管教、关心减少,甚至缺失。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客观上,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回家的成本远超中学,电话或视频成为沟通的主要方式,家庭教育的能效被削弱。主观上,孩子上大学后心理上会觉得自己身份发生了转变,在本能上会产生些许反抗父母传统说教的情绪,父母也会从学生自尊心等方面考虑,减少对子女的说教,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场”。更有甚者,少数家长觉得孩子上大学以后,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了,放松了对孩子的持续性思想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思政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思政工作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具体而言,辅导员与班主任作为学生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其言行举止对大学生有着很大影响。辅导员与班主任是否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是否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是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这关系到大学生思政工作能否有效展开,能否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对专任教师而言,要以身作则,学高方为师,身正才为范,自觉让自己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泽学生的思想高地,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协调,密切联动。尤其是在课堂讲授中,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课堂,注重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使用,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让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知所学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将自己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注重随时解答学生在思想、价值、情感困惑、发展等各方面的困惑问题,激发其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努力向上的奋进之心,教导学生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价值,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二)设立多样的课堂教学

习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为高校思政课确立了一个总方向,这需要广大教师思考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更有效更直观且不僵化地让学生乐于接受枯燥的理论,将之内化且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要求各类课程协同推进之外,更加注重思政课程的讲授方式,创新“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授课中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文化非常注重个人的德性,将德性修养提升到生命修行很高的层次,《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又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明德性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应该强调基于省思基础上的笃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理论,并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实现实践自觉,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于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其理论叙述往往是枯燥的,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时突破窠臼,创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将理论课变得活泼生动。此外,在专业课、公共课等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三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三)丰富先进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注重校园文化春风化雨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一。“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具体而言学校环境的布局,包括布告栏、校园的教学楼、办公楼的建设,校园的绿化美化,都可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其中并随处可见。其次,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将其作为常抓不懈的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其中,重视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三观的重要性。第三,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以良好的班风学风,带动优良的校园文化,再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实现良性循环。在校园文化的培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育先进校园文化的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