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武乡方言俗语微探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俗语形容方言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武乡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境内山河交错,沟壑纵横。[1]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这里,当地方言中有大量俗语存在。吕红年先生的《试论民间俗语》认为,广义的俗语是指“流行于民间的一切通俗语句,包括谚语、歇后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格言、名句、惯用语、俏皮话等”。[2]本文俗语采用广义定义,从内涵特点、地域文化和修辞色彩三个方面分析笔者收集到的武乡方言中的部分俗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俗语中的文化内涵和信息。

一、武乡方言俗语的内涵及特点

本文收录武乡方言中部分俗语,此部分解释其内涵并对武乡方言中俗语的特点进行归纳。

(一)多用动物做比方

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了解动植物的习性、特点,并以此来与人的品性、行为联系打比方,形成许多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俗语。比如,人们发现老耕牛不用人鞭笞就自己犁地、找草吃,联想到自律、让人省心的人也是如此,有俗语“大明老知牛——不用人经由”(经由:方言,指让人管理监督和帮助)。人们发现羊粪球味道恶臭但表面光滑,联想到只重视表面工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用俗语“羊粪蛋的外面光”来讽刺他们。还有“臭虫闻着伢孩香,介独摸着伢孩光”(伢,方言代词,指他自己的,含贬义;介独,指癞蛤蟆)意思是臭虫闻见自己家的孩子很香,癞蛤蟆摸见自己家孩子皮肤很光滑,用来讽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行为。

类似的还有:猴心哙气(哙,鸟兽嘴。形容人或物短小不多,不体面);“蚂蚁跑得快,饿折腰节骨”,“秃的头上虱的——明摆的”,“老鼠拖木锹——大头在后”“磨道儿寻驴蹄的——一寻一个准”等等。

(二)以当地饮食、风俗为内容

武乡居民在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祭祀风俗上有约定俗成的内容,这些饮食和风俗在武乡这一地域是固定的,长此以往产生了共同的联想,生发出许多与此有关的俗语。例如,“南瓜就烙饼——两受屈”(就,方言,搭配),当地饮食习惯中南瓜和烙饼都是常见的好食材,但是两者搭配却不好吃,所以两个都受委屈,用来形容受夹板气或者两方都不满意;“玉茭颗儿闷闷饭——个零各离”则是指当地用碎玉米焖“焖饭”,做好后碎玉米都是分开的颗粒状,形容人心不齐,各自为政;“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俗语概括当地习俗,因古代有七出之律,八为“分”字之头,分即分离,均为女性所忌讳者,遂有此语此俗;人们称“五黄六月”则含有厌恶之意,农历六月建未,五行属土,五色中土主黄,故曰五黄;又五黄为都天大煞,主灾难病魔,这是古代人们信奉节气说和五行说的体现。类似的还有“四辰八节”“界里界甲”“刮风揞炒面——白误功”等等。

(三)反映人的传统观念及价值取向

当地居民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人们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基于物质、精神生产实践逐渐积淀而来的,而作为某一地域文化交流语言工具的俗语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种时间上久远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上深层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人们形成勤劳致富、批评懒惰的价值观念,“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揽闲必有嫌,不贴功夫就贴钱”“正经事情不办,圪灵窝儿掏蛋”(鸟窝)、“人吃烟狗舔碾,顶不了营生顶不了饭”等等;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很多规劝俗语,“跟好人学好人,跟上死鬼跳井绳”“光学歪踹不学好,狐的跟上大狼跑”“能和精明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孤柴难着,孤人难活”等等;也有不少俗语中体现人们理财经验,“亲是亲,财白要分清”“家有一缸钱,说话瓮来粗”等;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很多劝诫讽刺之语,“紧过达石慢过桥,跌到河儿没人捞”“白天游门串市坊,黑夜熬油补裤裆”(讽刺该做正事时不做)、“墙上画儿倒好看,看不了门的职不了饭”(讽刺只有外表没有能力的人)、“死吃死项,吃了舀上”(用吃了饭只知道去锅里盛比喻不灵活、死板的人)等等。

(四)反映农事、节令方面的经验

武乡地处山西省东南部,长期以发展农耕经济为主,在人们劳动和生产过程中就产生许多对农事、节令方面的经验总结的俗语。比如,“不怕伏儿一针高,就怕伏儿没苗苗”“早霞不出门,晚霞晒煞人”“旱天锄苗的,雨天浇园的”“叉把木锹响,菜根萝卜长”“栽树没巧,深栽实捣”“处暑不出头,不如挽的喂了牛”“背坡萝卜,阳坡葱,荞麦地里带菜根”等等。

这些俗语是先人在长期劳动中经过检验的智慧结晶,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指导后人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和进行生活起居安排。

二、武乡方言俗语中的地域文化色彩

武乡方言俗语的特点体现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这既表现在许多俗语的内容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俗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具有当地方言独特的韵味。

(一)武乡自然、人文环境的生动写照

地处晋东南部的武乡县多山少水,长期以来以农耕作为支柱性产业,当地居民在耕作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动植物的习性,耕牛、羊、驴、老鼠等动物都是当地田间百姓所熟悉的。有关节令、农事经验的俗语则大多反映了当地旱地类型、正确播种时节、收成多寡、栽种方法等规律,“背坡萝卜,阳坡葱,荞麦地里带菜根”是带有鲜明特色的套种方法,萝卜、葱、荞麦、菜根都是当地典型的作物。受粮食作物影响,这里生活的居民多食面食,小米、南瓜、玉米也是常见食材,因而与之相关的俗语辈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自然环境孕育出这里居民直爽大方、不拘小节的性格,人们惯用戏谑、风趣的语言发科打诨,互相调侃。于是与之适应的许多方言俗语幽默风趣,活泼生动。例如人们用“老和尚不兴让,让一让就上坑”调侃不懂得别人的客气话;“臭虫闻着伢孩香,介独摸着伢孩光”调侃人们只觉得自己家孩子好;“喝拍打瓦”形容人说话或吹牛的声音很大,可以把屋顶上的瓦片打碎,诸如此类还有“虱多不咬,账大不愁”“老公公背上儿媳妇——出力不讨好”“秃的头上虱的——明摆的”等等。另一方面居民长居于此,在小农经济上形成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勤劳、节俭、广泛交友、与人为善都是永恒的课题,这当然也反映在俗语上。

武乡方言俗语不论从自然还是人文上,都是当地浓郁独特地域文化的生动写照。

(二)当地方言的特色融入

俗语中同样体现着武乡方言的特色,汇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认同。“方言土语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特殊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感情色彩,同时许多民俗现象也直接反映在方言土语中,许多特殊的名词指的就是某地的民俗现象”。[3]武乡俗语的鲜明活泼离不开当地方言的融入。

比如“韩家闺妮嫁韩家——还是还”中,方言韩、还同音都读【hàn】,用方言中的谐音制造歇后语,类似的还有“没眼狗的吃浆糊——瞎不嗒”,方言“不嗒”(bè tā)既是吃浆糊的拟声词,又有胡说之义,这里一语双关;还有当地方言里流传的一种精怪“老狐精”,有诚实可靠的特点,所以有“老狐精——信实”的俗语。

多用“圪”字也是武乡方言俗语的独特表现,方言词“圪”作为缀词,既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在俗语中也使用广泛。比如,“正经事情不办,圪灵窝儿掏蛋”(圪灵窝儿:鸟窝)、“圪支圪恁”( 敷衍,将就)、“鬼毛圪耸”(大惊小怪,自己吓唬自己)、“圪洞洼砌”(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的样子)、“清早圪扎,一天没那”(早晨下小雨白天没雨)、“前头圪悻,后底紧跟”“担的圪芦截的醋,哪儿黑了哪儿住”“紧跑慢跑,圪垃拌倒”等等。

三、武乡方言俗语的修辞色彩

武乡方言俗语生动活泼,语言简练,形象鲜明,有浓厚地域文化韵味,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深受人们喜爱。这都与它的修辞色彩分不开。这是俗语在民间流的传形成过程中自发使用的,因而大多贴切自然、生动形象、凝练概括。

(一)语音方面——节奏韵律和谐

1.节奏

武乡方言中许多俗语节奏鲜明,说起来朗朗上口。在四字俗语中主要是“二二式”音步,读起来节奏分明,例如“花里胡哨”“灰嘴漆脸”“叩坡祀岭”(坡里岭里到处叩求,指上上下下到处寻求)、“豁儿半扇”(物体有缺损,不完整)、“胡抓黑挖”( 形容人收捞财物,不顾其他)等等;在谚语中主要是四言五言和七言,例如“人架不动,鬼架只蹦”“庄稼佬儿不用问,伢都作甚咱作甚”(伢都:别人)、“马莲开花,各回各家”“蚂蚁跑得快,饿折腰节骨”“紧过达石慢过桥,跌到河儿没人捞”等等,都有古诗的韵律节奏。

2.押韵

除去节奏明快,押韵武乡方言俗语语音的另一大特点,使这些俗语在使用起来有音韵和谐、回环照应的效果。例如,“白天游门串市坊,黑夜熬油补裤裆”“手多手多,割了鼻的耳朵”“老爷儿上墙,孩的寻娘”“先吃干后喝汤,圪捞缝隙都灌上”“女婿外甥狗,吃了很上走”等等,使用起来和谐悦耳。

(二)辞格方面——修辞手段丰富

1.比喻

“一个好的比喻往往可以收到变抽象为具体、变未知为已知、变深奥为浅显的效果。”[4]武乡俗语中就有很多通过事物比喻的方法使事物具体化,揭示深刻的道理。比如,“墙上画儿倒好看,看不了门的职不了饭”“留头闺妮纳屎布,闲时备下忙时用”“羊粪蛋的外面光”“家有一缸钱,说话瓮来粗”“吃圪碌,还棒槌”“亲了水也甜,不亲肉也咸”等等。

2.夸张

还有不少俗语为了突出特征、凸显感情、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描写、言过其实来达到效果。比如“二八月小蒜,香煞老汉”“西广头、黄蒸硬,一黄蒸打得送了命”“蚂蚁跑得快,饿折腰节骨”“嚎天揭瓦”(形容人嚎天大哭的样子,带贬义)、“急臀火燎”(形容着急得似火烧屁股一样)、“抠屎憋肚”(吝啬屎而憋在肚子里,形容异常吝啬)、“峻锅打蛋”(人背后高高突起显得像锅凑作一团)、“冷刀揭瓦”(冷风如刀可以掀下瓦片来,形容很寒冷)“堆山积案”(案,长方形桌子,形容事情或物体很多,堆积如山)。

3.摹状

在武乡方言俗语中也有许多形象地摹写人或事物状态、动作的,比如“出骨败相”(骨头和外貌都在出丑,形容极度丢脸)、“憨木央央”(人像木头一样憨头憨脑,央央是一个无意义的虚词但放在后面增加表现力)、“软洼不脓”(形容人无筋无骨进而引申到没骨气,含贬义)、“讨厌圪吃”(惹人讨厌,圪吃是拟声词,加重厌恶之意)、“老眉圪褶眼”(皱纹布满脸庞)、“湿不溜挖”(形容赤膀露背)。

四、结语

“口头语言是许多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因而很值得研究。”[5]武乡方言俗语作为一个地域的居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并运用的语言,能够反映当地百姓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当地的方言特点、地域色彩和区域文化内涵,收集、整理并研究这些方言俗语的内涵特点、地域文化和修辞色彩,对当地方言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必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俗语形容方言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客家俗语巧诵读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别无长物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俗语图文对对碰
一干二净
数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