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概念

2021-01-28郑瀚杨明月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00

名作欣赏 2020年15期

⊙郑瀚 杨明月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00]

一、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阐释

1927年,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在剑桥大学做了题为“小说面面观”的讲座。其后这次讲座的内容被整理成同名书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提出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个概念,为一直以来小说人物形象的分类问题找到了解答。显然,这两种人物形象还适用于小说之外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划分。

(一)扁平人物

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将扁平人物定义为——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因为这种定义,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后来的学者又对扁平人物进行了细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小说形势。例如,在《小说艺术论稿》中,马振方就将扁平人物分为观念型和特征型两种。更明确地说,观念型人物有着固定单一的思维观念,而特征型人物则具有极为突出的一种性格或行为特征。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扁平人物塑造起源,有的学者将《荷马史诗》看作是扁平人物塑造的开始,因为其中的英雄和众神都无一例外地被塑造成了极为单一的形象,如勇猛的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狡猾的尤利西斯等,这些人物在整部史诗中没有过发展,所以其形象被认为是扁平化的。然而,这样的说法仍然值得商榷。扁平人物的概念应当是伴随着人物形象的产生而出现的,即只要有人物形象存在的文学作品当中,就会有扁平人物出现。例如,在人类史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苏美尔神话中的丰收女神伊什塔尔就是一个扁平化的形象,其邪恶无情的形象在全篇中没有任何发展,引导着她向吉尔伽美什求婚到向主神谏言杀死恩奇都的一系列行动。由此看来,从文学创作初始扁平人物就随之存在,这一说法是极具说服力的。

(二)圆形人物

作为与扁平人物对立互补的,就是《小说面面观》中所提出的“圆形人物”概念。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复杂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内容的人物形象。至于圆形人物的准确定义,福斯特本人也没有给出具体准确的答案,只是在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罗伯特夫人时提到“圆形人物变化多端”。

其实通俗地说,圆形人物就是更为贴近现实的人物,其性格和思想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变化而变化,随着小说剧情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不同于扁平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不能脱离作品所创设的环境而单独存在,否则将失去其鲜活的灵魂及其所蕴含的价值。

就圆形人物的起源而言,认为其塑造始于《圣经》中的诸神与人类的看法广泛存在。然而,同样是在《吉尔伽美什》中,英雄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就是圆形的。他在故事的开始是乖戾的暴君,欺压民众,强暴民女。但这一形象随着神明造物恩奇都的出现而改变,在与恩奇都战斗许久不分胜负后,他们彼此认可了对方并成为挚友,从这之后,吉尔伽美什就成为明君,同恩奇都一起打倒芬巴巴,杀死了带来旱灾的天之公牛,为民除害。史诗情节发展到高潮,恩奇都患病而死,一向相信英雄不可战胜的吉尔伽美什开始认识到死亡的恐怖并启程追寻不死之药,又在不死药被蛇偷吃后终于承认了“就算最伟大的人类英雄也会有死亡到来的一天”,从此便不再过多思考生死,转而尽力成为一代贤王。吉尔伽美什的思想与性格随周遭的人与事而不断发展着,以至于出现了由暴君到贤王的蜕变,可见同样将圆形人物的起源认为是《圣经》的看法也是不准确的。但是,由于人本身的思维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类在文学中塑造形象的能力也是由弱到强,所以,圆形人物塑造的起源,极有可能是在扁平人物出现之后的。

二、不同人物形象塑造法的作用与局限

(一)扁平人物的作用与局限

1.反驳扁平人物弱势观点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使学术界认识到论著对小说的提升作用,但很多学者误认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存在地位差距,即认为圆形人物要优于扁平人物,因此推崇圆形人物而贬低扁平人物。这种观念是对福斯特小说理论的理解局限,是对扁平人物在小说中作用的认识局限。扁平人物的优势有二:第一是容易被辨认,扁平人物的形象单一,这样的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第二,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扁平人物更易于为作家所掌控,在不消耗过多笔墨的情况下起到最显著的作用。福斯特很早就认识到,同圆形人物一样,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说:“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出入其间。”一位优秀作家笔下的扁平人物,虽然性格单一没有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描述殆尽,但永远不会丢失人性的深度,反而更加激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有理由相信,纵使曲线灵动美丽,但单纯的曲线永远不可能支撑起全部的体系,而会导致其最终崩塌。

2.扁平人物的作用

扁平人物往往被作者用来传达一种固定单一的价值观,或是被用作一种社会先进思想的容器。正因为这些形象易于辨认与记忆,在小说的故事里,最牵引着读者的情绪走向的,往往正是他们。可以发现,在宗教神话当中,基本上所有的人物都是扁平化的,这是因为撰写宗教故事的最终目的正是传达唯一且统一稳定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观念乃至它们所附体的人物形象会永远被人们记忆,即使小说本身已经湮灭无闻。要将思想传达于世,还有什么样的载体比扁平人物更加有效呢?

3.扁平人物的表现局限

如上文所提到的,扁平人物的优势是易于辨认和容易把握,这成为无数评论家对其诟病的原因。扁平人物的最大弊端在于其不真实性,具有单一性格思想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社会中复杂而矛盾的人相距甚远,塑造这种形象所用的夸张手法控制失当很容易造成读者对小说整体情感意境的剥离。《三国演义》状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刘备摔阿斗、让徐州等一系列绝对理想化的仁义行为完全剔除了人的天性,相同的,诸葛亮在小说中作为正派谋略家也被塑造得过于足智多谋,以至于让后世读者对事件本身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扁平人物的过分夸张与脱离实际,在造成隔阂的同时,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审美疲劳。福斯特也说道:“扁平人物在成就上无法与圆形人物相提并论。”“一个悲剧性的扁平人物令人厌烦。”扁平人物的性质决定了它永远无法担当作品艺术性的主要承载者,但优秀的扁平人物会让作品更加动人心弦。

(二)圆形人物的作用与局限

1.圆形人物的作用

优秀的圆形人物往往会具有三个特点——圆通性、真实感、新颖感。通俗地说,圆形人物可以自由地出入一部作品的任何叙事阶段,巧妙自然地串联全文。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充满矛盾,他们从来不是这个社会中的某一个人,但他们也可以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读者看来符合常理,其思想发展让读者更加信服。圆形人物从来都是新颖的,只要一部作品中存在一个塑造成功的圆形人物,这部作品无论情节如何老套,也能带给读者以新鲜感,让读者不会感到枯燥,因为文学作品里的故事,从来都不会完全相同。正因为如此,圆形人物承担了作品艺术性的绝大部分,并在受情节影响的同时,对情节的发展起到自然的反作用。

2.圆形人物的局限

从作者的角度看,圆形人物不易塑造,即使作品创作已经结束,作者也无法完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创造出的人物全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人物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完全确定的,也就是说,圆形人物无法稳定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圆形人物成就于作品环境,因此圆形人物也离不开作品本身。其与作品的关系就像树根和泥土,树根被拔起,其深入的泥土也将不完整。当作品随着时间被一个读者淡忘,其中的圆形人物也不再真实,这种人物存在于读者脑中的印象很多时候会与读者对情节的片段记忆产生错位甚至是矛盾,即使他们被一直铭记,其形象也是以趋向于扁平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由此失去了本来的活力。

三、举例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一)扁平人物——以葛亮《朱雀》中雅可形象为例

鲁迅曾以“取杂种种,合为一个”的方式来展现蒙昧落后的旧中国底层人民形象。雅可是葛亮以这样的方法塑造出来的扁平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神秘虚伪的颓废“瘾君子”。

雅可天资聪颖,各种艺术样样精通,经常出现于各种神秘场所。他的形象永远是神秘的,从一开始的神出鬼没,到中途让蜜蜂爬满全身的诡异行为艺术,再到最后不是那么清楚明白的死,让读者对这个形象的感知是模糊的。但这种神秘感,正是雅可这一形象虚伪的突出表现。因为他神秘,看似令旁人琢磨不透,他演话剧、玩陶艺、画画、读书,周遭的人都以为他的生活纯粹而高雅,但实际上,这样艺术般的生活方式正是雅可用来掩饰其极度颓废的心理的工具。他在生活的各方压力下选择了“曲线救国”的伪策略来麻痹自己,通过吸毒来逃避生活的苦难,此外,他也有着阿Q“精神胜利法”一般的自我欺骗方式。当雅可面对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珍惜的程囡即将发生关系时选择了匆匆关门离开;在经历了无可奈何之后用蜜蜂裹住身体的行为艺术试图获得解脱;当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他又无法抗拒地与程囡发生关系,最终导致身体极度负荷而亡。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从故事的一开始,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改变,周围的人如何变化,雅可永远都是一个样子。

“这时候,他隐隐已有感觉。在这城市的盛大气象里,存有一种没落而绵延的东西。这东西的灰暗与悠长渐渐伸出了触角。沿着城池的最边缘的角落,静静地生长、繁衍。或许,是见不到光的,并非因为惧怕。而是,为了保持安稳的局面。因为,一旦与光狭路相逢,这触须便会热烈地生长,变得峥嵘与凶猛。”

雅可这一扁平人物被葛亮用作千禧之交南京城中底层人民的一个载体,他的颓废懦弱被夸张地突显了出来,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让读者以最直观的方式走近了当时南京人性格中晦暗的一面。正是因为雅可的存在,读者在《朱雀》这本书中表现出的南京人面对苦难时的不屈不挠中看到了一点点暗色,这样的扁平人物本身也成为情节中极为坚固的齿轮,影响着周遭的人和事——许廷迈对南京的复杂与矛盾的理解因他发生了质的变化,程囡的形象也因他变得更加丰满自然。

(二)圆形人物——以巴金《家》中高觉新形象为例

巴金的《家》中塑造得最精彩的人物,就是高家的长子觉新。高觉新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他的形象随着情节不断地改变着,成了封建旧观念与新思想冲突的战场,其性格与内心充满了矛盾。

作为高家的长子,高觉新年轻时接受过新式教育,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树立了这方面的理想。在其人物形象的初始,读者看到的觉新是进步的。但是,这一形象随着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庭长辈的不断思想灌输与强制服从而改变。觉新很快被同化,由于其基础性的懦弱性格,他对封建礼教的残害从来都是被动接受,他接受了与瑞珏的婚姻,放弃了自己年轻的梦想。这一系列改变,导致了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期成为阻碍高觉慧思想解放、冲破牢笼的一大障碍。高觉新的再一次变化,来源于其深爱的女性一个个惨死在封建旧秩序之下,包办婚姻导致梅表姐的含恨而死,可笑的迷信让瑞珏因难产而离世。这些女性的悲剧让觉新被压抑已久的反抗意识重新燃起,在觉慧的一再刺激下,最终他做出了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定,选择帮助觉慧前往上海。值得注意的是,再次重燃反抗精神的觉新,因为其受到的封建思想束缚依然存在,所以他并没有以激烈的行为进行反抗,而是用隐蔽而委婉的方式去帮助敢于冲破束缚的弟弟,这也是其形象受到情节影响的体现。

正是高觉新这样的圆形人物,作为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让读者感同身受,在阅读体会人物的时候更加深入地去思考。觉新这样的人物一旦被成功塑造,将会使小说整体的艺术美感得到极大提升。

三、结语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都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福斯特对这两种人物的划分和定义开启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新章节,但是,要想更进一步地探索和发展其思想体系,还需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地更新和补充。不容否认的是,这样的思考有利于文学创作获得更大的飞跃,以此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指导老师:朱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