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国演义》中的何进形象

2021-01-28武云峰杨敬民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名作欣赏 2020年15期

⊙武云峰 杨敬民[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历史上,何进以外戚身份列居朝堂,对东汉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张国刚的《乱天下者:何进也》详细梳理了何进与宦官斗争导致天下大乱的前因后果。雷福平《何进与宦官的斗争对东汉政局的影响》一文指出:虽然何进作为外戚专权仅一年时间,但其与宦官的斗争对时局却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两文均从史学角度出发,指出何进对东汉政局的重要影响。在《三国演义》中,东汉王朝从统一的局面到军阀混战、三国鼎立的局面,何进、董卓、曹操三人起了关键作用。而在这三人中,何进无疑是这一历史巨变的最先引发者。

在《三国演义》成百上千个人物形象中,罗贯中在小说前几回用较多的笔墨对何进形象细致地进行了塑造,这与何进对当时政局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梳理历史真相,分析何进所处历史背景,了解其生平事迹,显得颇为重要。

一、何进所处时代背景及何进主要事迹

东汉末年,汉灵帝任用奸佞,朝政腐败。朝廷中宦官当政,朝廷外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百姓无以为生,纷纷揭竿而起,发动大规模叛乱。

何进,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本出身屠家,因其妹入宫得宠的缘故,担任了郎中、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等职。黄巾起义爆发后,何进被提拔为大将军,征讨黄巾,并得以建功封侯,从而进入东汉政权的核心。汉灵帝病逝后,“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何进由此大权在握,总理朝政。

何进出生贫寒,掌握大权后,引起一些宦官的嫉恨。宦官蹇硕因忌惮何进权力过大,说服汉灵帝调何进出京,以削弱何进的权力。此事被何进得知,故何进对蹇硕心怀怨恨。等何进把持朝政,“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袁绍等人积极建议诛杀宦官,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与以蹇硕为代表的宦官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强。然而因为何后反对何进诛宦,何进在诛宦一事上犹豫不决。袁绍等为之出谋划策,建议召四方猛士进京,以胁迫何后,何进以为然。但此谋遭到陈琳、曹操等人的反对,主簿陈琳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曹操亦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然而何进俱未听从。

听闻何进召董卓进京,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皆言不宜召董卓进京。“泰乃弃官去。”何进之弟何苗也游说何进:“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何进一时狐疑,乃遣谏议大夫种邵宣诏止之。然而种邵虽一时止住董卓,何进之后使袁绍“专命击断”,又促令董卓进兵。董卓将要进京,使宦官惧而思变,终于设计将何进杀于嘉德殿前。董卓进京后,废汉帝,乱朝政,地方割据起而攻之,天下由此大乱,其后乃有三国,而何进召董卓的决策无疑是这一历史巨变的导火索。

二、《三国演义》中的何进

(一)狂妄鲁莽

钟惺在评陈琳、袁绍、曹操、何进时说:“陈琳、袁绍、曹操俱有定见,何进甚卤莽。”小说第二回写汉灵帝召何进入宫,何进入宫途中,司马潘隐告诉何进蹇硕的阴谋,何进听后,一回宅邸便召集诸大臣,欲尽诛宦官,可见其轻率鲁莽之态。曹操说宦官难以尽诛,何进便怒骂:“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第三回何后召何进入宫,陈琳、袁绍、曹操先后劝谏何进不要入宫,何进却大笑道:“此小儿之见也。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言语神态之间,皆可见何进之狂妄。何进出身屠户,突掌朝廷大权,其狂妄鲁莽的性格特点存在于其身是再合适不过了。

(二)优柔寡断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而进若持方寸之刃以拟猛虎,其呼将助也不择人,其挠败也无决志。”“进之所恃者何后,举动待后而后敢行,以妇人而敌宦官,智计不及,而多为之蛊。”黄恩彤也评价何进:“进以衔硕之故,谋诛宦官,与陈蕃、窦武事同情异,以忠私之分也。借国事以快私讐,献有不败者,况如进之优柔寡断哉!”二人评价何进虽有所不同,但都指出何进优柔寡断。在《三国演义》中,何进的优柔寡断主要表现在两次谋诛宦官之事。第一次谋诛宦官时,何进方率大臣立新君,掌朝廷大权,可谓一手遮天。其时乘势诛杀宦官,易如反掌,但何后数言便使何进作罢。中平六年(189)六月,何进鸩杀董后,其后,袁绍又以宦官散布流言为由劝说何进诛杀宦官。何进不思诛宦之必要与否,而求问于何后。何后居深宫,为宦官所围绕,且何进之弟何苗因得宦官贿赂而说何进的坏话,何后自然不许。由此,何进谋诛宦官又以失败告终。两次计划的失败,与何进优柔寡断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

(三)无谋而不听劝谏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主要通过召外兵入京一事来显现何进的无谋。当袁绍建议何进召四方英雄入京时,何进以为“此计大妙”,毛宗岗评道:“偏是此计不妙,他偏说大妙,想何进胸中如漆。”读者以此可知何进胸中实无韬略。

何进不听劝谏,小说中也多有表现:在谋诛宦官时,曹操劝谏何进两次,一次言不能尽诛宦官,一次言不当召外兵,何进叱、怒不听;袁绍两次劝谏何进诛宦,何进因何后不同意而不用;陈琳也劝谏何进不当召外兵入京,何进笑而不听;董卓上书,何进以董卓书信出示大臣,郑泰、卢植二人劝谏何进勿使董卓入京,何进又不听;何后第二次召何进入宫,陈琳、袁绍、曹操三人都劝谏何进不要去,何进皆笑而不纳。

最后,何进在掌握朝廷大权的情况下,因不纳良言,最终一步步走向灭亡。小说第三回有一首诗概述其败亡之由:“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此诗可谓何进败亡的真实写照。

三、《三国演义》中何进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牵线搭桥,交代三分本源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云:“三国之分,由于诸镇之角力;诸镇角力,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之召外兵;何进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故叙三国必以十常侍为之端也。”可见,毛宗岗认为,东汉国家之乱在于董卓,而促使董卓乱国的人正是何进。《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特意将何进与黄巾起义、汉灵帝、何后、董后、宦官、幼帝、袁绍、曹操、陈琳、董卓等人等事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牵线搭桥的作用。

(二)相互衬托,凸显人物性格

由上文可知,何进的身上存在着狂妄鲁莽、优柔寡断、无谋而不听劝谏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显现,正是通过曹操、陈琳、袁绍等人的老成稳重、勇敢果断、智谋高超等特点的衬托而得来的。何进第一次谋诛宦官时,曹操备叙宦官之势、之状,其言可谓一语中的,但何进却叱而不用。通过对比,何进的狂妄鲁莽、曹操的远见卓识一目了然。何进率大臣立新君,百官呼拜方毕,袁绍即果断入宫捕杀蹇硕,而何进却在何后的片言劝说下放弃诛杀宦官,从而丧失了一次诛杀宦官的好机会。由此对比,袁绍之果敢、何进之寡断亦清晰可见。袁绍谏何进召外兵,何进欲从之,陈琳一针见血地指出此谋略的致命要害,并以时势论证,劝谏何进不要采纳,何进笑而不听。通过对比,陈琳之老成善谋、袁绍之轻率少虑、何进之鲁莽无谋可见矣。

(三)承前启后,推动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中,何进宣召董卓入京是一个关键的情节,意义重大。该情节前承何进谋诛宦官,后启董卓乱国,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曹操劝谏何进不要宣召外兵,何进不听,曹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由后文的情节来看,曹操之言可谓有着极为精准的预见性。董卓进京,废汉帝,杀朝臣,掠百姓,曹操矫诏,会集十八镇诸侯以讨之,四方军阀群起响应,天下立时大乱。后文的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等情节皆由此而生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说中何进的形象是在历史上真实何进的基础上进行重塑的,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何进的事迹进行改造、删减的艺术化处理,使何进形象恰如其分地镶嵌在了小说之中。在整部小说中,正是由于何进召董卓的决策引发了董卓入京、军阀混战,进而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见,何进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