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马丁·菲耶罗》中高乔人的民族形象

2021-01-28林瑶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20年15期

⊙林瑶[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一、高乔人与高乔诗

对于高乔人(gaucho)一词,权威词典的解释是:“18、19世纪生活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的里约格兰德省的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儿,通常是优秀的骑手,擅长各种和牧业相关的活计。”高乔人喜欢弹六弦琴和即兴歌唱,并借此来排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高乔人大多在草原上从事畜牧业,艰苦的生活环境赋予他们酷爱自由、放荡不羁、英勇善战和见义勇为的品格。阿根廷同南美很多国家不同,在被西班牙人征服前,拉普拉塔河地区的印第安人比较少,且印第安文化不发达,因此印欧混血的高乔人成为该国最具民族色彩的人群,并同后来的欧洲移民形成鲜明对照。但是,在历史上,高乔人却遭到阿根廷白人和印第安土著的共同排挤,在当时的阿根廷社会处于边缘地带。

最初的高乔诗源自即兴演绎的民间歌手“巴雅多尔”(payador)所创作的民歌“巴雅达”(payada),随后一些诗人开始模仿“巴雅多尔”,用通俗的语言创作关于高乔人生活的诗歌。其中,1872年何塞·埃尔南德斯创作的长篇诗歌《马丁·菲耶罗》被认为是高乔诗歌的巅峰之作,被称作“阿根廷民族史诗”。

二、《马丁·菲耶罗》创作的历史背景

《马丁·菲耶罗》共计13章2316行,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主人公马丁·菲耶罗“受难—复仇”为创作线索,将马丁·菲耶罗在征兵前简单、自由而幸福的牧场生活和征兵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流浪生活进行强烈对比,讲述其悲惨的人生经历,抨击当时阿根廷社会的强制征兵制度,揭露统治阶级的腐败,捍卫被剥削的高乔牧民的权利,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不断努力。作者何塞·埃尔南德斯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名政治家。他十分关心高乔人的命运,希望通过《马丁·菲耶罗》的发表来改善高乔人的生活环境,其创作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及历史使命。在《马丁·菲耶罗》引起强烈反响后,他于1879年发表了续篇《马丁·菲耶罗的归来》,共33章4894行,进一步描述逃亡到印第安聚居区的高乔人的悲惨生活。

1868至1874年间,萨米恩托当选阿根廷总统,当时阿根廷的社会氛围相对宽松。萨米恩托在执政期间,试图以欧洲文明为模式,推动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他鼓励发展国民教育,创办军事、航海、师范等学校,使教育摆脱教会控制;开设国家银行,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开发;鼓励欧洲移民入境的政策,使得欧洲移民人口成为阿根廷新生活的主力军。在19世纪70年代,阿根廷畜牧业是国家财富最主要的来源。但是,为国家创造巨额财富的高乔人却因为强制征兵制度而遭受到极大的不公。在阿根廷内战中,他们成为地方军阀利用的工具;在国家清剿印第安人的征战中,他们被当作冲锋陷阵的炮灰;在向潘帕斯草原推进“文明”的过程中,他们又几乎被灭亡。萨米恩托认为高乔人这一土著群体属于野蛮人,他视他们为阿根廷通向“文明”的障碍,并利用流浪法等措施镇压高乔人,这导致当时高乔人在社会中被极度边缘化,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三、《马丁·菲耶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在阿根廷这种以移民为主的国家,高乔人作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长期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不仅难以享受到文明社会所带来的财富和尊严,而且还遭受到移民人口的歧视与冷漠。随着阿根廷文明的发展,高乔人这一边缘群体逐渐进入工厂、城市,并渐渐消失在阿根廷这一历史舞台上。虽然高乔人已不复存在,但其为捍卫理想和自由而奋斗的精神依旧鼓舞着阿根廷人民。本文对《马丁·菲耶罗》这一文本中的主要高乔人形象进行分析,以加强对高乔人群体的了解。

(一)马丁·菲耶罗:自然赋予的野性

本诗主人公马丁·菲耶罗代表逃亡、流浪、贫苦、不幸和反叛的高乔人,同时又是一个重义气、有良知、有血有肉的人。虽说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内心的矛盾和疑惑都带有现实的意义。马丁的遭遇并非其个人的命运,而是一个社会阶层的共同命运。

马丁·菲耶罗本是一个善良温顺的牧民,喜欢在酒馆里饮酒歌唱。在全诗第一节,马丁·菲耶罗便自述:“羊群里我是头羊,/牛群里我亦称王。/生来便不同凡响,/不服气可来较量。/站出来唱它一曲,/比一比谁弱谁强。//遇风险无所畏惧,/全不怕白刃临头。/我懂得善以善报,/也知道以仇对仇。//我如同自由之鱼,/出生在深深海底。/只要是天主恩赐,/任何人休想夺取。/原本是我的东西,/不能少一分一厘。//我未曾享受爱情,/但自由给我报偿;/恰如同美丽小鸟,/跳跃在花木枝上。/苜蓿草权作卧榻,/身披着闪烁星光。”在全诗开头,作者所描写的主人公马丁·菲耶罗具有自然赋予的野性,是处于生命“自然状态”的高乔人的代表,代表着高乔人要强、勇敢、善良、自由以及独立等品德。

在阿根廷发展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高乔人被迫参与到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在地方法官征兵的过程中,马丁·菲耶罗并没有像多数人一样逃走,而是服从当时的法律制度,被士兵押送到边境服役。但是,服役期间劳役沉重、生活艰苦、长官腐败,使他遭受到种种欺辱,生活犹如猪犬。如在第四章,马丁·菲耶罗要求发饷,不但没有成功,还受到侮辱,无奈之下选择委曲求全:“来此处已过两载,/没见过一枚铜钱;/干杂役样样有份,/花名册却不沾边。//眼见得难以申冤,/不愿再白费时间。/对那些顶头上司,/最好是委曲求全。/躬下身连忙后退,/也免得自找麻烦。”除此之外,在第五章提到的“哨兵事件”使马丁·菲耶罗深深明白高乔人的社会地位还不如胆小如鼠的“外国佬”。面对种种不公,他选择逃离军营回到家乡,却发现他的农场已经被地方法官出售,妻儿也不知去向,他只得四处漂泊。这一切迫使原本善良的主人公仇视当时的法律与制度,变得孤独与叛逆。其后,他又失手杀死一名黑人和一名高乔人,从此开始逃亡,后半生过着悔恨交加的日子。马丁·菲耶罗的遭遇并非个人的命运,而是高乔人的共同命运。他代表着在阿根廷发展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高乔人悲惨的生活处境。

(二)克鲁斯:忠于友谊

克鲁斯同为高乔人,原本和娇妻过着惬意快乐的时光,但其顶头上司却垂涎他的爱妻,并将其霸占。因无法忍受妻子对爱情的背叛,克鲁斯选择远走他乡,并对爱情感到绝望。庆幸的是,他在流浪途中遇到亲朋帮助,当兵入伍,并成为一名警察。当马丁·菲耶罗在逃亡中被警察发现时,他以一敌众的勇气打动了克鲁斯。克鲁斯同马丁一起与警察打斗,但大败而逃。从此,两人相依为命,成为生死之交。克鲁斯在和马丁的对话中感叹道:“高乔人生来可怜,/像牛头毫不值钱。/世人以白眼对待,/所以会如此这般,/只因为高官权贵,/逼我们忍受煎熬。//谈论着如何发迹,/利用那边疆土地。/只要有荒地开垦,/就向外扩充领域。/再驱使各区居民,/到边陲去服劳役。//修铁路派遣移民,/计划得周密精心。/再花钱白银千两,/雇洋人入伍从军。/可对待可怜士兵,/恨不得剥皮抽筋!”由此可见,在发展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高乔人劳而无获,过着任人剥削的日子,其社会地位远不及外来白人。

克鲁斯就像马丁·菲耶罗的影子一般,两人命运相似、性格一致、行动默契,很快建立起坚固的友谊,并决定一起前往印第安聚居区,逃离官兵的追捕,以期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基于对爱情以及当政者的失望,克鲁斯将友谊以及忍受困苦视为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四、总结

《马丁·菲耶罗》通过对主人公马丁·菲耶罗及其朋友克鲁斯等高乔人生活的描述,揭露了阿根廷在发展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对这一边缘群体所带来的剥削与压迫。与此同时,作者赞扬高乔人勇敢、独立、讲义气等优良美德。虽然在阿根廷的文明进程中,高乔人这一群体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但其为捍卫自己的理想和自由而奋斗的精神依然鼓舞着阿根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