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手工造纸“守望者”

2021-01-27

科学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从连城美玉

改变策略,重焕市场活力

邓金坤记得小的时候,爷爷邓美东在黄土墙做成的纸寮里对他说,“过去连城的手工纸质量好、产量大、销路广,天下最好的紙都出自连城,以后要把连史纸好好做下去。”

“我七八岁时,放学后就到纸寮去‘顶纸,就是把做好的连史纸用头顶着搬运回家,每次顶一两刀,爷爷总会给我一两分钱,后来只要爷爷在纸寮里焙纸,我都会去‘顶纸,收入自然颇丰。纸寮去多了,我也长大了,焙纸自然也就学会了,爷爷的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邓金坤回忆。

1997年,邓金坤中学毕业后,从父亲邓炎章手中接手了“美玉堂”的业务,开始了创新与传承连史纸的生涯。一接手立即注册了自家百年老纸号“美玉堂”商标,2001年通过,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后连城第一个手工纸商标。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机械代替手工,连城手工造纸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更是使这个行业雪上加霜。1950—2005年,国内连史纸销量逐渐减少,出口只剩下日本,而且随着日本经济衰退及我国国内连史纸的发展,出口产品已经没有了优势,在手工连史纸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邓金坤决定把连史纸的营销转向国内市场,“走国内、做精品”成了他延续连史纸产业的首要策略。

“对我们来说纸能卖掉就好,但要走国内市场靠连城宣纸行不通,我清晰地认识到有安徽宣纸在就没有连城宣纸的市场,还好有‘连城连史纸这一清代到民国极具影响力的地方老品牌,足以让我把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走向国内外市场。”对邓金坤而言,经营“美玉堂”不只是一种生意,更是一种情怀。

捞纸是连史纸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道工序,纸坊里的工人双手提起如纱窗一般大小的竹帘,浸入混满纸浆的池子中,摇晃、舀起,如此反复,当竹帘拎出水面约20厘米高时,竹帘的水便已经沥干,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

在“美玉堂”,捞纸和焙纸的师傅,基本上是70岁以上的老人,造纸师傅严重不足。邓金坤亲自操刀原材料收取、制作、生产、包装设计、品牌打造等各个环节,从挑选上好幼龄毛竹入手,优化浸、沤、蒸、槌、晒等制浆工序,制成洁白柔韧的纸浆。他制成的连史纸更加光滑细腻,薄如蝉翼,受到书画、拓印与史籍修复等领域专家的广泛赞誉,全国许多博物馆、档案馆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户。

“连史纸要通过存放体现它的价值,因为在存放的过程中,每到春季,纸张开始不停吸收水分,到秋冬释放水分,这样一吸一放,使得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密度增加,纸更加细腻,使用效果更好。”邓金坤举例说,2008年生产的连史纸,现在每刀售价上千元,价格涨了10倍以上。

在邓金坤看来,“美玉堂”能生存至今,还在于工厂式的生产和管理,以及品牌的经营打造。“以前零散作业的小作坊没有统一标准,无论质量好坏都销售,管理比较随意。我们吸取教训,在制作中根据省级标准来生产,并且集中制作和管理,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品质,同时注重品牌打造,通过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

百年连史纸,并非无市场。到2010年,连史纸在国内逐步开拓了北京、上海、杭州的市场,开发了35个品种,国内共有50个经销点。这是一场美丽的蜕变,一场华丽的转身。“美玉堂”不单是做生产和销售,还收藏了手工连史纸、竹宣纸、竹纸、毛边纸、玉扣纸等5 000多刀,将来提供给国内外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使用。

守护手工造纸的家族荣光

“自从我年少时毅然决然选择了手工纸行业,深知日后要走一条又小众又孤独的路,社会发展越快,连城手工纸行业消失越快,要想办的事情就越难,我们这些一线的手工业者更要好好努力。”

邓金坤说,是不服输的性格让他把连史纸“扛到”了今天。作为古法传统手工造纸的“守望者”,邓金坤当下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儿子邓君华能够更好地将“美玉堂”连史纸传承下去,用更好的方式去保护非遗,完善技艺,最终做到让新一代传承者有价值,让传统技艺创造新价值。

出生于造纸世家,和父亲邓金坤一样,邓君华作为手工造纸“守望者”是孤独的,同时也是享受的。自幼便跟着父亲学习造纸,邓君华对连史纸制作有着深刻的体会,“90后”的他如今担当起了传承省级非遗连史纸制作工艺的历史责任,并通过创新宣传和销售方式,让连史纸的保护和传承迸发出新的活力。

为了打开新的市场,邓君华大学毕业后一心投入到“美玉堂”的网络店铺运营和微信客户发展中,来弥补线下传统市场的局限性,让连史纸从连城走向更远的地方。

“连史纸制作工艺考究,制作步骤繁复,在机器造纸盛行的时代,手工造纸沦为了小众化商品,这门手艺面临着没有人愿意学,传承出现断代的窘迫局面。我现在主要是做电商,包括微博、抖音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手工纸的制作过程。”邓君华和父亲尝试着用研学体验造纸、非遗亮相大型活动等方式,让连史纸走近普通人的生活,让手工造纸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

“其他手工造纸厂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只能放弃,曾经风光一时的姑田手工纸厂只剩下两家,后来另一家改为半自动化造纸,唯独‘美玉堂艰难存活下来了,维持着手工连史纸生产。手工造纸业日渐衰落,非遗传承迫在眉睫。‘做好一件事,做好一张纸,这是我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手工造纸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绝对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丢掉。”邓君华立志和父亲一道守护手工造纸的家族荣光。

如今,邓金坤正全力推动“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未来,他有着更大的梦想:“将福建客家地区传统工艺生产竹纸的手工艺人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福建客家手工造纸文化长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邓金坤还成立了连城连史纸研究所,把当地各有所长的造纸师傅吸纳进来,对纸张的耐久性等核心工艺进行探讨研究。在邓金坤的不懈努力下,连史纸不断被赋予更多的品牌元素,产品价值在不断提升。邓金坤说,未来要在“美玉堂连史纸作坊旧址”的基础上结合丰头自然村后龙山休闲公园规划“连史纸文化博览园”项目,让古代造纸文化为当地文化旅游及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传承人档案

邓金坤,2006年开始挖掘地方造纸文化,2008年底出版了10万字的连城地方纸史《连城宣纸》一书。2010年10月,邓金坤申请“连史纸制作法”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12月获批。2000年后,“美玉堂”所制连史纸被杭州西泠印社、上海西泠印社收藏。2012年8月,杭州西泠印社与连城县建立的连史纸产业合作基地正式落户连城。2014年,邓金坤申报的“连史纸福建省地方标准”获得通过。2018年2月,连史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史纸成为有非遗证书、有专利证明、有地方质量标准、有商标、有地理证明商标的“五有”产品。2018年11月,邓金坤申请“美玉堂”纸号获得“龙岩老字号”荣誉。

传承谱系

第一代:邓圣俊,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青年时期开始学习连史纸手工制作,出师后创办家族纸槽,后来发家致富,为后代留下了许多造纸旧址;

第二代:邓贤贡,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师从其父邓圣俊,一生从事连史纸手工制作;

第三代:邓诗情,生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师从其父邓贤贡,一生从事连史纸手工制作;

第四代:邓书葵,生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师从其父邓诗情,一生从事连史纸手工制作;

第五代:邓可寅,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师从其父邓书葵,一生从事连史纸手工制作;

第六代:邓研斌,生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师从其父邓可寅,主要在广东卖纸,为避免家人受鸦片之害,后放弃纸业经营;

第七代:邓承舡,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师从其父邓研斌,振兴家族造纸业;

第八代:邓林昌,生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师从其父邓承舡,他潜心研制连史纸,制出了高品质的连史纸,并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创立了“美玉堂”纸号;

第九代:邓美东,生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师从其父邓林昌,一生制料做槽,70多岁还在焙纸,一直交代后人要把连史纸经营下去;

第十代:邓炎章,生于1942年,师从其父邓美东,少时做学徒,青年时期经营纸业,20世纪80年代所制连史纸受到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的青睐;

第十一代:邓金坤,生于1969年,师从其父邓炎章,2010年4月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连城宣纸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二代:邓君华,生于1993年,师从其父邓金坤,2018年被评为龙岩市“十佳青年传统工艺传承人”,2019年被评为龙岩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猜你喜欢

师从连城美玉
作品赏析|王健国画作品
王维
美玉和氏璧
致命来信
云心入画
茶花泉探景
徐钢
和猫狗一起做游戏
飞天之都 美玉之城——中国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