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选育进展

2021-01-27李朝晖李玉莲吴买生

养猪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仔数母本公猪

李朝晖,李玉莲,吴买生

(1.湘潭市家畜育种站,湖南 湘潭 411104;2.湖南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湘东试验站,湖南 湘潭 411104;3.湘潭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湘潭 411104)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目标

以繁殖力和生长速度为选育重点,重点选择窝产仔数、达50 kg体重日龄和背膘厚这3个指标。通过6年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经产母猪总产仔数11头以上,产活仔数10头以上;达50 kg体重日龄公猪195 d,母猪190 d;50 kg体重背膘厚公猪16 mm、母猪18 mm;胴体瘦肉率40%以上,料重比4.5以下。

1.2 育种基础群的组建

从沙子岭猪资源场的保种群体中选择生长发育正常、雄性特征明显的10头公猪(10个家系)和繁殖性能好的146头母猪组成育种基础群。

1.3 种猪性能测定

种猪性能测定主要包括:繁殖性能测定、生长性能测定、肥育性能测定、胴体品质和肌肉品质测定。

1.3.1 繁殖性能 分别记录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木乃伊胎、死胎,活仔初生个体重、初生窝重,仔猪断奶个体重和断奶窝重。

1.3.2 生长性能 利用电子笼秤、尺和B超,测定每个世代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体尺30~50头,后备母猪50~150头。在每个世代中测定一定比例的后备公猪和后备母猪达50 kg体重日龄和达50 kg活体背膘厚。

1.3.3 肥育性能 每个世代测定12~30头体重20~85 kg肥育猪(公母各半)的肥育性能,包括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

1.3.4 胴体品质和肌肉品质 在每个世代肥育性能测定完成后,选4~12头肥育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分别测定屠宰率、后腿比例、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背膘厚、肌肉pH1、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和熟肉率等。

1.4 留种方法

对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实施4个阶段的选择。

无论是种间还是种内,核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同一物种不同倍性水平的材料进行核型分析,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染色体变异范围稍大些[14]。另外,试验过程中会出现细胞染色体数目与基数存在差异的现象,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在染色体制片、配对与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分析技术不同或某些人为因素导致,例如,镜检时染色体易发生重叠或者多个细胞染色体组合在一起等问题,都会造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标本的取样数量、时间和地点等也可能是重要的误差源。

1.4.1 初选 在仔猪断乳时进行,采用窝选加个体选择的方法进行。选择标准为:符合沙子岭猪体型外貌特征,生长发育良好,断奶体重较大,皮毛光亮,四肢粗壮结实,乳头7对以上。

1.4.2 二选 在保育期结束时进行,根据仔猪生长发育情况进行选择。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体质结实、健康状况良好、同窝中体重较大的仔猪,其余转入待售猪群或阉割处理。一般每窝至少选留1公2母进入后续性能测定。

1.4.3 三选 猪只在6月龄左右,用电子笼秤、尺和B超,测量体尺、体重和背膘厚,根据制定的综合选择指数排序,由高到低进行选留。达50 kg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和总产仔数的相对重要性按40%、30%和30%的比例分配,制定的沙子岭猪综合选择指数如下:

式中P1、P2、P3分别表示达50 kg体重日龄、5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总产仔数的个体表型值分别表示达50 kg体重日龄、5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总产仔数的群体平均值。

1.4.4 四选 在配种阶段进行。对6月龄后还毫无发情征兆、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次均未受胎的后备母猪及性欲低、爬跨能力弱、精液品质差的后备公猪予以淘汰。其余后备猪进入育种核心群繁殖下一代。

1.5 选配方法

采用“各家系尽可能都留种、特别优秀家系多留”的留种原则进行扩群繁殖,实施各公猪家系间轮流交叉配种,繁殖性能特别优秀的少量种猪允许跨代使用,即实施适度世代重叠的选配体制。

1.6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初步统计,对总产仔数、达目标体重日龄及背膘厚和瘦肉率采用育种软件进行表型值选育进展分析,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料重比除外)。

2 选育结果及分析

2.1 母猪繁殖性能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通过6年的持续选育,沙子岭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个体重、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断奶个体重和断奶窝重都有一定的选育进展。其中,总产仔数这个指标仅在2016年度未有进展,其余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选育进展,初产母猪总产仔数年度表型进展最大为0.16头,累计表型进展为0.57头;经产母猪总产仔数年度表型进展最大为0.18头,累计表型进展为0.43头。

表1 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繁殖性能

2.2 生长发育性能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6年的选育,沙子岭公猪和母猪达50 kg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8年,公猪达50 kg体重日龄为193.90 d,母猪为185.70 d,与2012年相比,分别缩短了4.4 d和4.1 d;公猪达50 kg体重背膘厚为15.57 mm,母猪为17.91 mm,与2012年相比,分别降低了1.29 mm和1.55 mm。

由图2可知,经过6年的持续选育,沙子岭猪达50 kg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均有进展。后备公猪达50 kg体重日龄年度表型进展最大为-1.3 d,累计表型进展为-4.4 d;后备母猪达50 kg体重日龄年度表型进展最大为-1.2 d,累计表型进展为-4.1 d。由图3可知,后备公猪达5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年度表型进展最大为-0.63 mm,累计表型进展为-1.29 mm;后备母猪达5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年度表型进展最大为-0.49 mm,累计表型进展为-1.55 mm。

表2 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后备猪生长发育性能

2.3 肥育性能

从表3可以看出,2017年度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的日增重为517.50 g,比2013年度增加了6.5 g;2013年度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的料重比为3.93,2017年度与2013年度相比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

表3 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肥育性能

2.4 胴体品质

从表4可以看出,2013年度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屠宰率、后腿比例、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分别是69.36%、21.94%、38.92%、16.73 cm2和46.50 mm,而2018年度分别是74.89%、23.98%、42.86%、20.53 cm2和31.62 mm。经过6年的选育,2018年度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屠宰率、后腿比例和瘦肉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比2013年度提高了5.53个百分点、2.04个百分点和3.94个百分点;眼肌面积比2013年增加了3.80 cm2,背膘厚降低了14.88 mm。

根据图4瘦肉率的表型进展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度瘦肉率表型进展最快,达到了4.20个百分点,累计表型进展为3.94个百分点。提示,通过持续选育,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屠宰率、后腿比例、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这5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且胴体瘦肉率达到42.86%,已超过选育目标。

表4 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胴体品质

2.5 肌肉品质

从表5可以看出,2018年度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肥育猪猪肉的pH1为6.34,比2013年度的6.67略有下降;2018年度肉色评分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33和3.58,比2013年度的2.75和2.90均略有提高;2013年失水率为14.82%,2018年与2013年相比,失水率降低4.48个百分点;2018年熟肉率为63.71%,较2013年下降3.92个百分点。

表5 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同胞肌肉品质

3 总结

经过6年的选育,湘沙猪配套系母系母本沙子岭猪总产仔数、达50 kg体重日龄、达50 kg体重背膘厚和瘦肉率都有明显进展,均达到或超过选育目标。

猜你喜欢

产仔数母本公猪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不同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及窝产仔数分布研究
如何调教种公猪
种公猪使用年限缩短的原因及延长方法
猪人工输精产仔数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杂交粳稻常优2号母本机插制种技术
苏姜猪RPL10a假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产仔数的相关性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