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和谐角度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契合研究

2021-01-2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710043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状态马克思主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710043)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以其所具有的最一般的、最普遍性的思想主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并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实践,基于实践全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同时,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然要依托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将其作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基于社会和谐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研究二者在人类、人际、社会乃至国家方面的理论契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和谐构建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了新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和文化建设中,都离不开和谐思想的建设和指导。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自古所崇尚的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社会理想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构建人类社会自身,人与人之间,社会系统与阶层之间,人类、社会、自然之间,国家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局面的基本要求。

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只有从个体素质层面入手,强化对自我提升的重视,才能够在社会发生较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更好的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在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度契合在一起,才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身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认识

1.厘清“人的本质”基本概念

和谐本身是基于人类自身存在而产生的概念,只有在对“人的本质”概念真正厘清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对和谐本质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将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属性,这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跳出精神层面从现实的物质世界出发,只有将个人与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厘清,才能够将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更加完整的展现出来。

2.人天然的具备社会存在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作为个体的人与他者之间,具有共生共在的关系,人际关系能否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向或者多向的互动互联,个人的发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相关联的人的发展具有相关性关系。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相互之间是互为主客体的存在,作为主体的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他人发展的客体。只有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中达到平衡的状态,才能够推动所有人的发展。最终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中所描述的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也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起点,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社会变革是达到和谐的途径

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类社会发展所能够达到的理想目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和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矛盾的状态,才能够进入和谐的状态。在这些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产生过度侵袭,发生剧烈社会变革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最高形态的指导,在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的基础上,最终解决不和谐现象的存在。人类社会为了达到和谐的目标,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消除阶级的存在,从而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美好状态而不断奋斗。

4.社会和谐的三层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内容中,包含三重体系: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深刻理解这三层体系的基本内涵,充分把握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基本要求。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充实,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人与自身不和谐产生的根源是在于资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摧残和毁灭,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产生的双重打击,也就是资本主义运行所带来的异化。只要在共产主义阶段,这种异化现象才会被消灭,人的本质才能够被全面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所关注的重心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相处状态的基本媒介,同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也是从初级和谐到高级和谐转变的重要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最高状态,也就是在社会达到有机整体的情形下,各个要素和结构之间达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密不可分的状态。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1.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组成部分,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重要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思想,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人类的生产必须要建立在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和利用上。老子、庄子乃至后代的思想家们,不断充实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多层次丰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基本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价值引导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是历代思想家所关注的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2.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和谐观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和谐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营造我国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孔子和孟子的论述中,有多处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论述,孔子所提出的“忠、孝、诚、信”等基本道德准则,孟子思想中的“人和”思想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诠释,而且为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提供了思想指引。这些思想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依然有着其现实指导意义,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观念提供指导。

3.正心修身的道德和谐观

正心修身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坚持平和恬淡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进而达到一种和谐、高尚的人生境界。在中华民族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中,道德和谐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指导,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正心修身”思想更侧重于对个人内心修养的培养,脱离了社会作用的发挥,这是我们在对这一传统文化思想吸收时所应当注意的重要方面。

4.协和万邦的国家交往观

国家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体系,在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关系时,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对国家外部环境核和谐稳定十分重视,虽然在这些思想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处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在我国国际关系处理中,坚持睦邻友善、相互信任、求同存异等思想都是来自于传统文化思想中,在时代发展中依然发挥这重要理论价值。

四、两者在社会和谐角度的契合

1.坚持人的发展

坚持人的发展尤其是人自身内部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契合的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此实现人类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人类个体素质提升,内部和谐维度建设为基础的,是随着人的本质认识更加深入而实现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和谐的论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达到个体维度和谐状态的重要开端。

2.注重人际之间的合作创新

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本质认识的重要体现,在和谐状态下实现个体之间的有机写作,不是简单的将个体能量相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新的能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合作观有所不同,又具有相互契合的方面。将两方面的思想指引契合为一体,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处理的新局面,减少由于利益纠葛给协作所带来的影响,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为未来发展提供理念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已经证明其对未来蓝图的勾画和憧憬是可以实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中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同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人民这种追求的重要体现。两者通过不同语言和阐述形式,实现了原本时代的超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都是在思想上对和谐社会追求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的超越了阶级的局限性,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指导,对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社会和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所需要重视的基本层面。虽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和谐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多个思想层面都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坚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二者思想中对时代发展有益的成分充分发挥出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是十分现实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状态马克思主义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智珠二则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