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络病理论的肺动脉高压中医病机治法探究

2021-01-26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市464000赵玉平

石河子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经脉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市,464000)赵玉平 章 涵

肺动脉高压是较为特殊的心血管病症之一,患病常见的表现为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护,甚至会导致患者右心室发生衰竭,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肺动脉高压也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较为恶性的类型,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相对较高。从患者的患病率来看,根据国际医学界在当前统计与公布的数据来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患病比例约为万分之0.3,其中,女性患病者的比例要高于男性患者2.3倍,患病者存活率为50%,相比于其他心血管病症死亡率较高[1]。从当前肺动脉高压病症治疗的方式方法来看,主要采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方式,对于病症严重者采用肺移植的手术[2]。同时,从患者的治疗成本与治疗的效果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药物成本高昂、不良反应多的问题,如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免疫力低、适应性低等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患者的病死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当前,在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探索了将中医药理与医理应用到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并逐步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且根据相关结果展示,在治疗的成本与治疗的效果方面相对较好,这也与中医”治本”的理念相符合,同时也为络病理论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应用上提供了一定的支持[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着重以中医络病理论为基础,结合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临床特征,探索相关治疗的方式,以此来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医防治提供相关的参考。

1 络病理论及其发展

络病理论的核心依托就是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学说,强调通过人体经络的调节,促进相关病症的消除。但是,对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到张仲景时期提出了关于六经辨证的学说,导致后世中医学者在认知上产生额重静脉、轻络理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后世医学发展过程中关于络病理论的实践与探索。到了清朝时期,中医学者逐渐开始注重关于络病的内容,并从经络学统筹出发,对络病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提出了关于病初伤经、并重损络等的说法,这也进一步引起了其他中医学者对络病理论的重视度[4]。

从实际情况来看,络脉是经脉的支系,同时也是经脉畅通的关键依托,相对于经脉而言,络脉体现出细小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络脉的分类相对也较多,包括阴络、阳络、气络等,从人类的五脏出发,又可以细分为肺络、心络和脾络等类别,由此可见,各个经络的贯连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我国学者提出,络脉与人体的内部循环存在着天然的关系,而如果因为人体病症导致络脉出现问题,天然循环就会被打破,进一步影响到人体的正常运行,这也是治病从络出发的基础依托[5]。另外有学者对络病的具体特点进行了总结,包括积累而成、由小及大、经脉淤塞等,在对络病的治疗上,主要采用通络的思路,这也是本研究立足的依托之一[6]。

2 “肺肾气虚,痰瘀伏络”为肺动脉高压核心病机

中医药中并非没有”肺动脉高压”这一特殊病名,但是我国国内中医学者,从中药药理与中医医理等角度出发,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情况进行的梳理与总结,并根据与中医中相关病症类别的对比,对肺动脉高压进行归类。从国内医学界具体情况来看,将其归为中医”肺胀”类别的最多,这也是本研究对肺动脉高压的中医病机进行分析的基础。

目前,国内中医药学者在肺动脉高压病机的认识方面,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即该病症的致病机主要在于患者肺气与肾气的不足,由此积压而成痰淤,引发患者咳嗽等,在本虚的情况下,形成肺动脉高压。在整个致病的过程中,络病既是基础,同时也是关键,可以结合中医的相关解释,将其归为”肺肾气虚,痰淤伏络”。肺之阳之阴络为散于华盖,肺之阳之阴络亦可称为散于全身,而所谓的四大阳络之一为华盖,布局发散于全身体表,从而容易导致外部邪气的入侵,对患者的肺部以及肝肾造成影响,导致体内的血气难以有效流动,伤及患者的身体机能[8]。

外部邪气对患者肺部伤害形成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过程,即最初是伤及患者的络脉与经脉,导致患者体内血气在高压的过程中受损。对于常人来说,如果经脉与络脉畅通,血气能够得到有效的流动,则可以对外部邪气的入侵起到有效的抵制作用,这也是身体本身的祛邪自愈功能。但是,对于络脉与经脉受损的患者而言,血气在畅通不足的情况下,要受到身体内部本身的影响以及外部邪气的干扰,导致对外部邪气的抵御功能难以发挥出来,由此导致邪气在身体内积压,并经由络脉伤及肺部,导致患者肺部功能失常,呼吸道受损,这也是肺动脉高压患者表现出咳喘之症的原因。从中医学来看,肺部本身就是血气生成的地方,如果肺气不足,则必然会影响到肾气的功能,而肾气是身体气血的关键,在肾气不足的情况下,气海内的藏气不足,难以发挥出气血护脉的作用,进一步导致提起的气血传输不畅,并加速肾气本身的耗费,恶化患者的咳喘。

此外,从患者的痰淤情况来看,这也是引发咳喘的重要障碍。中医学认为,痰淤积多,本身就是肾气与肺气不足的表现,肺气不足,肺部络脉血压流动不畅,进而导致虚痰生成,血气流动滞缓而成淤,痰淤的结合导致气血中津液紊乱,肺部自发形成咳嗽,加速血液流动,并排出痰淤。在此过程中,会导致身体内部高压的形成,进一步损害经脉与络脉,并形成痰淤外排过程中的恶性循环[9]。

3 通补络脉法当贯穿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始终

结合上述中医络病中对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机分析结果,要将通补络脉的方式方法,贯穿到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环节出发,促进络脉的恢复,补充肾气与肺气,提升患者自身的祛邪能力,形成自然的恢复。所谓通补络脉,侧重在”通”与”补”两个方面。从”通”的角度而言,络脉作为人体内部运行的基础,在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肾气等的不足、咳喘加剧,导致络脉受损,甚至发生堵塞,因此应当配合相关护络的中医药物,恢复络脉输气、运血的畅通,打通体内的微型循环;从”补”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补充肾气与肺气,由于双气不足,气海纳气较少,导致体内血液不畅,因此只有补充肾气与肺气,才能够进一步打通络脉的畅通[10]。

从当前西医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来看,主要采用伊洛宁等抑制性药物,对患者的肺动脉进行刺激,从而起到肺动脉运行的激活,强化患者肺部血管的收缩能力,以此来舒缓患者的咳喘等病症。但是,从该类药物的应用效果来看,不仅体现出成本高、依赖性强等的问题,同时在疾病的根治能力上也较弱。因此,在中医药中着重研发相关的复方药物,并形成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的体系,促进患者络脉畅通以及肺气、肾气的增益,以此来对患者病症的治愈发挥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中药络病理论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上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成本与治疗效果进行优化。从中药角度出发,对患者肺动脉高压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以通补络脉为基础,通过提升患者肺部产气、肾部纳气的能力,并配合对络脉的修复,确保患者体内气血能够有效畅通,以此来对积压的痰淤进行祛除,并提升患者整体的自我祛邪能力。在这方面,我国中医学界也有着一致的认知,即凡是络脉虚的患者,采用通补络脉的方式最为有效,气血补足为基础,络脉通畅为目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出对患者肺动脉高压病症的抑制作用。同时,在具体治疗实践的过程中,也要将患者本身存在着的其他病症进行考虑,防止其他病症对治疗本身的影响,或者治疗的实施对其他病症造成影响。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