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桂林某高校为例

2021-01-25潘小玲张景新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平均分高校学生

潘小玲** 张景新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强调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积极个人特质”“积极品德”等内容。现代积极心理学创始人Martin E.P. Seligman[1]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指出,人格特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优势和美德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会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感。他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希望、快乐、满足和成就感等构成,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力武器。Alan Carr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建立了一个积极特质分类体系。分类体系收纳了积极心理学领域感兴趣的积极特质,包括好奇心、勇敢、善良、宽容等。张小艳(2013)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高兴、兴趣、满足、爱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感、满意感、幸福感,构建对生活的忠诚、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潜能以及后天环境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和体验等,是一种正向的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如信任、真诚、勤劳、自信、努力、坚毅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积极心理品质”索引,查到684篇;以“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为索引,仅查到76篇,只占到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11.1%。学术界从多角度对不同人群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研究,如王新波(2010)、鲜于乐娇(2019)等研究大学生,陈磊(2011)、邹兵(2016)等研究特殊人群,余晓灵(2009)、刘在花(2010)、王新波(2010)等研究中小学生,易福侠(2019)、余欣欣(2012)等研究教师。在学生干部积极心理方面,张瑜(2005)探讨了高校学生干部创造性心理品质的修养,孟喜龙(2012)、龚婷(2014)研究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和培养策略。虽然学者们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学生干部发展的研究上较为深入,但有关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定量研究较少。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人数众多、素质较高、影响力大,是联结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何,对于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借鉴已有的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及定性定量分析,了解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从而为提高和塑造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和方法

问卷采用李自维(2009)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中编制的《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调查表》。问卷由正直与勇气、正义与合作、人性与爱、灵性与超越、智能与知识、自我管理与谦逊6大维度,144道题目构成。

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表”,对大学生在6个维度的72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根本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不确定”“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五级评分,采用Likert式5点正向计分的方法,“根本不重要”为1分,“非常重要”为5分。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积极品质自评量表”,对大学生在6个维度的72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非常不符合我”“基本不符合我”“不确定”“基本符合我”“非常符合我”五级评分,“非常不符合我”为1分,“非常符合我”为5分。

两部分中,“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很符合,得分越高,说明状态越好。

在校级和院级学生干部培训时进行课堂团体施测,以保证被试回答时尽量不受干扰,同时采取匿名方式以消除被测者的后顾之忧。

1.2 调查对象

本次样本情况为:在学生干部中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为86.6%。其中男生131人(50.4%),女生129人(49.6%);本科生145人(55.8%),专科生115人(44.2%);大一180人(69.2%),大二80人(30.8%);农村154人(59.2%),城镇68人(26.2%),城市38人(14.6%);班级干部96人(36.9%),院级干部84人(32.3%),校级组织干部80人(30.8%);理工科类123人(47.3%),文科类137人(52.7%);十分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48人(18.5%),有点了解的174人(66.9%),不了解的38人(14.6%)。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用Excel进行数据的初步录入和整理,用统计工具SPSS 24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评价的分析

2.1.1 高校学生干部普遍认同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评价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评价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问卷统计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对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分为4.375,认同度较高。李自维(2011)对普通大学生的调查平均分为4.363,说明学生干部和普通的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认知上基本一致。

2.1.2 高校学生干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有差异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评价从高到低排名前十的分别为:信用、团队精神、信任、真诚、诚实、积极的个人心态、乐观、自信心、有责任感、努力,且平均分在4.665以上。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从低到高排名前十的分别为:骄傲、狂欢、天赋、好奇心、感受美的能力、灵性、幽默、满足、防御机制、执着,且平均分在4.035以下。

从表1看出,6大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正直与勇气、正义与合作、人性与爱、灵性与超越、智能与知识、自我管理与谦逊。“正直与勇气”这个维度重要性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很看重勇气,刚正不阿。而“自我管理与谦逊”最低,这说明高校学生干部还不够重视自我管理和约束,对自身与他人懒惰和放任的行为较为宽容。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对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看法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对于传统文化中比较认同的信用、诚实、积极等也是较为认同,而与传统文化谦逊、内敛等相反的骄傲、狂欢等则评分较低。这也说明了高校学生干部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等熏陶,以至于影响其评价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2.2 对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的分析

2.2.1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我的积极心理品质评价较高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问卷统计显示,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的平均分为4.108,显示了其积极向上的朝气。李自维(2011)对大学生的调查平均分为4.032,说明高校学生干部在某种程度上积极心理品质较之普通大学生要高。

2.2.2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差异分析

对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得分从高到低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感恩、善良、团队精神、有责任感、诚实、真诚、信用、坦诚、正直、自强,且平均分在4.415以上。从低到高排名前十的分别为:骄傲、狂欢、天赋、灵性、防御机制、人际吸引力、流畅、满足、幽默、创造力,且平均分在3.881以下。

从表2看出,6大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灵性与超越、智能与知识、自我管理与谦逊。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干部认为比较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自我评价上的得分也较高,主要表现在团队精神、责任感、诚实守信、善良真诚等上。但是他们认为不那么重要的品质在自身的评价上也较低,主要是人际交往、创造力、幽默感等方面不足,需要提升。在“自我管理与谦逊”维度上得分最低,这表明了高校学生干部意识到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存在惰性,积极性低,同时也认为自己不够谦逊谨慎,易骄易躁。

2.3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六大维度在各分组变量中的差异分析

2.3.1 性别差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性别上的比较见表3。

表3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性别上的比较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学生干部在各维度无显著差异。这与李自维(2009)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但女学生干部的自评平均分略高于男生,这与李自维(2009)的调查相反,有可能是女生外向、擅长交际等特点让她们在学生活动中更自信及更好地发展自我。

2.3.2 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教育程度上的比较见表4。

表4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教育程度上的比较

以教育程度为分组变量,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本科学生干部在智能与知识、人性与爱、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的自评分略高于专科生,但在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本科学生干部的自评平均分略高于专科学生干部。

2.3.3 年级差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年级上的比较见表5。

表5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年级上的比较

以年级为分组变量,本次调查只选取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干部作为分析对象,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二学生干部在各维度及自评平均分上均高于大一学生干部。在正义与合作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P=0.012小于0.05,大二学生干部大于大一学生干部。其他各维度无显著差异。说明大一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正义感不如高年级的学生干部,这与他们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担任干部时间的长短,对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尤其是完成工作必需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3.4 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家庭所在地上的比较见表6。

表6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家庭所在地上的比较

以家庭所在地为分组变量,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城镇、农村的学生干部自评分在各维度无显著差异。在自评平均分上,城市学生干部>农村学生干部>城镇学生干部。

2.3.5 担任职务差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担任职务上的比较见表7。

表7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担任职务上的比较

以担任职务为分组变量,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班级学生干部、学院学生干部、校级学生干部自评分在各维度无显著差异。在自评平均分上,班级学生干部>校级学生干部>学院学生干部。

2.3.6 学科差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学科上的比较见表8。

表8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学科上的比较

以学科为分组变量,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正义和合作维度上,理工科学生干部和文科学生干部存在显著差异,P=0.022小于0.05,文科大于理工科。其他维度无显著差异。文科学生干部的自评平均分略高于理工科学生干部。说明文科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正义感比理工科的要高,这可能是由于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性质、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使得文科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喜欢与人交往、喜欢团队合作,而理工科学生则理性、逻辑思维强、爱自己钻研。

2.3.7 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程度差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程度上的比较见表9。

表9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自我评价在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程度上的比较

以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程度为分组变量,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十分了解、有点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干部自评分在各维度无显著差异。在自评平均分上,十分了解的学生干部>有点了解的学生干部>不了解的学生干部。

3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情况分析及策略

3.1 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情况分析

此次针对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取得了一手数据,并进行了有效分析,但也存在让笔者反思之处:由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在一所高校进行,选取的问卷样本量不够,代表性不足,区分度小,所研究的内容不够全面;选取的问卷为其他学者自编,运用范围小,所包含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否全面、合理也有待研究;部分调查对象在做问卷的过程中抱有敷衍心态,影响了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共计144道题,题量大,答题时间长,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作答时的身心状态;此外,笔者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的不足,也使得本项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遍要高于一般大学生;高校学生干部在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担任职务、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程度等因素在各具体维度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学科在正义与合作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学生干部高于大一学生干部,文科学生干部高于理工科学生干部。

针对女性学生干部自评平均分高于男性学生干部,与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相反的情况,进一步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在大学校园女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加入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优秀女生人数也逐渐增加;对于高校女生来说,能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干部,其人际关系、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学业成绩等在大学生中都属于佼佼者;女生外向、活泼开朗等性格特点让她们在学生活动中更自信及更好地发展自我等。

3.2 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为了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在高校学生干部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以积极心理品质的科学态度看待高校学生干部

在对学生干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少人持的是一种消极或者说是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存在好高骛远、责任心不强等不足之处,纷纷提出对策以期解决问题。但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则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以正面和欣赏的角度看待人性,有利于学生干部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积极心理品质,激发自身潜能,以健康和阳光的心态面对学生干部生活。对于培养学生干部来说,就是使他们能够满意地体会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

3.2.2 以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选拔学生干部的导向之一

在选拔学生干部的时候,注重考查其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信任、责任感、团队精神、情绪调节能力等。可根据实际任职岗位需要,在笔试中加入相关测试,面试中增加考察。

3.2.3 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培养高校学生干部的积极心理品质应重点加强相对落后的品质,并根据年级、性别、学科等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如调查中,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与谦逊”维度上得分最低,建议加强他们在勤奋、自我约束和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大一学生干部在正义与合作维度上与大二学生干部有明显差异,建议不论校级组织、院级组织还是班级的学生干部,在学生干部入职培训的时候要加强人际交往、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方式则可以采取团体素质拓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形式;虽然在性别上学生干部的积极心理品质无差异,但女学生干部的自评平均分略高于男生,建议在学生干部培训过程中多关注男性学生干部自信心的培养;本科学生干部的自评平均分略高于专科学生干部,在培训及日常工作中多关注专科的学生干部等。

3.2.4 在高校学生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中考虑积极心理品质因素

在高校学生干部考核中考虑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如孟喜龙(2012)提出要注重提升幸福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大学生之所以加入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其动机多样化,有的为了提升能力,有的为了评奖评优,有的为了入党或找工作需要。这些动机为利益驱使,一旦无法实现则会打击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生干部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在学生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而不仅仅是追求利益。因此,在学生干部考核激励过程中,不能仅按照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和给予奖励,应该注重挖掘能够体现学生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如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团队及个人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创造力、领导能力等;同时评价和奖励的方式根据每个学生干部在心理层面上的需求不同,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高层次的需要。具体的激励奖励措施可以多样化,主要以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心理因子为出发点[19],如对优秀的学生干部予以推荐入党、推荐就业单位,宣传先进事迹、做宣讲报告等,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平均分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平均分一半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