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2021-01-25徐红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职称医药技术人员

郭 禹,徐红岩,顾 兵

(徐州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江苏徐州 221004)

0 引言

实验室是高校实现技术突破与科研创新的基地,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1],而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则对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早在1961 年,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指示中就明确规定“高校实验室建设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实验室建设要有精通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专门人才,以便提高实验的科学水平。”由此可见实验技术队伍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水平。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快速更新,给医药类院校实验技术人员带来了新一轮挑战。虽然医药院校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其队伍结构、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医药院校应高度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队伍,进一步保障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2-4]。

1 医药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现状

1.1 对实验技术队伍重视不够,定位不明确

医药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定位决定其发展的广度及高度[5]。部分医药院校领导往往更关注高层次教师的引进,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在现有人员培养及人才引进方面意识相对薄弱。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实验技术岗位归类于教辅岗位,致使其受重视程度较低,薪资待遇与同等级教师存在一定差距。

1.2 实验技术队伍学历层次偏低,队伍结构不合理

随着医药院校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实验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有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较低、业务水平不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技术岗在院校教职工群体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发展前景和空间有限,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内动力不足。②不少医药院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导致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少数医药院校甚至将部分实验技术队伍岗位用于解决引进人才家属工作,这部分实验技术岗位在编人员技能不全面、任务不饱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精尖仪器设备功能开发不到位,导致资源浪费。

1.3 职称设置不甚合理,晋升通道受限

部分医药院校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的影响,在职称设置上,实验技术岗职称数量明显低于其他岗位。由于职称配比的不合理性,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6]。同时,部分地方院校在岗位设置上,高级实验师仅相当于其他岗位系列的副高职称,严重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影响了实验技术队伍整体上进心,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失去加强自身能力提升的动力[7-9]。

1.4 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医药院校实验技术岗位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性质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差异性、多样性,以至于其绩效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有的院校在年终考核、聘期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评聘时,采用一刀切的考核措施,致使实验技术人员对岗位认同感较低。同时,在激励措施上,医药院校相关激励政策较少,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上进心,导致其责任心不强、实验技术人员流动性加大,制约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10],进一步导致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职业荣誉感不强。

2 地方医科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究

我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类院校,同时也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培育)高校,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是淮海经济区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医疗服务的中心。学校在重视专任教师发展的同时,同样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博士以及鼓励现有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深造,截至目前,我校实验技术队伍现有高级职称41 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12 人,占比69.6%。实验技术队伍在职称、学历、综合素质方面均有较高提升。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实验技术人员整体水平,根据建设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我校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举措及办法,全面提升了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2.1 我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现状

我校现有教职工1 408 人,实验技术岗161 人。占总人数的11.4%。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如下:

从学历结构情况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69.6%。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学位层次集中分布在硕士层面,博士学位人数近2 年增幅较大,学历层次有大幅提高。

从年龄分布看,50 岁及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13.7%,40~49 岁人员占比24.2%,30~39 岁占比57.1%,30 岁及以下占比5.0%。49 岁及以下人员占比较多,中青年骨干是主力军,充满活力。

从职称结构上看,正高级、副高级占总人数的25.5%,中级职称占62.1%,初级及以下占12.4%,由此可见,中级以上职称是整个实验技术队伍的主力军。为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稳定性,我校结合实际,出台系列改革举措,加大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同时提升其在科学研究、实验教学团队中重要性。

2.2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举措

2.2.1 明确实验技术队伍定位

从国家“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中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来看,实验技术人员需承担科研、教学、对外服务、管理等工作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并非单纯教辅人员,学校从领导层面转变对实验技术队伍认识,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纳入全校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安排,明确定位,同等对待。这一举措提升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为学校科学研究、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2.2 大力引进人才,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

随着各学科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需求的增高,为了进一步的优化医药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实现医药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合理,业务能力与学校发展速度相匹配,医药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的引进及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持续推进实验技术队伍的国际化。制订系列政策文件,鼓励现有实验技术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及赴国际知名高校研修。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合作,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宣传招聘,直接与高层次人才洽谈,为引进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提供快速通道。再者,各实验室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教授作为实验室带头人,准确把脉实验室学科方向,指引实验室建设方向,引导做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增加高水平论文的产出以及相关成果的转化。在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建设现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提升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的渠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进行制度化、常规性工作交流,同时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各种理论知识、仪器操作、实验技能、语言、实验室管理等培训。对于新进实验技术人员实行校内实验岗位轮岗制度,进一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知识面更广、业务能力更高的实验技术人员。

2.2.3 打破职称瓶颈,率先设置正高级实验师职称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破原有实验技术队伍发展瓶颈,增设了实验技术岗位的正高级职称,使正高级职称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系列正高级职称在地位、待遇上等同,进一步明确实验技术队伍职称的结构组成,进一步拓宽了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通道。同时,对实验技术岗位职称评定条件进行修订,根据实验技术人员实际工作特点,分别设立科研实验型、教学实验型、实验管理型3 种实验岗位,针对不同岗位类别,分别设定不同评聘条件,较大程度做到人岗相适,进一步明确实验技术岗位人员破格晋升资格条件,大大激活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动力。

2.2.4 加强分类管理,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及激励政策

根据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实际情况,分别针对科研实验岗、教学实验岗、实验管理岗出台不同的管理考核制度,与职称晋升条件交相呼应,落实权责有别的分类式管理方式。坚持执行评聘分离制度,全面落实专业技术级别、管理岗位职级与岗位的聘任分开,绩效奖励与实际聘任职级挂钩。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从岗位分类着手,实现年终考核与聘期考核有机融合,考核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例如实验管理岗位主要考核其服务保障、机时数等;实验教学并重岗以教学能力为主,主要考核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产出等;科研实验岗,则重点考核科研成果产出、实践创新能力等。在原有绩效奖励基础上,新增实验技术人员创新奖,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在实验操作、实验测试、分析方法改进或自制仪器、开发仪器设备功能等方面获得专利,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所贡献,均给与一定激励并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方面作为加分指标。

2.2.5 强化归属感,促进实验技术队伍可持续发展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归属感,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实验技术人员,制定转变岗位职责等系列措施,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更深层次参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改革和指导创新实验类项目。学校鼓励新进实验技术人员申报教师资格证,全程参与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实验技术人员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团队及教学、教学改革项目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及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强化工作归属感及荣誉感,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稳定性,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成效

近年来,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陆续制订“徐州医科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徐州医科大学实验技术工作考核办法指导意见”“徐州医学院教职工在职进修学习管理规定”“徐州医科大学正高级实验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①充分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实验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及自身素质。②提升了实验技术岗位人员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近5 年,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自然基金项目显著增加,高水平论文数量显著提升,实用新型发明专利、项目转化数量较往年均有所提升,其中项目转化数量较往年提升约17%。

通过上述系列举措的实施,我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成效较为明显,极大提高了实验技术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其对科研服务、实验教学的工作热情。同时,实验技术人员自我发展内在动力、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4 结语

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是新形势下医药院校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15],同时也是医药院校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力量[16]。学校通过转变观念、明确定位、畅通实验技术队伍晋升通道;从人才引进、培训深造、岗位分类管理、评聘分开、完善考核体系及激励政策、转变岗位职责等系列举措,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发展实际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进一步保障了科学研究、实验教学顺利实施。同时也为其他医药院校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职称医药技术人员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