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SWOT分析

2021-01-24张静涵王少华傅海峰安迪安树青吴佐礼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营体系产品

张静涵 王少华 傅海峰 安迪 安树青 吴佐礼*

(1 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500;2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500)

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按照既定标准和方法对湿地环境状况、经营管理方法、湿地产品以及延伸的销售环节进行验证的过程。开展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一方面可以提高湿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机融合,确保湿地环境的健康性和湿地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湿地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绿色、健康的企业形象,促进湿地产品进入市场,增加湿地产品的市场份额。但目前国内外在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方面的研究不足,尚未形成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和方法。

本研究总结了中国湿地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并对我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建立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完整体系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的建立。

1 湿地资源与利用

我国湿地面积广阔、类型丰富。2014年1月第2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14),全国湿地总面积约为5.36×105km2,湿地率为5.58%,包含的湿地类型分别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

我国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在各类湿地的利用与生产经营中,有大量的湿地产品产出,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多样性和健康营养的诉求。据2018年统计,我国海产品总产出达3.3×107t,其中人工养殖产出占总产量的61.5%;内陆湿地淡水产品总量达3.2×107t,绝大多数为人工养殖产出,其占总产出量的93.8%;除了动物水产品以外,我国人工湿地中以水稻生产为主导,水稻年产出总量达2.1×108t(中国统计年鉴, 2019)。另外,水生蔬菜在南方蔬菜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6年各类水生蔬菜产出达3.4×107t,其中主要品类有13种,为蔬菜市场的供需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吴曼等, 2019)。

2 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湿地资源丰富我国湿地总面积5 360.25万hm2,资源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中湿地分类的28个亚型的所有种类(吴兆喆, 2014)。但在流域划分中,湿地分布不均衡,各地的湿地经营方式千差万别,其复杂性致使湿地可持续经营、管理和全面认证工作极富挑战性,但也使得我国建立的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更具备全面性和国际可借鉴性。

2.1.2 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湿地保护类规范性文件(潘佳等, 2017)。1994年9月,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03年10月,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林业局牵头、9个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13年3月,国家林业局颁布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规定了湿地统一协调与分部门结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等内容。2017年12月,国家林业局签发修订版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让国内的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有力地促进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另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湿地特点与保护现状,出台了一系列湿地恢复治理、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法规文件。在国家和地方湿地保护层面上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中国湿地保护的法规规章体系,为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的制定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3 森林认证体系虽然我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还未实施,但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已经非常完善。我国自2001年起开始建立并推行森林认证制度,到2014年与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实现互认后,中国森林认证体系正式登上国际舞台。森林认证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统一。截止到2020年4月,中国通过FSC认证的森林面积达到1116073.56 hm2,获得COC认证的企业有9900多家(FSC中国办公室, 2020)。完善的森林认证体系为湿地认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2 劣势

2.2.1 市场需求有限目前,我国已有多种较为完善的农业、林业等认证体系,有些已经和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互认,但国内消费者对湿地认证产品依然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信任,这导致国内市场对湿地认证产品的需求总量不高。目前,我国的湿地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消化,尽管人们已经对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淡薄,湿地产品的品相、质量和价格是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对于产品的来源、所购产品的安全性、产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生产与管理过程对产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甚少,短期内难以形成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湿地认证产品、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贡献的意愿。而且,由于能达到认证标准的湿地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短期内国内市场对认证湿地产品的需求量可能有限。

2.2.2 湿地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目前,除了水稻田和人工养殖基地等人工湿地,大多数湿地以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从事经营,以追求高产出和高效益作为唯一目标,多数湿地管理人员团队也是从其他部门抽调或借调组成,湿地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另外大多数经营人工湿地的企业规模较小,或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管理方式经营,在湿地资源的经营管理上缺乏统筹规划,对可持续经营理念的认知有待建立和提高。总体上,绝大多数湿地经营单位缺乏可持续经营湿地的能力,远未达到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要求。

2.3 机遇

近年来,大众对产品认证的认识不断增加,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认证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这为湿地可持续经营及湿地产品认证创造了机遇。

目前,湿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目标。在中国,湿地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已逐渐普及到湿地管理与经营单位,湿地的功能作用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到广大民众中。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将为湿地经营单位提供一套系统、可行的湿地可持续经营标准,促进湿地资源的产出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同时能让广大消费者了解湿地认证产品的量化指标、湿地认证产品对消费者的直接益处、消费者对维护环境健康做出自己贡献的途径。因此,完善的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必将逐渐得到湿地经营和管理者的青睐以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的湿地利用方式和湿地产品种类非常丰富。目前湿地综合利用的种养模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持续为人们提供着大量的湿地农、副产品,但很多产品并不能达到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另外,近年来修复和改造的自然和半自然湿地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也在迅速发展中,但大部分湿地产品无法纳入到其他相关的认证系列中。因此,我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发展空间较大。

2.4 挑战

可持续经营及具体产品的认证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尽管目前有一些相关的认证体系可以借鉴,如森林认证、有机认证体系和标准等,但湿地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湿地认证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评估认证内容主要包括湿地的复杂环境、湿地环境的相关区域、上下游相连水系以及区域大农业经营状况,整个生产资料及管理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湿地产品品质与安全性、产品的流通和深加工等。然而,目前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大多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内容比较零散,具体的实施措施与方法并不完善,再加上湿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性,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广泛认可,这对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工作的快速推进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2部分。直接费用包括湿地环境、生产资料、经营管理过程、产品、销售环节的评估费用和年度审核费用;间接费用因湿地条件及利用管理状况不同有很大差异,其包括对现有湿地经营的调整费用、湿地经营的中长期规划费用、湿地管理及操作规程的调整费用、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及设施的改善费用等。但由于对认证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比较低,更多的消费者仅仅出于自身和家人的安全考虑而并非出于环保意识而消费,因此认证产品尚处于小众市场阶段。另外,市场管理不规范,大多采用以罚代管的手段,少数人违规经营,这给湿地认证产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致使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信任度不足,短期内的高端认证产品主要是以人际关系网络销售的方式走向市场,不是通过正常的市场机制参与到市场中。总体上,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中高昂的硬/软件的改造提升费用、较低的输出回报、不规范的经营管理行为都会阻碍我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快速发展。

3 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是一项集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系统工作。开展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制定并推广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广泛地开展政策性科普宣教,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参与创建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的主动性,增强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环保意识,提高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及湿地认证产品的公信力。

(1)召集专业人士和相关行政部门成立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负责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工作。该机构由各行业专家、学者(环境、经济、生态、社会、湿地等领域)、消费者团体、政府行政官员以及政府认可的认证机构共同组成,也可注册为国家或有关部门认可的独立运作的实体;(2)根据湿地环境、功能和经营的特点,以及国家级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与湿地认证相适宜的湿地认证国家级行业标准与规范,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整个认证过程的合法性;(3)制定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培训计划,积极组织与湿地管理、经营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工作;(4)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与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如湿地管理者或经营者的经营权利、湿地改造与提升的经济性补贴、购买湿地生产所需机械等农资的补贴优惠措施、无息或贴息的政府担保贷款、减免税收等措施。

3.2 建立湿地认证机构

成立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专业机构。认证机构应具备湿地专业领域深厚的专业背景知识和国内外影响力,充分了解国家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湿地专业领域有广泛的工作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积极开展不同层次部门人员有关湿地可持续经营及认证的培训工作,组织与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相关的国内、国际研讨会,提高我国湿地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经营企业和个人的总体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我国湿地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国际影响力和湿地认证体系标准的传播力,切实提高我国在湿地可持续经营管理领域的实力和地位。

3.3 明晰湿地可持续经营权益相关者在推动湿地认证中的作用

实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政府部门认证是最主要的权益相关者,湿地管理和经营单位或个体是关键的权益相关者,参与湿地产品的深加工与销售的企业是连接消费者的关键环节,广大消费者对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源动力,标准化、规范化的湿地可持续经营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湿地产品的安全性,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全体人员。科研、教学机构主要从事湿地认证领域的标准制定、方法研究及相关的认证评审和经营管理过程审核及技术监管等。非政府机构及国内、国际非盈利环保组织主要负责对湿地认证的监督,维护湿地认证的信誉度。政府媒体和公共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湿地认证及产品的影响力、增加群众的环保意识。积极组织和调动各方的力量,明确各方在湿地认证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推动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工作的开展。全面实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是湿地资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湿地规范化可持续经营管理和利用的监督与保障,其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4 制定完善的湿地可持续经营管理指南

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的核心是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湿地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加快湿地认证进程的关键。湿地认证标准与湿地可持续经营管理指南相得益彰,指南是指导湿地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技术方法和基本要求,湿地认证是对湿地基础水平、经营过程以及所产生效果的评估和认定。依据认证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认证可有效评估湿地可持续经营管理执行的效果,判定其是否达标,找出未达标的环节及原因,进行调整与整改,解决关键限值因子。完善湿地可持续经营指南,考核经营团队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可以加速企业认证,事半功倍地提升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快速达到湿地认证标准要求。因此,在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机构的主导下,组织专家根据我国湿地资源现状编制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湿地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指南,加速提高我国各类湿地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湿地可持续经营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经营体系产品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