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音乐家陆华柏

2021-01-22陆璎

文史春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桂林抗战广西

陆璎

1992年11月,“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组委会正式宣布,从海内外音乐家推荐的500多首(部)作品中选出124首(部),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举办的各类音乐作品评选活动中规模、意义较大的一次,入选作品涵盖单曲、合唱曲、独奏曲、室内乐、协奏曲、民族管弦乐、管弦乐、歌剧音乐、舞剧音乐等多个音乐门类,作品创作年代自1905年至1991年。广西仅有陆华柏抗战初期创作于桂林的艺术歌曲《故鄉》入选。

陆华柏(1914—1994),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荆门,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城,还是小学生的陆华柏高唱着“打到列强除军阀”,分享庆祝国民革命胜利的喜悦。小学毕业后,陆华柏考入湖北省立一中,与后来成为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严文井、诗人伍禾是同班同学。1931年春,陆华柏考入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师范科,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训练,他的钢琴教师是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B.Shoihet女士,他的音乐专业教师包括贺绿汀、陈田鹤、缪天瑞和陈啸空等音乐家。由于成绩优异,1934年陆华柏被学校破格留任为助教,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0年教学、作曲、演奏(指挥)三位一体的音乐生涯……

浩歌声里请长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桂林作为当时广西省会所在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当时广西地方实力派主张抗日,与蒋介石集团矛盾尖锐,政治上曾经采取相对开明的政策),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陆华柏曾回忆,1937年夏天,他在南京与另外4位音乐青年临时组成一室内乐钢琴五重奏组“雅乐五人团”(沈承明、杨振铎拉小提琴,张沅吉拉中提琴,祁文桂拉大提琴),后由画家徐悲鸿介绍给广西当局,推广乐教,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陆华柏到达桂林时,桂林还是一个古朴、安静,只有七八万人口的小城市,除了山水风景闻名全国,其他方面并不著称。“雅乐五人团”在桂林举办了几场音乐会,介绍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古典音乐作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陆华柏决定留在桂林从事抗战音乐救亡活动,其间,认识了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桂林籍音乐家满谦子。当时桂系第五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了一个艺术宣传机构——国防艺术社,社址在象山,陆华柏经满谦子介绍,在该社担任音乐指导。1937年冬天,陆华柏在象山下创作了艺术歌曲《故乡》。1938年春,此曲由金陵女子大学声乐教师梅经香首唱,立即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更为从他乡移居桂林的青年学子所喜爱,甚至传唱至香港地区和美国波士顿、法国巴黎,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当时旅居桂林的歌唱家,女高音无不唱《故乡》,男高音无不唱《勇士骨》(陆华柏另一作品)。

1938年秋,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院的音乐家吴伯超来到桂林,任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艺术学院前身,以下简称“艺师班”)班主任,吴伯超热情邀请陆华柏到艺师班担任讲师,教授和声、合唱等课,并负责训练该班学生合唱团及举行音乐会演出,《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校歌》(张安治作词)即为陆华柏所作。吴伯超抵桂后被誉为“桂林独一无二的具有专业水平的指挥家”,他在桂林创作、指挥的所有合唱歌曲的演出,均由陆华柏伴奏。1939年1月在桂林版《扫荡报》分7次连载的《歌咏队的指挥法》一文,便是由吴伯超口述、陆华柏执笔完成的。通过这一工作,陆华柏系统了解到欧洲指挥法体系。

1939年冬,日本侵略军从北部湾登陆,桂南战役爆发,为配合昆仑关战役宣传,陆华柏创作了《保卫大西南》。他不光作词作曲,还亲自带领艺师班的学生上街宣传演唱,“保卫大西南,保卫大西南,不论后方、不论前线,军民合作,打成一片,你出力,我出钱,伟大的胜利就在眼前”的歌词,彰显军民抗战之决心,曲调流畅,琅琅上口。歌曲刊登在《扫荡报》上,随后报社又义务印了1万份歌谱向社会散发,歌声很快传遍昆仑关前线、后方。

陆华柏不仅创作抗战歌曲,还以独到的艺术视野,热情地把来自解放区左翼作曲家的许多优秀作品改编成合唱曲或配钢琴、乐队伴奏,介绍给广大桂林民众,包括贺绿汀的《可爱的故乡》、冼星海的《军民进行曲》、郑律成的《延水谣》、刘雪庵的《长城谣》等,加强了解放区和国统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桂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

《音乐与美术》是艺师班出版的音乐期刊,创刊于1940年1月,被誉为“当时绝无仅有的全国性艺术教育刊物”。陆华柏主编其中音乐部分,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音乐与抗战》一文,就音乐与抗战的关系、如何加强音乐界的团结、音乐如何为抗战服务等系列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同年,陆华柏出版了第一本歌曲集——《华柏歌曲集》。这是一本抗战歌曲集,所收入38首歌曲内容均与抗战有关,除了《万里长城有主在》与《抵抗》为抗战爆发前创作,其余歌曲都是抗战爆发后在桂林创作,《华柏歌曲集》在桂林抗战音乐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抗战期间旅桂音乐家在桂林出版的第一本个人歌曲集。

广西省立艺术馆是抗日战争时一批进步文化人士汇聚桂林所设立的艺术机构,1939年9月,由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成立,内设音乐、戏剧和美术3个部门,对革新桂剧和促进广西戏剧、美术、音乐起到积极作用。欧阳予倩邀陆华柏担任音乐部主任兼合唱团与管弦乐队指挥,艺术馆合唱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编制20人,都有报酬,团员除了唱歌,不兼其他任何工作。这一有利于招纳声乐人才的举措,使合唱团荟萃了一批歌唱家,甘宗容、曾嫩珠、帅立明、姚牧、李志曙、谢静生等都是该团团员。陆华柏为合唱团创作了一部清唱剧《汨罗江边》,这部大型声乐套曲的创作源于柳亚子纪念屈原的提议,歌词由艺术馆的诗人伍禾创作,剧中人物均由旅桂的知名艺术家担任:屈原由男高音歌唱家姚牧饰演,女主角由女高音歌唱家曾嫩珠饰演,李志曙、薛良、帅立德等歌唱家都在剧中饰演角色,全曲由艺术馆管弦乐队伴奏,乐队规模不大。在陆华柏指挥下,《汨罗江边》的演出在桂林引起极大的反响,桂林广播电台3次为演出做了直播。

陆华柏在桂林迎来了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同时还收获了爱情。陆华柏的夫人、声乐教育家甘宗容曾经回忆,20世纪40年代初,在艺师班读书时,她在琴房唱陆华柏写的《故乡》,正好被陆华柏听到,推门进来,说她有两处附点没有唱准,于是就教她唱这首歌,还兼弹伴奏。二人在1943年结为人生伴侣。陆华柏在桂林近7年的生活里,创作了60多部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抗战救亡歌曲,其中不乏精品,在桂林,在广西,甚至在全中国以及海外产生巨大影响。陆华柏在桂林还写下众多宣传抗战、宣扬抗战文艺的文章和音乐评论,桂林文化城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活动,都少不了他的组织和参与。

1943年,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聘陆华柏为教授,并寄来路费,秋冬之交,陆华柏离开桂林前往闽西永安。

弦歌不辍谱华章

陆华柏在福建音专时期,除教学外,1944年创作了以历史传说为题材的清唱剧《大禹治水》(缪天华词);为刘天华的全部二胡曲编写了附加钢琴伴奏谱;并与王沛纶多次上演中国传统乐器二胡与钢琴合奏的实验性演出。1947年,陆华柏离开福建音专,受聘湖南音专;1949年,从长沙辗转南下香港。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陆华柏欣喜异常,从报纸上得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为《义勇军进行曲》征求管弦乐合奏谱,当即抱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写出此曲的配器方案(乐队演奏总谱),投寄北京应征。

1950年春天,中央戏剧学院成立,首任院长欧阳予倩盛情邀请陆华柏任教。到达北京那天,陆华柏受到热情的接待,欧阳予倩为他设宴洗尘,特意邀请梅兰芳、戴爱莲等艺术界名流作陪。陆华柏的工资待遇和著名舞蹈家吴晓邦一样,是当时中央戏剧学院最高的。由于个人的原因,1952年2月,陆华柏携妻女重返武昌,开始了被他称为“大起大落”的12年武汉执教生涯。

其间,陆华柏先后任湖北教育学院音乐科主任、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是第一届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兼音乐部长。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出版了大量作品和译著,如《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钢琴作品《新疆舞曲集》《浔阳古调》,译著《和声与对位》《湖北民歌合唱曲集》,管弦乐总谱《康藏组曲》。《康藏组曲》曾由捷克斯洛伐克音乐家任斯基指挥武汉联合交响管弦乐队在汉口首演,这部作品是陆华柏探索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有益尝试,全曲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总谱在1958年由苏联音乐出版社收入在莫斯科出版的《中国作曲家管弦乐作品集》。优美的旋律从笔尖不断涌出,创作技巧在实践中磨炼得越发成熟。

1957年,陆华柏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几乎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力。甘宗容因为坚持不肯与陆华柏“劃清界限”,也被定为“一般右派”。在前途茫然的心情支配下,夫妻二人把幼女及老母亲送回南宁,武汉的家几乎全部撤空,春夏之交,陆华柏夫妇随大队人马下放到湖北省当阳县国营农场,直到1961年,陆华柏被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此时,由于全国学校院系调整,华师音乐系已合并入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陆华柏终于能重执教鞭,担任作曲专业和声、复调、配器和作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量虽然大,但是心情是愉悦舒畅的。

早在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之际,广西文化局就曾向湖北省委提议,希望湖北的广西籍或在广西工作过的知识分子能回广西,支援家乡建设。甘宗容是广西龙州人,抗战期间参加过广西学生军,投身抗日前线;陆华柏抗战期间是旅居桂林时间最长的音乐家,历经磨难,夫妻二人作出回广西定居的决定。

歌飘八桂山水间

1963年11月,陆华柏夫妇从湖北艺术学院调回广西艺术学院任教。初返广西,陆华柏就接到“脱帽大右派不适宜搞创作”的指示,但他还是做了一些“地下活动”(陆华柏语)。1964年,陆华柏随民间音乐采风工作队前往区内少数民族聚居地采风,考察西南边陲那坡县达腊屯彝族人民聚居村寨,匿名创作了一个舞蹈音乐节目《彝族女民兵》,通过那坡县、百色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层层选拔,最后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当时《人民日报》配以舞蹈场面的木刻发文报道。在此特殊时期,他仍然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动人的音符,没有人知道这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出自“右派分子”手笔。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青松。”陆华柏先生可敬之处在于他受屈多年,始终以坦荡的襟怀,坚持创作,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1979年5月,陆华柏错划右派的问题得以纠正,恢复了政治名誉。

“老年逢盛世,笔下又生辉。”1980年,66岁的陆华柏创作《侗乡欢庆舞》(单簧管与钢琴),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还发表了他在“文革”中创作的钢琴曲《西藏小品》。1981年4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首钢琴新作《鉴河之歌》《东兰铜鼓舞》。这两首作品的创作素材分别来自广西德保县、东兰县的民间音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与钢琴演奏技巧完美结合,使得这两首作品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为无数钢琴演奏家青睐。

晚年的陆华柏还对广西各少数民族民歌的多声部现象进行探索,完成《广西壮、瑶、侗、仫佬、毛南族二声部民歌的多声音乐构成初探》《广西壮族三、四声部民歌的和声分析》《广西壮族二声部民歌的和声思维》《广西侗族民歌多声音乐构成的审美特征与规律》等多篇理论文章,并集结成《论广西多声部民歌》论文集,著名音乐家、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贺绿汀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特别提到“陆华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把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藏整理出来,通过研究、总结,作为创作我国新音乐文化重要的根据和基础,他的《论广西多声部民歌》一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8年12月,广西音乐界在南宁剧场举办《陆华柏教授执教55周年纪念作品音乐会》,上演半个世纪来陆华柏创作的优秀作品,包括合唱曲《广西学生军军歌》《保卫大西南》;单簧管与钢琴《侗乡欢庆舞》,钢琴曲《鉴河之歌》《东兰铜鼓舞》,独唱曲《故乡》《勇士骨》,管弦乐《康藏组曲》,清唱剧《大禹治水》等,几乎涵盖所有音乐表演形式的优秀作品。音乐会回顾了老音乐家笔耕不辍的音乐人生,纪念他为第二故乡——广西的音乐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文

猜你喜欢

桂林抗战广西
桂林,美
桂林行
我们家的抗战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