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虫届的“杀手”——布甲

2021-01-22詹志鸿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1年8期
关键词:鞘翅杀手昆虫记

詹志鸿

重读《昆虫记》10

这些步甲乱糟糟地蜷缩在陶瓷瓦片下面,一见可怜的蜗牛便飞奔而来。蜗牛先绝望地伸出触角,然后缩回。三只、四只、五只步甲同时先把蜗牛带有钙质微粒的外壳上鼓凸下垂的肉吃个精光,这是它们最喜爱的美味。然后突然间,它们用大颚这把结实的钳子在涎沫中把一片碎肉拉来扯去,拔出来后,便退到一边,从容不迫地把肉吞下肚子。

这时,一只步甲的足湿淋淋的,布满黏性液汁,黏得满是沙粒,好像穿上了沉重的、妨碍行动的护腿套。对这玩意儿,这只步甲倒也并不在意。它的身子變重了,跌进泥坑;然后,它又踉踉跄跄地回到猎物那里,去取一片肉。它还打算过一会儿把弄脏的“靴子”擦亮呢。另外一些步甲静止不动,就没命地大吃起来,身子前部全部被涎沫浸湿。大吃大嚼持续了整整几个小时,当鼓胀的肚子托抬起鞘翅,让尾部裸露无遗时,它们才离开了猎物。

摘自《昆虫记》

(花城出版社)第7卷,2~3页

说到凶猛的食肉昆虫,同学们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便是螳螂。在昆虫界,外表冷酷、习性凶猛的螳螂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杀手”。然而,还有一种昆虫的习性同样凶猛,那就是步甲。

作为甲虫(鞘翅目)大家族中的一员,有着短粗的身材、背着沉重的鞘翅硬壳儿的步甲虽然和普通的甲虫别无二致,但看似憨厚老实的步甲身上藏有很多秘密。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番,看看会有怎样的发现吧!

敏捷的步行虫

步甲的俗称可真不少,欧洲的科学家称呼它们“地甲虫”,日本的科学家叫它们“步行虫”,而我们一般喊它们的短名:步甲。

从这些称呼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甲虫似乎和地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没错!步甲的主要栖息环境正是山间或林间的地面,沙土、落叶、草地上都能寻找到它们的踪迹。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或傍晚,你还能看见它们在地上欢快地四处爬行,寻找食物。

既然生活在地面,那就要有一套专门在地上生活的本领。步甲也不例外,它们的6足肌肉发达,足够将整个身体支撑起来。不仅如此,步甲的运动神经异常发达,往往你还没看清它的样子,它就已经飞速奔走了。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步甲放弃了鞘翅内隐藏的那对翅膀。如果你试图打开它们的鞘翅,那也要费一番力气——步甲的鞘翅多半是合在一起的,无法打开。如果你将这对鞘翅强行撬开,会发现里面除了步甲堆满脂肪、肥肥的大肚子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强壮的大颚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向我们详细展示了步甲是如何贪婪地进食的。那么,这种看上去人畜无害的甲虫究竟凭什么能成为凶猛的肉食昆虫呢?

答案就在步甲的大颚上。作为昆虫嘴部的一部分,大颚的结构、功能更像我们的牙齿。大颚通常由两片较为尖锐、坚硬的刀片状物体构成,负责切碎食物,帮助昆虫更好地消化食物。

步甲的大颚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从嘴部伸展出来,形成一对强有力的“钳子”。当步甲发现猎物时,如蜗牛或其他昆虫,它们便会用这对强有力的大颚咬住猎物,并不断地向外拉扯。在这对坚硬的“钳子”的攻击下,几乎没有猎物可以幸存,它们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撕碎,并成为步甲晚餐的一部分。

恐怖的“化学武器”

既然绝大多数步甲不会飞,那我们能不能徒手去捕捉它们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不能。

如果你徒手去捉一只步甲,它除了会用那对可怕的大颚攻击你,还会同时释放“化学武器”——一股恶臭扑鼻或者有毒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通过步甲尾部的排泄口释放,而且射程可以达到半米。如果你绕过步甲前端的大颚,试图从它的背后偷袭,那你也会被它释放的“毒气弹”袭击。日本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屁步甲(遇到危险时会释放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化学液体)喂给了一只蟾蜍,结果蟾蜍40秒内就将这只屁步甲吐了出来,而且这只屁步甲竟活蹦乱跳地逃之夭夭了。

步甲的这种“化学武器”的主要成分是对苯二酚和过氧化氢。步甲通过体内酶的转化,再借助过氧化氢产生喷射动力,便能在数秒内射出温度高达100°C的危险液体。

有趣的“带路虫”

步甲在农民伯伯口中还有个神奇的名字——带路虫。当你走在山间或者田埂时,便会有一种小巧的甲虫在你身边飞来飞去,似乎是在给你带路。

这种小甲虫叫虎甲,它是步甲中为数不多保留着翅膀的小家伙。但它在你面前飞舞可不是真的帮你带路,而是在巡视自己的领地。与一般的步甲不同的是,每只虎甲都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如果有小昆虫闯入了它的领地,那后果往往是成为它的晚餐。然而,当我们这种庞大的生物“入侵”时,它只好飞来飞去,独自懊恼了。

猜你喜欢

鞘翅杀手昆虫记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独角仙生物学特性、鞘翅微观结构及在仿生领域的应用
受瓢虫『自我扶正』启发 科学家研制可『鲤鱼打挺』的微型飞行器
受瓢虫“自我扶正”启发,科学家研制可“鲤鱼打挺”的微型飞行器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小儿心病成幼儿“杀手”
幸福的十大“杀手”
不动产登记不是房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