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2021-01-22张冬黎

当代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开腹胃癌切口

张冬黎

(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江苏 昆山 215300)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老年群体,但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社会压力的增加,近几年,胃癌逐渐呈年轻化方向发展。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症状,与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1]。胃癌病情发展较快,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根治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方式行早期胃癌根治术,两组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控制病变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但在具体临床效果中,两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性[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肿瘤科就诊的早期胃癌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盲选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8~79 岁,平均(63.46±8.25)岁;术后病理分型:腺癌28例,黏液腺癌10 例,基地细胞样鳞癌2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8例;年龄52~75岁,平均(63.25±6.62)岁;术后病理分型:腺癌29 例,黏液腺癌10 例,基地细胞样鳞癌1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及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国际肿瘤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中Ⅰ、Ⅱ、Ⅲ级诊断标准[3];②无心、肝、肺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③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类疾病;④无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障碍。排除标准:①患者胃部肿瘤直径较大,已超出10 cm;②参与本研究前腹部接受过手术;③重度肥胖;④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全麻后,行气管插管;术者在胃部作手术切口,暴露手术视野,结合其病变部位掌握其肿瘤浸润深度、大小、病理类型等基本情况;实施淋巴结清除程序;根据癌变位置实施切除术,如,以D1 术切除患者黏膜内微小胃癌组织、黏膜下癌组织,若肿瘤位于胃体部及以上部位时,可拓展手术切除范围;多发癌或肿瘤大小约为2~4 cm 时,行D2 切除术。手术完成后,常规逐层缝合切口,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将切除标本送至病理实验室检验。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术者在作5 mm 弧形切口在早期胃癌患者机体两侧锁骨中线肋缘下方5~6 cm处,同时,作10 mm弧形切口在左腋前方与肚脐平行肋缘下方2~3 cm处;选择与切口大小、长度相等的套管针置入切口内;建立人工气腹,压力设置为12~14 mmHg;经腹腔镜成像观察机体肿瘤病变位置及转移情况;在腹腔镜技术引导下,清扫胃癌组织附近的淋巴结;切断十二指肠悬韧带20 cm处的系膜、空肠,沿空肠远端置入吻合器;以常规方式缝合患者的食管腹膜与空肠浆膜层;重建消化系统;手术结束后,将引流管置入腹腔,逐层缝合切口;观察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活动性出血等症状,将病理切除标本送检。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手术期间的各项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麻醉药物追加次数、手术时间等。②术后恢复时间:包括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③并发症: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期间吻合口痿、切口感染、小肠梗阻、切口不愈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麻醉药物追加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早期胃癌确诊后及时接受手术根治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临床上对早期胃癌的根治手术主要包括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大,虽可以有效清除癌变部位,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且因手术切口较大,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4]。腹腔镜技术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具备新兴特性,经腹腔镜技术引导,患者手术期间经历的时间较短,因切口较小的原因,患者失血量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患者术后各项功能恢复,且能明显降低吻合口痿、感染、小肠梗阻、切口不愈等发生率[5]。但是,因胃部供应血管较多,解剖结构复杂,淋巴转移途径具有多样性,吻合技术难度较高的特点,对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设置障碍[6]。

临床理论认为,胃癌根治手术需切除原发灶,彻底清除胃部周围淋巴结,并消灭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7]。腹腔镜根治手术中将切口设置为4~6 cm,符合胃癌根治术的切除标准。两组手术方式比较,腹腔镜手术合理规避了传统开腹手术中创伤较大、恢复时间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且有利于清除患者胃癌病灶区域的淋巴结。经研究,早期胃癌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后,与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患者比较,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时间均具有优越性,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者在腹腔镜引导下,可合理解剖及分离早期胃癌患者的胃部周围组织,整块切除胃癌肿瘤组织,彻底清扫胃癌周边区域的淋巴结部位,重建消化系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将腹腔镜根治手术应用于早期胃癌患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麻醉药物追加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各项功能恢复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手术更具备临床应用优越性。

猜你喜欢

开腹胃癌切口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