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治疗切口妊娠的疗效

2021-01-22程秋瑾

当代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刮宫外周血栓塞

程秋瑾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市中心医院妇科,湖北 潜江 433199)

近年来,随着妊娠率的增加,与妊娠有关的各种疾病发生率也有所提升,其中最常见的是瘢痕妊娠[1-2]。切口妊娠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刮宫手术为主,虽然有效,但效果不佳[3]。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进行切口妊娠治疗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比组患者年龄25~43岁,平均(34±0.12)岁;剖宫产次数1~3 次,平均(2.2±0.03)次;距离最近一次剖宫产时间1.8~2.5 年,平均(2.15±0.31)年。实验组患者年龄24~45 岁,平均(34.5±0.13)岁;剖宫产次数1~4 次,平均(2.5±0.04)次;距离最近一次剖宫产时间1.6~2.9 年,平均(2.25±0.32)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阴道超声等方法确诊为切口妊娠;②有既往剖宫产史;③第一次发生切口妊娠情况;④年龄<45岁;⑤无重大疾病;⑥具有行为能力;⑦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②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③与上一次刮宫治疗时间短于12个月。

1.3 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治疗,即单纯刮宫治疗。实验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与刮宫术联合治疗方案,具体实施情况如下:在DSA设备的监控下,采取Seldinger技术对患者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治疗,穿刺成功后将5F动脉导管鞘安置其中,经黑泥鳅导丝引导下将5F 导管造影安置在腹主动脉末端中,同时了解患者子宫动脉与髂内动脉分支的供血情况、走形情况及起始位置等,同时在导丝引导下选择合适的导管并放置在患者的入髂内动脉中,以选择性的方式进入患者左侧子宫动脉中,将尖端置入患者子宫动脉开口处20~30 mm位置。此外要反复使用DS 造影准备定位靶血管,并取甲氨蝶呤,向患者两侧子宫动脉缓慢注入,剂量为50~80 mg,取直径为0.5 mm 经庆大霉素药液浸泡的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对末梢小动脉进行栓塞治疗,随后使用大小为1 mm的可吸收性的明胶海绵颗粒对分支动脉及子宫动脉主干进行栓塞治疗,待患者动脉主干远端出现杆状改变后使用相同方式对患者右侧的子宫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直到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停止后完成整个栓塞,在使用造影进行复查孕囊血管显示以及染色消失。手术过程中紧密观察患者阴道流血情况、下腹部疼痛情况、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发生紧急情况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行子宫动脉栓塞后7 d内对患者实施刮宫术治疗,收集患者钳刮组织,对其实施病理学检查。在栓塞术后3 d及出院7 d后对患者进行血清水平监测一次,待到正常范围内后再行超声检查。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结果,手术与恢复指标、外周血β-HCG含量、不良反应。手术与恢复指标包括住院时间、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阴道流血停止时间、阴道出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包括子宫破裂穿孔、宫内感染、大出血、下腹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与恢复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β-HCG降至正常时间、阴道流血停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与恢复指标比较

2.2 两组外周血β-HCG 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外周血β-HC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外周血β-HhCG 水平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外周血β-HCG含量比较(±s,IU/L)

表2 两组外周血β-HCG含量比较(±s,IU/L)

?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改善,各种政策的实施与开放,妊娠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妊娠有关的各种疾病发生率也明显提升,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切口妊娠[4-5]。切口妊娠属于发病率较低的妊娠类型,在临床治疗中以刮宫为主,该方式虽有效,但效果不佳[6]。本院为提升治疗效果,采用子宫动脉栓塞、刮宫术联合治疗方案[7]。刮宫术给患者带来创伤及痛苦,且单纯使用甲氨蝶呤等药物对患者行注射保守治疗,治疗效果不尽人意[4]。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上升,微创治疗方案也随之成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式也逐渐成熟[8]。子宫动脉栓塞对患者的子宫动脉进行选择性栓塞,临床常用的动脉栓塞剂为可吸收性的明胶海绵颗粒及聚乙烯醇等,通常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材料,但可吸收性的明胶海绵颗粒价格偏低且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术后3个月后既可自行吸收[9-10]。甲氨蝶呤属于一种叶酸拮抗剂,使用后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提升滋养细胞敏感性,经灌注治疗方式可将小剂量达到最高浓度,从而达到抑制胚胎发育的目的[1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β-HCG降至正常时间、阴道流血停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β-HC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外周血β-HCG 含量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与刮宫术联合应用治疗切口妊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刮宫外周血栓塞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瘢痕妊娠
诊断性刮宫术患者麻醉期间的护理效果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宫腔镜手术与刮宫术对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息肉激素表达水平及预后影响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