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

2021-01-22王佳宁

当代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尿液标本常规

王佳宁

(辽宁省鞍山肿瘤医院检验科,辽宁 鞍山 114001)

尿液常规检验是医学检查“三大常规”项目之一,其具有操作简单、报告快速、无损伤、无不良反应等优点,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不少肾脏病变早期会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其对于全身性疾病以及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等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此外,通过尿液常规检验可诊断具体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也可反映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虽然样本检验方法较为简单,但是检验样本量大、易受外源性物质的入侵、中间环节较多,仍会出现检查结果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3]。可见,在检验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200例行尿液常规检验的住院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58 例,女42 例;年龄24~75 岁,平均(42.36±7.85)岁;病程2~19 d,平均(6.25±3.21)d;体质量45~68 kg,平均(53.65±5.23)kg。实验组男55 例,女45 例;年龄22~75 岁,平均(42.58±7.79)岁;病程3~20 d,平均(6.15±3.32)d;体质量44~69 kg,平均(53.87±5.15)kg。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需行临床尿液常规检验;②年龄18~75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④精神疾病或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⑤正参与其他临床实验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尿液检查控制:对所有仪器进行消毒处理,并摆放整齐,检查核对仪器设备以及相关参数,确认无误后进行卫生清洁基础工作,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及空气清新。采集尿液标本后,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深圳美桥),并选用配套试剂盒,严格遵守说明书规范进行操作。实验组患者给予分析前质量控制;①健康教育:采集标本前,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根据其接受能力讲解尿常规检查的标本采集方法、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叮嘱患者及家属尿液留取样本的时间,纠正其错误行为,有利于对样本质量的控制。②完善制度:检验科相关人员共同探讨前质量控制的作用,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做到有据可依,确保标本的质量。对尿液样本的采集、交接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检验者规范填写相关申请单,对已发现不合格的样本退回处理。③对实验室控制管理:检验人员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统一整理标本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无误。标本收集即可送检,并在2 h之内完成检验工作,对于2 h内无法完成检验的标本,通过甲醛进行防腐处理。此外,在检验时,需对尿液情况认真检查,正常尿液呈现黄色或者琥珀色,并表现出透明状态,但是有病理性尿液患者多呈现黄色、红色或者绿色,应对标本进行特殊标识。④提高综合素质:检验科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学习新技能,分析检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定期进行考核,调动相关人员的主动性,提高专业水平,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样本检验不合格率;分析不合格的原因;采用本院自制的检验满意问卷调查表,比较两组检验满意度:该表重测效度为0.786,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样本不合格评价标准[4]:①样本污染:样本中混有血液、白带、精液、粪便等污染情况;②样本量不足:患者采集的样本量不足15 mL,为样本不足;③采集时间不适宜:采集的样本在患者大量饮水、剧烈运动后,或服用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或食物等;④容器使用不恰当:所选用的容器体积太小,与尿液发生反应,容器不透明且存在异物;⑤样本标记不清:所采集样本未标记,或标记不清晰,条形码脱落;⑥送检超时:采集样本送至检验时间>2 h,或者送检后,标本冷藏时间>6 h。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验不合格情况比较 实验组检验不合格率为2.00%(2/100),低于对照组的10.00%(1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验不合格情况比较[n(%)]

2.2 两组检验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检验总满意度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验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尿液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生化检验项目,不仅可有效诊断泌尿系统疾病,也可通过分析尿液生化成分判断其他系统的疾病[5]。该种检验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等优点,受患者及家属青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患者、护士、医师等诸多人员,提高标本不合格发生率,影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6]。可见,给予尿液检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可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在采集标本前,先向患者讲解标本采集具体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告知采集时间,进而达到控制样本质量的目的[7-8]。其次,检验科相关人员需完善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并对样本采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为样本质量提供保证。对实验室的控制管理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检验过程中,相关人员需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等信息,标本采集后迅速送检,并控制在2 h内完成检验工作,并对病理性标本给予特殊的标记,以提高样本诊断的合格率[9-10]。此外,医院应加强对检验科医护人员知识技能培训,通过考核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确保检测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样本污染、样本量不足、容器使用不恰当、样本标记不清、送检超时等,可见,临床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首先,医院应重视对患者及检验人员的常规教育,正确指导患者提前做好采集尿常规样本的准备;检验人员需确保标本送检的及时性,并保证在2 h内完成检验,在运送过程中,应避免产生污染;此外,加强对检验人员要求,定期培训,提高其对仪器维护及保养意识,降低尿常规检验不合格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标本检验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检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可以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合格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尿液标本常规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常规之外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跟踪导练(三)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