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布式协调的电力综合数据集成系统构建

2021-01-21曹鑫邱灵赟彭小庆王云飞李博

电子设计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系统集成数据源本体

曹鑫,邱灵赟,彭小庆,王云飞,李博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供电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建立独立的电力数据处理系统,这些系统的构建通过不同平台、不同工具等进行开发,并应用在不同领域[1]。这些电力企业数据管理系统往往依据自身需求构建,与其他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存在,很难进行访问[2]。虽然越来越多平台被研发和使用,人们获取电力综合数据也越来越轻松[3],然而,电力综合数据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利用,这些数据往往是以不同格式分散到数据库之中,因而很难将其集成起来进行分析,有效整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处理数据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由此形成了信息孤岛[4]。因此,在不同部门间建立统一规范的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共享变得尤为重要[5]。

在电力综合数据集成过程中,聚集了很多不同电力资源,并在应用过程中累积了大量异构数据,这些数据结构相对简单,但随着数据量快速增长,采用单一数据集成系统无法快速集成这些数据。传统系统在进行电力综合数据的集成时存在集成速度较慢,且集成的数据内容不能适应当前需求等。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协调的电力综合数据集成系统构建。通过数据转换,将电力数据定时集成到同一个数据库内,以此满足电力用户工作需求。实验结果表明,文中系统可以快速实现电力综合数据的集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系统框架

系统的构建是采用分布式三层体系,分别为应用层、中间层和数据层。应用层包括管理员工作站、浏览器;中间层包括全局本体、局部本体和查询组件;数据层包括客户端和共享服务器[6-7]。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框架

该系统中间层采用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查询组件实现数据源到局部和全局的映射,实现即插即用[8]。

1.1 应用层

依据电力系统实际应用情况,该层次主要包括两种用户:一种是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其利用管理工作站实时监控现场各个系统的数据,以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另一种是供其他工作人员使用的查询组件,即为浏览器,以适应未来电力系统需求,用户查询组件的全局,无需关心系统底层数据源,实现透明访问[9-10]。

1.2 中间层

中间层主要负责电力综合数据集成与交换,采用中间组件方式,实现对分布式数据源的直接访问。该层次查询组件解析从本体映射到局部数据源,并将其从各个数据源中进行信息整合,通过XSLT转化,传输给应用层[11]。

本体组件是该层的核心组件,在集成过程中,针对不同数据源通过模式映射构建相应局部本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整个系统上的全局本体[12]。映射组件是连接本体组件和查询组件的关键枢纽,也是在本体组件构建完成后进行的映射组件,通过计算不同本体间的相似度,可搜索相似度最大的本体[13]。通过该组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现局部最优映射,并以此制定映射规则。查询组件通过查询处理用户指令,实现全局本体、局部本体和数据源之间的映射,将用户全局查询分解成多个对应的单独数据源。XML数据源查询语言具有功能强大、方便、易于实现的特点[14]。

1.3 数据层

数据层位于系统框架最底层,该层次主要包括客户端和共享服务器,实现不同数据的高效共享,并通过包装器为应用层和中间层提供数据支持[15]。

使用手机客户端主要与服务器相对应,为客户端提供本地服务程序。移动客户端以手机为主,能够运行在手机终端,通过无线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利用手机无线网络上网,首次登录时需要手动输入网址,并保存标签,为后续访问提供便利[16]。

包装器实现对数据源的映射,不同数据源需采用相应的包装器,并从数据源中提取出XML Schema模式的数据,并将查询映射指定为特定数据源,以此识别物理查询,并将底层抽取,转化为XML文件格式。

2 系统软件设计

2.1 分布式协调电力综合数据无缝集成

在该系统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设计系统软件部分以完成该系统集成电力综合数据。在该系统中实现各类数据采集之前的无缝衔接、平滑过渡,能够较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矢量数据集成流程如图2所示。

将分布式协调后的数据进行矢量集成化整理,并将矢量数据通过构建WFS文件服务,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加载到该文件中,进而达到电力综合数据与相关数据的集成。

图2 矢量数据集成流程

2.2 数据集成流程设计

数据集成系统实现了对海量数据不同作业的区别,具体作业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数据集成流程

首先,客户端发送集成请求到调度Agent中;从调度Agent中获取作业元数据信息;判断是否需要数据划分,如果不需要,则可直接分配该作业到最强节点上,否则,需进行下一步;然后,收集所有节点信息,按照负载信息设定具体划分方案;依据划分结果,选中节点发送执行信息;再次,等待节点执行的任务,并返回作业完毕信息;最后,合并作业结果,实现电力数据综合集成。

3 系统调试

在调试试验环境下实现基于分布式协调的电力综合数据集成系统,为了验证该系统构建的合理性,需进行调试分析。

3.1 开发环境

系统开发环境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开发环境

3.2 实验参数

系统实验的参数设置如表2所示。

表2 电力数据资源

3.3 查询界面设置

系统查询界面设置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查询界面设置

依据上述设置的查询界面,进行系统调试验证分析。

3.4 调试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系统数据集成速度对比

为了验证文中系统的有效性,将传统系统与文中系统的电力综合数据集成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系统集成速度对比

分析图5可以看出,对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的集成速度,两种系统差距较大。在线数据的集成:当集成数据量为25 dB时,采用文中系统集成速度为13 s,采用传统系统集成速度为23 s;当集成的数据量为75 dB时,采用文中系统集成速度为12 s,采用传统系统集成速度为24 s;当数据量为150 dB时,采用文中系统集成速度为7 s,采用传统系统集成速度为22 s。针对离线数据的采集:当数据量为50 dB时,采用文中系统集成速度为5 s,采用传统系统集成速度为22 s;当数据量为75 dB时,采用文中系统集成速度为7s,采用传统系统集成速度为22 s;当数据量为150 dB时,采用文中系统集成速度为3 s,采用传统系统集成速度为23 s。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文中系统的对电力综合数据的集成速度更快。

3.4.2 不同系统数据集成的准确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文中方法的可靠性,实验分析了传统系统和文中系统对电力综合数据集成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系统数据集成准确性对比

分析表3中数据可知,随着集成的节点数据的增加,两种系统的准确率随之改变。当集成的节点数据为2 000个时,文中系统集成的准确率为96%,传统系统的集成准确率为85%;当集成的节点数据为4 000个时,文中系统集成的准确率为95%,传统系统的集成准确率为80%;当集成的节点数据为7 000个时,文中系统集成的准确率为92%,传统系统的集成准确率为72%。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文中系统对电子综合数据的集成准确率高于传统系统,且均高于92%,验证了文中系统的可行性。

4 结束语

文中提出基于分布式协调的电力综合数据集成系统构建。该系统的构建解决了电力数据孤岛问题,使电力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共享。实验结果表明,文中系统可有效提高电力综合数据的集成速度,且集成准确率较高,证明了该系统对电力综合数据集成具有一定优势。

虽然文中系统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从以下两点进行改进:

1)组件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在后续研究进程中,需将组件技术应用到电网中继续研究。

2)由于智能电网还在小规模范围内使用,文中系统对于应用安全性考虑较少,未来将以此为重点,进行电力综合数据安全性的探究。

猜你喜欢

系统集成数据源本体
加氢站与调压站能源供应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Web 大数据系统数据源选择*
工业企业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与信息化集成系统(下)
基于不同网络数据源的期刊评价研究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系统集成”式的改革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
车牌识别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探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