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桃花扇》中的“兴亡之感”

2021-01-21唐旋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桃花扇悲剧

唐旋

摘要:《桃花扇》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为主题展开了以侯李为主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时代精神及“兴亡之感”的歷史意识的抒发。《桃花扇》中“兴亡之感”的抒发可以追溯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可以追溯到作者本人“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正是《桃花扇》中“兴亡之感”的存在,使得《桃花扇》显现出不一样的悲剧结局从而提供给了读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上都有着很大的成就,成为以爱情故事为主线诉说时代兴亡的典范。

关键词:《桃花扇》;兴亡之感;悲剧;

《桃花扇》作为一部以侯李爱情为主线展开的表现南明兴亡历史的作品,其爱情主题及兴亡意识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作为一部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的悲剧作品,《桃花扇》中所蕴含的着重表达国家兴亡与民族意识的“兴亡之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兴亡之感”的存在不仅仅使得人物与情节的设置更加出彩,它的存在也使得《桃花扇》具有了特殊的艺术价值及审美内涵。

一、《桃花扇》中兴亡之感的体现

(一) 在人物塑造上体现的兴亡之感

《桃花扇》中阮大铖、马士英、弘光帝等人物形象的存在为提升全书的兴亡之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阮大铖与马士英是当时奸佞小人的代表,弘光帝则是腐败无能的统治者代表。全剧也因阮大铖等人物的存在而更具戏剧张力。

李香君是《桃花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位有胆有识的秦淮歌妓形象因《却奁》一齣而变得闪闪发光。作者为抒发时代衰败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有意识地将却奁这样的情节安排在一位青楼歌妓身上。在这样的塑造选择中,我们看到李香君的抗争是孤独的,就如同这破败腐朽的时代下孤掌难鸣的复社文人一样。时代的腐朽与王朝将倾的悲凉瞬间袭来,使我们感到作者流露出的兴亡之感。

而作者在描写《桃花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侯方域时则选择保持其相对完整的人格。作者为保持人物人格的完整性,在国破家亡无处安身时,作者特意选择虚构了侯、李双双入道观的结局,以此来改写侯方域变节入清廷的历史史实。在作者眼里,兴亡之感总是大于离合之情的。作者不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强烈的“兴亡之感”而且也将这种情感表现在了对于角色的情感倾向与选择上。

作者对于《桃花扇》中的人物拥有自己的情感倾向,而这种倾向则是作者表达“兴亡之感”的情感基础。从戏剧人物角色的选择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物刻画的情感倾向了,这样的情感倾向不光是作者对角色寓于“君子”、“小人”的美学判断,同时也是作者表达兴亡之感的途径。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及人物角色的塑造与选择抒写兴亡之感的构思在《桃花扇》中是随处可见的。

(二)在情节结构上体现的兴亡之感

在情节结构上,作者在《桃花扇·凡例》中提出布局要“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还要做到“每出脉络联贯,不可更移,不可减少。非如旧剧,东拽西牵,便凑 一出”。作者强调剧情的脉络要连贯清晰,而在《桃花扇》中桃花扇这一物象无疑是串联本剧的脉络,它揭示了本剧侯方域、李香君、杨友龙三个重要人物与桃花扇之间的关系。全剧以桃花扇为主要脉络借助儿女风情剧的成熟双线结构将整部剧情写得极为完善。桃花扇并不只是爱情之扇,同时也是溅染了血泪的兴亡之扇。

二、《桃花扇》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时代原因

孔尚任生于南明永厉二年,生活在明末清初到清王朝“康乾盛世”前期政治巩固的时代。政治的巩固以及新朝建立的休养生息政策下的人民往往生活得较为安定,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正是文人创作的绝佳时代,孔尚任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着手写了《桃花扇》。

2、考据学的盛行

《桃花扇》中兴亡之感的体现更源于清初所盛行的考据学。考据学的盛行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经历了历史动乱后的人们迫切想要从历史经验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反思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将重视时政的精神融入戏剧创作之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剧中自然流露出的“兴亡之感”。

(二)主观原因

1、作者思想

孔尚任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认为治学“必求有益于身心,有益于经济,而不但为辞章训话之儒。”作者自觉将自己与时代命运、国家大事联系起来,正是因为这样思想,才造成了《桃花扇》中作者渴望以侯李爱情体现“兴亡之感”的创作倾向。除此之外,孔尚任对传奇的认识,也是其创作中带有“兴亡之感”的重要原因。

2、作者经历

公元一六八四年,三十七岁的孔尚任,被荐举在御前讲经,受到康熙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但仅仅一年,就被派往淮、杨一带参加疏浚黄河海口的工程。孔尚任直到一六八九年才回到北京。在这几年的游历中它搜集了很多关于南明的佚闻野史,这为他以后创作中“兴亡之感”的历史意识的体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几年的游历中,孔尚任所接触的人,大多是内心中充满 家国之痛的明朝的遗老遗少;所作的诗歌,便大多流泄着悲叹历史兴亡的浓重的感伤情调。在这样的游历环境中作者很难不产生对于南明国破的强烈义愤之情。

三、《桃花扇》中兴亡之感所产生的艺术价值

(一)独特的悲剧精神

带有“兴亡之感”的情节设置,造成了《桃花扇》蕴含着的不同于其他中国传统悲剧的悲剧精神。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的第一要素是情节。这一观点对于中国的许多古典戏剧来说也是适用的。在我国其他传统的悲剧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这样的独特的审美精神,这样的情节设置打破了传统审美观念中大团圆结局的模式,使得作品拥有了独特的悲剧精神。

(二)时代特色

《桃花扇》因其表现出的“兴亡之感”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桃花扇》在侯李的爱情悲剧中寄寓了深刻的历史思辨。《桃花扇》以“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情,来总结大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这样时代悲情与爱情悲剧的双重交织的情节安排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对于奸佞小人的痛恨之情以及南明王朝败亡的无奈悲凉之感。这时的人们更多需要的是从过往的历史中找到情感安慰,他们渴望在这样的情感抒发和历史总结中找到解决时代问题的方法。孔尚任做到了这一点,《桃花扇》也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桃花扇以其兴亡之感而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桃花扇》中所体现的“兴亡之感”是作者创作中的有意刻画,它不仅体现在作者人物的安排及塑造上,也体现在作者情节结构的设置上。“兴亡之感”的存在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大团圆”式的传统审美倾向,从而打造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色彩。与此同时,作者对于“兴亡之感”的描写也更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这些都使得《桃花扇》具有与以往传统的戏剧作品不同的艺术特色及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清]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陈引驰,周兴陆.中国文学经典.古代小说戏曲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郭英德.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J].阅读与欣赏,1995,(6):21-37.

[4] 程磊. 孔尚任的兴亡意识与《桃花扇》矛盾的悲剧美[J].古代艺术理论与批评,2013,(3):108-112.

[5] 王全力.从《洗纱记》到《桃花扇》一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创作模式的演进[J].江汉论坛,1992,(2):70-74.

[6] 李荣新.《长生殿》与《桃花扇》中的兴亡意识和民族情绪[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68-70.

[7] 刘斌,韩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孔尚任《桃花扇》主题思想浅析[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2,54-55.

猜你喜欢

桃花扇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近视的悲剧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
《桃花扇》中扇子的文学内涵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