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1-01-20何婷梁小琴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案例设计中学化学课程思政

何婷 梁小琴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分析思政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教学内容、学生的角度提出策略,围绕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四大自信,增强家国情怀、科研精神等方面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案例,目的是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学化学;教学策略;案例设计

作者简介:何婷(1998.06-),女,南宁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曾获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梁小琴(1998.03-),女,南宁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相向而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与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1],积极发挥各学科教育的作用,创造教育合力,实现“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响应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把德育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质等优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专业教学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培养有道德情操的人才。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必修一“氯及其化合物”为例,融入德育理念,形成思政与中学化学融合的课堂。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虽然培养了许多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正确的“三观”和民族意识,但开展时间尚短,在融入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自觉行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当今教学中,部分教师思政育人意识薄弱,认为思政教育有所属的课程,将立德树人任务仅仅寄托在思政教育的学科上,并未意识到学科融合更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仅仅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思政育人的主观能动性[2]。例如教师在讲授元素周期表时,如果单纯强调知识内容而忽略化学家门捷列夫背后的埋头苦干、持之以恒精神,就会导致学生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卷面成绩,思想上却得不到培养。

(二)中学化学与思政结合不紧密

目前中学化学与思政融合处于初步阶段,绝大部分教师虽有思政育人的理念,但对思政教育的内涵认识模糊,教学流于表面,在课堂上也更趋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设计,未能将思政目标分解落实到位和起到两者的协同效应,思政融入方式刻板,只在几个切入点零散地开展教学。例如在讲解无机非金属材料时,教师不仅能从物质组成切入思政元素,而且可从结构、性质、用途等角度去挖掘,形成一条鲜明的思政育人主线。

(三)缺乏独具特色的化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虽然有关中学化学教学方式的研究有很多,但有关思政教育融入中学课堂的研究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融合相对少,教师在教学中可提供的有价值的参考案例资源稀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思政方向不明确。因此,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建立思政共享机制是当下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工作。

二、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组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从事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正所谓“有德无才非一好师,有才无德不足当一名教师”,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阵地,教师的政治站位高度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具有高水平的政治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融入中学化学课堂的重要环节。在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时,不仅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强调教师多关注时事热点,参加学校关于课程思政的报告会,观看“学习强国”平台中思政的视频和文章[3]等。

(二)挖掘中学化学中的思政元素,让思政走进课堂

课程思政走进中学化学课堂的关键是要清楚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教材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找到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的契合点。例如在讲解熵增定律时,可将其与“自律”“努力”以及“国家管理”相联系;在讲解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时,可与“人生平衡”相联系,人生中总会遇到许多影响自己的因素,如何將这些影响进行调整内化是关键;在学习碱金属时,可讲解“侯氏制碱法”,学习科学家侯德榜背后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全面了解学生各阶段思想需求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清楚学生各阶段的思想需求。如初中阶段学生在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人生理想也不明确,对家国情怀、科研探索精神等的感知还不够强烈,抽象和辩证思维都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使其更通俗易懂。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价值观、人生观,教师可以分层次渗透更深层次如哲学方面的思想。所以教师在渗透德育时,要基于学生当下的思维、心智,以实然为重点,做到思政无处不在。

三、思政融入中学化学的教学实践——以“氯及其化合物”为例

“氯及其化合物”这节课主要涉及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水的成分及漂白作用。氯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在该节课中有许多能与思政融合的切入点,教师可从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出发,围绕化学学科与思政结合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要有中国心、中国情,用化学知识造福社会,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明白氯气对生活的作用之大。本节课的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

图1“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框架

(一)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疫情期间84消毒液的广泛应用。

思政元素:该环节以观看疫情时期的视频为思政切入点,回顾疫情时期的艰难险阻,强调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以及学科知识在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在化学中彰显家国情怀,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唤醒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

(二)环节二:实验探究,探索新知

1.活动1:氯气的物理性质

【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

思政元素:借助科学家的科学史实,探索氯气的发现过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毅力,激发学生敢于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

【展示】用提前收集好的氯气(通过回顾闻刺激性气味的方式)以及视频报道中氯气泄漏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2.活动2: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氯的结构,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根据氯气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可推测出氯气具有氧化性。

【视频观看实验】

(1)氯气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①氯气与钠的反应;②氯气与铁反应,并加入适当蒸馏水;③氯气与灼热的铜反应,并加入适当蒸馏水。

【思考】观察分析现象并思考氯气是否还能和其他活泼金属反应。

【归纳】金属与Cl2反应会生成高价氯化物。

思政元素:该环节从学生回顾的氯的结构出发,根据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化学思想由结构推测性质,并由个性到共性进行类比推理,发展学生哲学思维的关键是树立辩证主义唯物观,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想。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视频】H2在点燃和光照下与Cl2反应,同时强调实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教师】让学生了解自来水消毒工艺,并从价态的角度预测Cl2溶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如何验证猜测,引导学生画出氯、氢、氧元素的原子结构。

(3)氯气与水的反应

【提问】氯水的化合价变化如何?还会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学生】学生思考,观察记录现象,写化学方程式,推测会有HCl生成。

【实验探究1】

方案1:取样,向少量新制的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硝酸。

方案2:取样,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

【现象】石蕊试液变红色,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HCl生成。

【归纳】由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理,可知还有一种化合价升高的含氧化合物。

【讲述】新生成的物质为次氯酸:HClO。

【引导】书写出氯气与水的化学方程式:Cl2+H2O= HCl+HClO。

【思考】为什么养金鱼的自来水需要晒太阳?结合课本“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的数字化实验讨论分析。

【次氯酸见光分解】2HClO2HCl+O2↑

【提问】84消毒液能起杀菌、消毒的作用,新制氯水也能起漂白作用,它真正起作用的内因是什么?

【实验探究2】

①把干燥的和湿润的有色纸条各一张,分别放入两个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②将有色鲜花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并描述现象】①干燥的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纸条褪色;②干燥的氯气是有色鲜花变色。

【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

思政元素:强调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防范能力,进而在探索消毒水起作用的成分时,从价态的角度预测氯和水的产物,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思维来辨析新制氯水的成分,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通过实验来检验氯水起漂白作用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氯气与碱的反应

【资料卡片】自主阅读与Cl2相关的淮海战役故事、刘伯承元帅写的《防毒歌》。

【思考】资料反映了氯气的什么性质?让学生类比Cl2与H2O反应,试着写氯气与碱的“防毒”反应方程式。

【资料卡片】漂白液和漂白粉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中的主要成分。

【思考】根据卡片写出其合成方程式,然后与小组讨论其保存方法,并解释原因(强酸制弱酸的角度)。

【书写方程式】制取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 +H2O。漂白粉:Cl2通入石灰乳,2Cl2+2Ca(OH)2=CaCl2+ Ca(ClO)2 +2H2O。

思政元素:以歷史小故事为切入点,从故事中挖掘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脑分析能力,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智慧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自信。

(三)环节三:知识迁移,课后思考

【展示氯气用途的图片】漂白剂、冶金、染料、聚氯乙烯、药物等。

【总结】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研究非金属性质的思路,并建立模型。

【课后思考】思考新闻报道中氯气的污染与防治以及发生氯气泄露应该怎么做。

思政元素:该环节通过展示氯气在生活中的用途、氯气的污染与防治,让学生明白事物皆有两面性。化工行业是经济支柱,但同时会带来污染。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既不可全否也不可全肯,将专业知识升华为伦理道德,将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结语

思政课堂是一项连续的工作、长期持续的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达到效果的,应让其常态化,成为一种教育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将拟定的课程思政教学“适时、适当、适量”有机融入,自然展开,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达到效果。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单方面传授知识,也在于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以吾辈之力,兴后浪之起。

【参考文献】

胡大平.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79-83+2.

顾佳丽,丛晓雨,荣凤新,赵刚.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03):144-145+148.

赵培亮,游文玮,马豫峰.医科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04):147-148.

猜你喜欢

案例设计中学化学课程思政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重庆市政府债务风险案例研究设计
案例教学法在VB中的应用
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分析
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在新闻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