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考古陈列室到开放型艺术平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021-01-20葛秀支

美术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清华文物

文|葛秀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观

从清华大学考古陈列室到文物陈列室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最早可以溯源到清华大学考古陈列室。清华大学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1925 年改名清华大学,由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三部分组成。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导师,以指导专题研究并共同治院,先后延聘李济、马衡、赵万里、丁文江、林志钩等著名学者为讲师讲授专门学科,如李济教授普通人类学、人体测量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等。当时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们很大部分兼任历史系导师。在1910-1920 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史学产生了重要变化,那就是从重视史观的改造转变到重视史学方法论的改造,王国维、胡适、梁启超以及傅斯年成为这一趋势的代表人物。例如王国维力图贯通中西学术,提倡将实物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陈寅恪称之为“二重证据法”,还有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等。在20 世纪20 年代,一批西方汉学家、考古学家、摄影家,如瑞典的斯文 · 赫定(Sven Anders Hedin)和法国的伯希和(Paul Pelliot)等频繁来中国,虽然他们的中文水平有限,但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的积极挖掘强烈地刺激了中国学者。1927 年,在梅贻琦校长主持下,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大学部历史学系教授举行联席会议,讨论组建考古陈列室问题。讨论中大家认为:“欲研究吾国古代之文明,人类进化之程序,典籍以外,尤必资藉于实物及遗迹之考察也。”因此,大家决定由研究院与历史系合办考古学陈列室,用于存放考古文物。

①清华老图书馆

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柱廊

晚清民国时局动荡,特别是20 世纪20 年代,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而欧美大量大学博物馆开始设置中国艺术部或亚洲艺术部,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等等。社会动荡不安,国民政府无力应接,这导致研究院存在时间短暂,1929 年便已停办,考古陈列室也自此蒙尘。

1947 年4 月,梁思成、陈梦家、冯友兰等出席由普林斯顿大学主办的东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中国的艺术为主要议题,进而触发了他们对中国知识界以及社会如何担当起中国艺术研究和传承问题的深刻思考。

收藏文物寄托了梁思成、陈梦家等一批教授身处国难之时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此时国内的大学,或因为经费原因,或因为没有专门人才,鲜有博物馆甚或艺术系。在清华任教的建筑专家梁思成、书画专家邓以蛰、青铜专家陈梦家共同倡议筹建艺术系,申请成立博物馆,并指定图书馆楼梯间为馆址。1947 年12 月,清华大学校评议会议决定:“原则通过为促进中国艺术史研究,本校筹设艺术史研究室,并由有关的系商设选修课程,以增进学生对艺术的欣赏”。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九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150 页。各个院系也都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例如中文系出资3000 美金购置古物,社会学系委托他人从纽约购买“乾隆御用大织造佛像”两幅。陈梦家联系古董商卢芹斋将在美国的铜簋选出数件赠予清华大学;美国旧金山GUMP's 公司将大批近代西方艺术手工艺制品赠送清华大学等。 1948 年4 月29 日清华大学第37 个校庆日,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冯友兰任主席,展厅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第二阅览室。文物陈列室的成立标志着清华大学文物收藏与艺术史研究事业进入“从此发韧,渐图开拓”的阶段。从1947 年12 月到1948 年4 月期间,清华大学所有文物已小有规模,其中以商周铜器为最多,共121 件,玉器15 件、石器23 件、陶器73 件、骨器(包括一大宗私藏甲骨)730 科、瓷器4 件、木器8 件、杂器(漆器铅器等)10 件,共计1000 件2.《本校成立文物馆建议书和筹委会工作报告》,《清华大学档案》宗号1 目录号4-2 案卷号83.1-28。,就当时清华大学的收藏,较欧美中等博物院所藏中国古物已无逊色3.陈梦家:《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成立经过》,《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卷四》,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279-280 页。。尽管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多方等备和学科规划,清华大学设立艺术系、开创中国艺术史研究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最终未能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文物陈列室也再次被搁置。

③李鹤,《清华四导师》,青铜雕像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被搁置的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组建清华大学文物馆,成立临时工作组筹办建国之初所需的展览。1950 年7 月,“文物馆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由梁思成、潘光旦、金岳霖、吴晗、袁复礼、邓以蟄、吴泽霖、邵循正、费孝通、陈梦家、王逊11 位教授组成,梁思成任主席。文物馆委员会下设考古组、民族组、民俗艺术组、档案整理组和综合研究室。此时文物馆定位明确:“它是有目的地搜集某类研究资料,经过研究与整理作有秩序的排列,以作示例的教材。它使学生直接从实物上看到制作、艺术、制度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记录。它是用来考验我们理论上的或由书本知识所得到的推论之实物的证明”4.陈梦家:《清华大学搜集文物的经过及此次展览的意义》,《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卷五下》,清华学出版社,2005 年,第556-557 页。。

①清代粉彩寿桃大碗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据清华大学文物馆成立时各部门收藏文物统计,文物陈列室已有文物2880 件,较1948年成立之初藏品扩充了近三倍;社会系各陈列室收藏文物共计5647 件,包括民俗艺术文物4228 件,人类学及少数民族文物1239件;地质学系考古和地质部分藏品有80 余箱5.《本校成立文物馆建议书和筹委会工作报告》,《清华大学档案》,宗号1 目录号4-2 案卷号:83.1-28。,但是文物馆缺少相应的馆址对这些文物进行集中保存与展示,这些藏品只能分散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二院各处。文物馆委员会积极向校委会申请馆舍,力求将文物馆建成拥有房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博物馆。然而,随着1952 年开始的全国高教系统院系调整,与清华文物馆密切相关的历史系、社会系、地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和相关藏品,以及文物馆委员会委员绝大多数在调整中被调出清华大学,文物馆各项工作正式开始仅一年多,不得不终止。1953 年5 月清华大学移交8425 件文物至中央民族学院,又于1959 年6 月移交56 件有关社会主义教育方面的文物至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落成

②明清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创建于1956 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于1999年11 月20 日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由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带来的一万余件藏品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藏品资源。

2001 年,学校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促进美术学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效地发挥美术学院收藏的一万多件艺术藏品的作用,提升校园人文艺术精神,加强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决定在清华园为美术学院兴建教学楼和美术(博物)馆,并采取了国际征集最佳建筑方案的方式,最终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师马里奥 · 博塔(Mario Botta)的方案入选。2007 年8 月,清华大学决定重新启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设项目,正式定名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清华艺博),并成立筹备小组,委托美院具体筹备工作,对艺术博物馆的功能、空间结构、技术要求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和修改,并对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行了规划,明确了清华艺博预期建设的理想目标。2012 年在三位校友的推动与支持下,清华艺博主体建筑得以破土动工。2013 年世纪金源集团慷慨出资2 亿元人民币,支持清华艺博建设。2014年经第9 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成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大学直属的二级机构,正式颁发《关于成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通知》6. 清校发〔2014〕1 号,聘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先生出任清华艺博首任馆长。2015 年11 月博物馆竣工,位于清华园主楼东侧,美术学院北侧,场馆建筑面积约3 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9 千平方米,2016 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的落成,既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望,也承载着几代清华人的愿望。

大学是博物馆之母,世界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即诞生于大学。大学不仅能够为博物馆提供相关专业的人才以及储备力量,也是为观众、志愿者、捐赠者提供交流、服务与学习的理想之地。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精品展藏、学术研究,内外交流、资讯传播、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为建馆方针。学校在批准成立艺术博物馆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为目标,紧密围绕“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基本功能,荟萃各类优质人文艺术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水平艺术活动,促进艺术人文学科发展,加强艺术学科与理、工、人文等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既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又服务于社会公众,努力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提升全社会美育水平作贡献。

1.馆藏概述

目前清华艺博有13000 余件(组)基本馆藏,直接继承了原中央工艺美院为配合教学科研而构建起来的收藏体系,包含中国古代书画、陶瓷、明清家具、织绣、铜镜和综合艺术品等类别。

书画藏品1480 件(组),时代自元至近现代的书法、绘画作品中不乏文徵明、吕纪、蓝瑛、陈洪绶、王原祁、王铎、华喦、郑板桥、罗聘、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真迹。馆藏书画品类、派系相对丰富,明代前期的浙派,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晚明的松江画派,清代前期的娄东、虞山、金陵画派等,清代中后期的扬州画派,以及晚清、民国至近现代的海派、京派等,共同构成了明清时代的书画史发展的样本,其中不乏精品可供深入研究。

染织服装4837 件(组),藏品时代跨越明、清、民国、现代,其中又以明清近代的藏品居多。丝织品种丰富,织锦、漳绒、妆花、缂丝等代表性的优秀品种应有尽有。藏品中的刺绣类主要为清代刺绣服装、刺绣配饰和刺绣装饰品,针法全面,拉锁绣、打子绣、戗针绣、戳纱、辫子股等重要的传统针法均有应用,是研究传统刺绣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陶瓷2896 件(组),时代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陶瓷种类相对丰富,包括红陶、灰陶、彩陶、黑陶、原始瓷、青瓷以及色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藏品居多,工艺技法全面,表现题材丰富,历史延续完整,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成就。

③明代刻丝凤穿牡丹团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明清家具100 余件(组),时代自明至近现代,种类主要集中于桌案类、椅凳类和柜架类,也有少量的床帏、箱类家具。装饰手法多见硬木家具的天然纹理、精工雕刻,漆木家具的描金、彩绘等画工绝妙。其中尤富盛名的是50 多件以黄花梨、紫檀、鸡翅木为主的明式硬木家具,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便著录了十余件,其中榉木矮南官帽椅、黄花梨四面齐琴桌、黄花梨矮翘头案、黄花梨圈椅等均为传世明式家具中的罕见佳品。

④清代缎地彩绣舞衣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综合艺术类藏品2728 件套。主要为现当代竹、木、牙、角等质地的艺术品,其中不乏日本、朝鲜、柬埔寨、苏联时期的贵重国礼,以及校友王纲怀捐赠的铜镜。自2014 年至今,我国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袁运甫、常沙娜,以及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美国、德国、荷兰、捷克等艺术家均向清华艺博馆进行了无私的捐赠。

①“融— —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 2018 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中西融汇,文理渗透:清华艺博的学术研究与展览

大学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策展对象首要面向师生群体。博物馆藏品作为一种知识补充,不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包括现当代的艺术作品,它们能够提升大学师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满足师生当代的精神诉求,进而惠及社区周边以及广大民众。这是大学博物馆与社会上博物馆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再则是面向国际7. 冯远:《馆长访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刊》第1 期,第43 页。。

清华艺博于2016 年9 月10 正式对公众开放,开馆的11 个展览既有对于艺术与科学融合之美的探究,也有对清华大学学统积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脉传承以及艺术博物馆藏珍品的展现,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清华大学的人文风貌以及博物馆的学术定位和馆藏资源。大学博物馆的学术优势是大学之外的社会博物馆无法比拟的。综合性大学学科多样,除了艺术学科以外,涵盖生物学、化学、历史学、物理学等各个方面。展览和公共教育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体现,展览将学术研究内容可视化,公共教育则将学术语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向公众。

从2016 年开馆到2020 年4 月,清华艺博共策划并举办展览62 个,其中涉外国际展览21 个,特展5 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 个。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可以清晰地分为五个类型:一是中外经典的艺术作品展览展示,并围绕展览展开相关公教活动,例如“西方绘画500 年展”“与天久长— —周秦汉唐文化艺术特展”;二是以具体艺术史研究为主的展览,比如“融— —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以及将于2021 年举行的意大利贫穷艺术大展;三是展示大学以及学院文脉的展览,比如“尺素情怀— —清华学人手札展”,通过展出130 位有重要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手札,唤起后辈学子对学术的向往,以及对前贤的景仰与缅怀;此外还有清华建筑学院的建筑展、与历史学院合作的“竹简上的经典— —清华简文献展”、清华美术学院大师展,如张仃、吴冠中等艺术家个展,以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展;四是馆藏展以及与馆藏相关的当代艺术展,比如长期陈列展出的馆藏陶瓷展、织绣展、家具展等,结合馆藏策划的“大道成器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五是影像相关的展览,比如“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 世纪中国”摄影展,展现19世纪我们熟悉却陌生的中国历史图景,“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摄影展、“窗口2020 疫情期间图像档案展”,未来还将有布列松个展等摄影展,通过系列的摄影展构建起近代摄影史轮廓。

②“西方绘画500 年一一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2018 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③“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 (1967 − 1974)”,2019 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艺博作为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大众的开放型艺术平台,聚合校内外与国内外的优质资源,开馆至今开展了一系列兼顾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公共教育活动,包含“系列学术讲座”、“手作之美”实践探究课、“艺博映话”、艺术沙龙、专场导览等五个部分。

“手作之美”创意坊是本馆重点建设的创意实践工作坊项目。项目包括不同类别和层次的艺术实践课程,涉及陶艺、染织、雕塑、版画、绘画等领域,旨在将专业艺术形式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兴趣体验;“艺博映话”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长期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项目。该项目着眼于影像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与分享内容的专业性,在放映不同类型影像作品的同时,邀请知名导演、编剧、演员等专业人士到场与观众分享互动,兼顾学术高度及知识普及性,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观众展示影像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同时,本馆也积极发展艺博会员千余人,并构建了百余人的志愿者团队,以期充分发挥清华艺博的教育职能,长期、系统地打造清华大学艺术社区的生态关系。

④“与天久长— —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2019 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艺博配合展览,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论坛和学术沙龙,推出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刊》,通过馆刊也与全国各大高校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会专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建立学术交流。未来,清华艺博将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清华艺博的学术品牌。

国际学术交流对大学博物馆尤其重要。目前清华艺博已与37 家外国驻华使领馆(政府间组织驻京代表团),63 家外国博物馆、美术馆建立联系,例如与瑞士大使馆共同举办“中瑞建筑师论坛”“国际大学博物馆馆馆长论坛”等,通过馆际友好协议,清华艺博将于202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馆藏明清艺术精品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既服务于校内师生,支持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又服务于社会大众。在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各项工作在平稳运行的同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高。作为清华大学的重要人文标志,艺术博物馆为大学搭建起了优良的学术平台,弘扬历史学统,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作为加快学科间交叉融合和馆际间学术交流的重要担当,成为中国博物馆界重要的一员,中国高校艺术博物馆发展的一面旗帜。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清华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Notes
孙清华作品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