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金融大数据“双支柱”服务平台的探索

2021-01-19卢勇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

卢勇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总抓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大数据应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够扩大金融服务供给面、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文章回顾了百色市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分析了百色市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以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农村金融;田东模式;农村信用体系;金融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2-0102-04

0 引言

2008年1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调研时做出了“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建议以田东为试点,在中央金融部门的支持下,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批示,拉开了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1]。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编制了《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年)》,百色市在田东县逐步构建起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六大体系”,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田东模式”。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编制了《“十三五”时期广西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总体规划(2016—2020年)》,提出全面升级六大金融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此后,百色市为缓解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贷投放的效率和精准性,于2016年起开始搭建百色市经济金融综合统计监测系统(简称综合统计系统)和广西综合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简称农村信用信息平台)。2018年人民银行百色中心支行印发了《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升级版”工作方案》,提出“以信用建设为核心,巩固和提升‘农金村办’水平,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建设”。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田东模式”升级推广行动计划的通知》,决定加快打造推广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升级版,助推“田东模式”升级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1 百色市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1.1 仍以“田东模式”升级推广为核心内容

2016年以来,百色市升级推广“田东模式”效果良好,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解决市场主体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为农户“增资增信”,吸引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引导信贷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2]。一方面,通过优化升级农村信用体系,“信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全市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比例分别达到70.53%、67.98%和68.42%。目前,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已采集81.6万农户信息,实现15个政府部门补贴数据实时互通,成功发放惠农补贴134种,线上补贴查询服务已经覆盖18万农户;89个金融产品进入线上金融超市,推动各涉农金融机构发行10万张乡村振兴主题卡,维护和完善137万条农户银行账户数据。另一方面,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百色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726.38亿元,较2018年增加97.34亿元,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56.43%;涉农贷款同比增速从2018年末的3.22%提高到2020年末的8.98%。从结构上看,涉农各相关领域的信贷投入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农户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村企业等的贷款余额分别为280.44亿元、171.39亿元、12.02亿元、373.34亿元,较2018年分别增长12.06%、33.72%、92.63%、19.89%,为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1.2 农村信用信息系统搭建工作基本完成

2016年3月,百色市中心支行就《建设农户信用信息金融机构应用子系统》(银行信贷业务对接系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2018年打造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升级版(即“金色乡村”六合一App)建设提上日程,初步探索出“信用+信贷+支付”联动模式。该系统在田东县农村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拓宽和规范了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和应用机制,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全覆盖、全渠道应用,提高使用便利性,打造二代农村信用信息平台,补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工具、缺机制、采集难、核实难、应用难和共享难等6个短板,拓宽和规范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和应用机制,实现农村信用信息采录一体化、更新自动化、应用分类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百色市8个县(市)已完成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签约。其中,那坡、凌云“金色乡村”App系统已上线。同时,依托平台信用评价结果,商业银行对二代农村信用信息平台评定A等级以上的农户进行差别化授信,实现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不断提升。

1.3 百色市金融统计系统已具备运行条件

百色市经济金融综合统计监测系统是百色市中心支行自主研发的广西地市中心支行首个全量信贷数据系统。该系统搭建了从采集、整合、运用上有效结合的金融信贷数据平台,实现“需要什么,统计什么”的统计目标。通过逐条逐笔、流水型台账方式采集信贷数据,数据明细完整、数据维度多元、信息内容齐全,将百色市全辖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每一笔信贷业务信息记录在案。该系统为各金融机构设置了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金融机构将原始信贷台账直接导入标准化接口程序,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全量信贷台账,并对原始信贷台账数据的完备性、合理性、规范性及准确性进行实时检验,解决了各金融机构业务数据标准不同的交换难题,统计数據质量和录入效率大幅提升。目前,该系统全量信贷台账信息已具备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利用、展示和分析功能,能满足不同需求的统计报表、数据信息的应用。

1.4 农村金融服务数据化、平台化的力度不断加大

2020年,百色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数字百色建设规划(2020—2025年)》《数字百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及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2020年8月,百色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数字金融百色”总体实施方案》。2021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六大体系升级建设方案(2021—2023年)》,要求继续开发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并向所有金融机构开放应用,有效缓解小微企业、“三农”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同时,为有效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百色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已实现全覆盖,农村产权存量及交易数据批量导入农村信用信息平台的条件已经具备,农村金融服务数据化、平台化将有效盘活农村地区资产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投放总量。

2 存在问题

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数据化、平台化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是全面实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目标还存在难度、堵点。一是地方政府及部门整合数据力度不足,推动金融大数据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农村信用数据采集、录入、更新效率低,数据的时效性、真实性不被金融机构接受,金融机构依然面临获客途径、农村信用评级授信难以解决的问题[3]。二是利用六大体系建设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六大体系升级建设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中虽然提出了“田东模式”升级目标,但是操作层面缺乏思路和手段,六大体系升级要形成完整闭环还需地方政府出台方案实施细则,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体“四荒”等确权尚未到位,流转交易、抵押登记、价值评估、风险补偿和抵押物处置等基础配套建设依然薄弱。

3 工作思路

为解决目前改革工作面临的瓶颈和问题,基于目前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和综合统计系统均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考虑,我们提出下一步将构造以上述两个系统为基础的金融大数据“双支柱”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解决金融机构获客途径、信用评级、授信、金融产品创新等最基础问题。

3.1 总体思路:建立一套新管理机制,搭建“双支柱”服务平台

“一套新机制”为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整合各县(市)范围内金融、市监、税务、社保等的力量,在乡镇、村对各类经济主体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使各类金融政策快速有效地触达各类经济主体,同时通过网格化的管理核实确认各经济主体的基本信息。“双支柱”即以现有综合统计系统和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为支柱,将“农户+政府+金融”信息相互融合认证,对所有涉农贷款主体实行名单管理,为涉农贷款主体信用“精准画像”,使信用评级结果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提高金融机构在获客途径及其他金融服务中信用数据的使用效率。

3.2 主要特点

搭建金融大数据“双支柱”服务平台的目的就是要以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为支撑,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质效。信贷数据作为信用评级最重要的数据,金融大数据“双支柱”服务平台有效改变了农村信用信息平台采集金融机构信贷数据分散的现状,在网格化名单制管理模式下提高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效率,使整个信用体系建设数据采集、分析和评级的时效性、真实性、可靠性更高,在金融大数据“双支柱”服务平台框架下使供需双方需求聚合,形成有效闭环。

3.3 运行模式

3.3.1 在综合统计系统中增加“银数通”模块

一是在综合统计系统中增加“银数通”服务模块。从金融机构的需求角度出发,增加农户贷款情况、贷款质量、贷款用途、抵押优质资产和还款来源等信息,与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上的农户基本信息进行相互匹配印证。完善信用评级标准,合理设置信用等级。同时,在形成统一的、金融机构认可的评级指标的基础上,允许金融机构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增加或删减评级指标,体现各机构应用该系统的差异性。二是建立网格化名单制管理体系,以行政区划作为市场主体信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设置县域、乡镇、行政村和农户4个管理模块,对金融机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逐一建立信用档案。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将系统内所有农户实行名单制管理,设置为绿名单、红名单和白名单3个等级。其中,绿名单为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红名单为有信贷违约记录的客户,白名单为尚未有借贷行为发生的客户。各金融机构根据“银数通”提供的名单信息和信用评级结果,结合本机构的授信条件,对每个网格中的涉农经济主体进行“精准评级,整体授信”。三是做好“银数通”模块基础数据的管理,以签订数据共享协议、提升数据管理硬件设施、完善数据管理制度等方式加强信贷数据管理,特别是个人及企业信贷数据的脱敏,避免出现法律上的纠纷。四是完善“银数通”模块功能,通过技术手段使其具有基本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功能,自动匹配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基础数据,为名单制管理及后续的信用评级打下坚实基础。

3.3.2 继续完善农村信用信息平台融合功能

一是在此平台上为“银数通”模块提供数据接入端口,在网格化名单制管理体系下实现信贷评级数据及其他数据自动抓取功能。二是加快政府、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室、企业、农户、信息员6类App用户(六合一)数据导入的进度,实现数据采集的市场化和常态化目标。同时,加快农村资产、社会保险、电商业务、财税民政、支付结算等数据的整合,做好此类数据的交叉认证工作。三是在此平台上实现金融服务的闭合。在提高信用评级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地组织金融机构入驻平台,提升该平台操作界面的人性化程度,方便金融机构发布产品、获取客户、管理客户及风险管理等,真正实现供需双方有效聚合。

3.4 拓展运用场景

一是促进金融和政府信息的融合联动。推动地方政府牵头协调保险、担保、社保、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和数据接入平台,对“三农”主体的承贷能力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三农”主体的授权在平台大数据直接查询相关数据,提高信贷投入的精准度,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以惠农补贴“一卡通”为载体,为平台提供稳定、可靠和准确信用数据来源的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一卡通”应用场景发放商业贷款或政策性贷款。

二是“农户+资产数据+金融”模式释放农村融资需求。农村信用信息平台通过接入地方政府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农村产权数据的共享。同时,推动地方政府牵头协调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生产设施等资产的流转交易、抵押登记、价值评估、风险补偿和抵押物处置等基础配套建设,盘活农村资产,通过丰富“三农”主体可质押资产激活信贷需求。

三是搭建“金融超市”融资撮合机制。在农村信用信息平台设置“金融超市”功能模块,根据市场主体的信用评级结果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客户,或者金融机构设置查询条件主动尋找潜在客户,包括绿名单、红名单和白名单。同时,对“金融超市”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分类,整合辖内所有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向农村经济体提供“双向”融资。

四是依托平台推广产业链金融。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在平台上申报符合产业链信息化规范的信用数据,金融机构对接后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产业链金融产品,并在平台上发布,由龙头企业在平台上筛选农业生产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村合作社、农户等),或由农业生产主体自主选择加入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链。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主体根据产业链运行规则签订相应的三方履约协议、授信合同、贷款合同等,由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向产业链条内的资金需求方融通资金,在平台内争取政府支持政策、金融服务、农企培训和产业专业服务等“一站式”信息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崔长彬.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信用体系——广西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启示[J].新西部,2018(28):23-24.

[2]卢军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田东经验及相关思考[J].当代广西,2019(10):55-56.

[3]叶梦琪.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商论,2018(8):3-4.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如何精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农村金融供给的优化路径研究
浅析金融制约“三农”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吉林的国家任务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度量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