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书法专业高考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2021-01-19鞠云停

大学书法 2020年6期
关键词:篆刻科目书法

鞠云停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多次组织书学研讨会,学术界对于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但是,过往学界对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生入学后的课程设置、教学探讨、学术思辨等方面,较少关注入学招生考试环节,尤其是本科入学招生考试;笔者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统计,了解到全国各个高校书法学专业招生考试的特点各不相同。各个高校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学术背景下开办书法专业,其办学思路和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在招生政策、考试科目和录取原则等方面,可谓是“百花齐放、各不相同”。

一、当前高等书法教育与本科招生

1962 年8 月,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决定筹备书法篆刻专业,由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先生执教,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就此拉开帷幕。随后,尤其是最近十年,高校书法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设立:2016 年度教育部审批通过陕西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新增书法学本科专业,2017 年度教育部审批通过了山东大学等16 所高校新增书法学本科专业,2018年度教育部审批通过了南京师范大学等11 所高校新增书法学本科专业,2019 年度教育部审批通过了首都师范大学等12 所高校新增书法学本科专业,到2020 年6 月,我国开设书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已达129所之多,书法学专业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不断趋于成熟。当然,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面对。[1]

在各种教育层次中,本科教育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本科教育是接下来更进一步的基石。侧重实践教学的艺术类院校,其毕业生选择的道路常常是以书法实践为主;相对而言,侧重理论教学的综合类院校,其毕业生往往在书法史论、艺术学理论等方面走得更加长远一些。学生对于不同方向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老师的引导与本科期间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本科招生环节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各高校书法学专业本科招生政策分析

1. 招生范围与要求

截止到2020 年,全国进行书法学专业本科招生的学校共129 所,包括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民办院校等,招生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区;考生人数逐年增长,2020 年考生数近2.4 万,预计录取人数约为4800 人。[2]与此同时,各个高校的教学各具特色,对于招生考试的方式与科目设置也不尽相同。

2020 年书法学专业各地省统考考试科目与报考人数

2. 招生考试方式

目前书法专业本科招生考试主要分为省级书法统考、校际书法联考和各院校自行组织的校考三种。省级书法统考由考生所在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科目、方式都由考生所在省份教育招生考试院决定。统考便于协调省内考生,但是难以满足部分院校的招生需求。校考由院校自行组织,相对而言灵活多变,考试科目也会更加多元,更加符合院校的招生要求。同时,还存在着介于二者之间的校际联考,由招生需求相近的多所院校联合组织校考,一定程度上既能避免多次校考的繁冗,又能满足多所院校的招生要求。根据教育部目前制定的艺术类招生考试原则,可知目前的趋势是能组织校考的院校逐渐减少,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逐渐增加;目前尚无省级书法统考的省份,则鼓励院校之间进行校际联考。

目前全国共有13 个省份设有省级书法统考,其中四川省书法统考在2018 年开始实行,广东省书法统考、云南省书法统考和山东省书法统考将在2021 年开始实行。根据教育部政策要求推断,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实行书法学统考。

从2020 年各省统考来看,统考科目以书法为主,部分省份结合本省的情况有加试篆刻、国画、文化常识等科目,能满足大多数院校的招生要求和培养目标,但是对于部分艺术类院校而言还是多有不足。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其考试科目为:篆书、隶书、楷书、行草书四体创作(有时会有行草书临摹);篆刻考察白文创作(动刀)、朱文创作(印稿);古汉语部分包含繁体字辨识、小篆默写、古文句读和翻译等,招收书法理论与教育专业时还会考察书画常识及论文写作。这样大范围、多方面的考察是统考所不能满足的。目前实行统考与校考双轨是有利于院校招生和考生报考的。

三、本科招生考试科目与培养方向

1. 院校传统与考试科目

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开始筹备。筹备之初,教师和学生的规模都比较小,使得各院校书法专业的传承性较强,保留了一些较好的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间发展,逐步演化为教学思路与培养目标。如一个院校书法专业的筹备者在篆书上造诣较高或重视篆书在书法各书体中的作用,则该院校大多会有侧重篆书的传统,招生考试中也可能会有篆书科目。这样使得对篆书感兴趣且进行了大量练习的考生更有可能报考该院校,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顺利。有的院校老师喜欢行草书,则考试科目中只设有行草书创作,从而使得该院校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等。各个院校的培养目标各有特色,这在招生考试科目中都有所体现。

艺术类院校考试科目

2. 考试科目与课程设置

高等书法教育培养的方向大致可分为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艺术创作类人才,以理论为主、实践并重的史论研究类人才,以教育教学为主的师范类人才等。面对不同的方向,本科期间的课程设置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考生更好地衔接大学课程,这种精神会一定程度地体现在招生考试科目之中。不同的院校对于培养方向的细化也会有所差别。如许多艺术类院校希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考试科目较为繁多,除书法外还常常加试篆刻、白描等科目;部分综合类大学则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常常会在考试中加试理论考察等。

3. 录取规则与培养目标

不同的院校在最终录取时有不同的计算方式,各院校的录取规则也与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联系。艺术类院校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在录取规则中专业成绩占比普遍较高;综合类院校与师范类院校则往往更加重视考生的文化水平,在录取规则中文化成绩占比相对更多。由培养目标所影响的录取原则,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考生的另一种引导。

各院校校考录取原则分类汇总

四、高校书法学专业本科招生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 招生政策的地域性和局限性

各高校的招生方向与招生名额的制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成熟方案,然而限于种种原因,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师范类院校考试科目

综合类院校考试科目

首先是招生政策的地域性。许多高校对于所在地生源有一定的政策帮扶,这无可厚非。然而部分院校所限定的省内招生名额比例失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院系的教学质量与声誉。对于部分通过校考全国招生的艺术类院校,省内招生名额的比例不宜过高;而通过统考按省份分配名额的院校则不应做过多的限制。其次,在按省份分配名额的院校中,有的院校培养目标较高,限于不能组织校考,不得不承认统考,使得招生省份较少。招生地域的限制使得许多有志于报考该校的考生无法报考,建议采用校际联考或承认其他同类型院校校考成绩的方式进行协调,这将是有利于各院校和全体考生的一种方式。

2. 考试科目设置及考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部分院校在招生考试中设置书体较少,如一体临摹,一体创作,这种情况下较难反映考生的综合能力,增加了考试的运气成分,也不利于考生入学后与大学课程的衔接。适当增加考试的书体,如两体及两体以上的临摹与创作,也更有利于贴合院校的培养方向。

招生考试科目的完善也是对考生考前教育的一种助推。招生考试科目的完善会对考生的考前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对于书法理论专业的思考

2009 年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开设书法学理论与教育学专业[3],每两年招收一届本科生,拉开了高等院校设立书法理论专业的帷幕。这是一次大胆且全新的尝试,是对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届本科班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接下来几届书法理论与教育学专业经历了课程的修改和招生考试科目的调整,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4]2019 年该校书法理论与教育学专业录取综合分已开始高于该校书法与篆刻专业,正朝着专业设立之初的愿景——立足实践,并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方向发展。2020 年,四川美术学院招收了第一届书法理论专业本科班,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书法理论专业教学的认可。与此同时,广州美术学院申报的书法教育本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即将开始招生。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书法理论专业的招生考试进行一些探讨。

以中国美术学院所招收的六届书法理论与教育专业为例,2013 年、2015 年两年考试科目与书法与篆刻学考试科目一致,其余2009 级、2011 级、2017 级、2019 级书法理论与书法教育专业、书法与篆刻学专业考试科目皆有所区别。其中,2013 年考试中加入了20分的小论文这一科目;而2015 级考试则显得更倾向于书法与篆刻学专业,这也许是院校方出于提高书法理论与教育学专业的整体实践水平而做的考虑。

在书法理论与教育学专业的招生考试中,主要是在书法和篆刻两个方面与书法和篆刻学专业拉开差距。

在书法上,书法理论与教育学专业更倾向于侧重篆书与楷书的创作,同时兼顾四种书体协调并重,在考试中常常出现临摹科目。如2011 年考查了四种书体的临摹而没有考查创作,2017 年考查了楷书、隶书、篆书三体创作与行书临摹,2019 年考查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四体创作。校方对考试具体科目的灵活调整,笔者认为大致基于两个目的:首先是对该专业在读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估,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其次是灵活多变的考试原则,更能考验考生的综合能力。

在最近的两届书法理论与教育学专业中,考试科目中基本放弃了篆刻,改为1000 字以内的论文写作。论文与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相比,优势有两点。其一,1000 字左右的论文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去支撑,否则会行文混乱,语焉不详;同时在使用的文字上,要平实准确。这都是为接下来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进行铺垫。其二,在论文中同样能考查考生对书法史与书论的掌握。这种考查相对于单纯的名词解释更具有系统性,并非死记硬背便能熟练运用,而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融会贯通才可以。

纵观几次招生考试中的论文题目,2011 年为:阮元“南北分派”和“北碑南帖”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2013 年为:对“中和”的认识。2017 年为:论述“印从书出,书从印入”。2019 年为:对“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理解。总的来说,招生考试中所考的题目都较为宽泛,以便考生在不同方向上拓展思维,给予了考生极大的自主权,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书法学专业理论方向的设立是有利于当代书法健康发展的。陆维钊先生认为:“书家之传于后者,类多人格高尚,学问深湛,文辞华美;非此者,其修养之不足,必不易于寿世。”[5]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使得许多书法专业的同学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部分情况下演变成了对书法史与书论,甚至是对文字学、文献学、版本学等本应与书法学息息相关的学科漠不关心,乃至于轻视,认为技法的丰富才是核心,而不去关注格调与气息。这种思维会随着书法专业理论方向的逐渐铺开而有所改善,而改善的前提,便是从开设书法理论专业开始;开设书法理论专业的第一步,便是招生入学考试。

结语

本文探讨了当前高等书法本科教育与本科招生入学考试环节的部分相关问题,对当前书法专业高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们在看到书法专业高考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应关注暴露出来的相关问题。与遍及全国的美术统考相比,全国目前仅有12 个省份实行了书法统考,各省份的书法考生数量相差悬殊,且良莠不齐,各高校招生政策多有限制,录取原则亦是各有侧重,本科招生考试科目更是花样百出。目前的书法专业高考制度尚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与此同时,书法理论专业的设立、招生与发展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本科招生考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生源质量与水平,而生源质量则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一个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教学质量往往与当地书坛关系紧密。[6]对高等院校本科书法招生考试的相关环节进行讨论,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今和未来书坛发展的一种关注和推动。

注释:

[1]如当代书法思潮对本体书法教学的冲击、学生毕业去向与书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书法本体教学的规范与书法艺术性的拓展、书法本体教学的定位与地域性书法特征的强调等,详见叶军.对于当前高等书法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思考[C]//2010 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99—102.

[2]考生人数等相关数据来源于对各省份联考、统考、校考的考场考号分析,难以精确到具体人数,只能做一个大概的估值,无法做到精确到每一个人,但是并不影响本文的立论。

[3]该专业曾多次改变名称,因此以最新、最完整的方式称呼。

[4]陈硕.双轨制教学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以中国美院二〇〇九级“书法学与教育”本科班为例[J].中国书法,2015(3):166—177.

[5]陆维钊.书法述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2.

[6]吕金光,侯开嘉.高等书法教育对区域性书法发展影响比较研究——以山东、四川两地书法发展状况为例[C]//2010 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66—71.

猜你喜欢

篆刻科目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篆刻
书法欣赏
高考“新科目”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