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之道”与日本的“暧昧”文化

2021-01-18张浩铭

牡丹 2021年22期
关键词:礼记中庸儒家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也有人说是《礼记》作者根据子思的原作适当编辑而成的,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经典的核心。《中庸》共有三十三章,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修治。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东亚国家日本,很多地方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本文将探究“中庸之道”与日本的“暧昧”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接受。

一、“中庸之道”概述

(一)何为“中庸之道”

今天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中”,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这其实是对“中庸”的误解。“中”有中间、中等的含义,但是它还有一层含义,即适中、适用、不偏不倚。很多人对其产生误解,一是错把“中”理解为第一种含义,二是对“庸”的理解不够透彻。“庸”的意思可能存在一些争议,《说文解字》中表示“庸,用也”,即用、讲;何晏集解中又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就是指平常。儒家通常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那么“中庸之道”就是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来处事。

(二)开端

其实“中庸”这个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经孔子承上启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思想派别的推崇,甚至到了近现代也作为一种处事规范被中国人运用。

帝尧禅位于舜时就告诫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即告诉舜要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所以舜一生谦虚好问,喜欢探寻事物的根本,不偏离自己的主张,以适宜和恰到好处为准则来治国治民,成为一代贤明之主。《中庸》说道:“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就是,舜是一个大智慧之人,善于向人请教,善于观察分析,隐恶扬善,凡事不走极端,以中庸之道治理百姓,这就是舜能为舜的缘由。后来,中正之道的思想代代相传,到了大禹、商汤、文王、武王都以“允执其中”的原则为执政和行为准则。到了孔子,他把“中庸之道”作为最高道德准则所推崇,即“执两用中,过犹不及”。

(三)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子思作了《中庸》。《中庸》在唐宋年间受到热捧,唐李翱首推《中庸》以后至北宋,许多儒学大家都有独立研究《中庸》的书。后经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而“中庸之道”和道家的一些思想也有共通之处。老子主张“守中”和“不争”,《道德经》中说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作贡献,不是缩头缩脑,而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不自以为是,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做到“大智若愚”、深藏不露,达到一种无过犹也无不及的状态,这与“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二、日本的“中庸之道”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有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也在各个方面上践行着“中庸之道”。

日本第68、69任首相大平正芳执政时在政治、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这得益于他对东方经典古典的透彻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大平正芳之所以有着优秀的政绩并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和他的一套“椭圆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椭圆哲学”的概念是1938年1月,大平正芳在横滨税务署署长任上,在训辞中首次提出的。他说:“在课税问题上,既不能搞权力万能,也不能动辄就向纳税人妥协,而应贯彻不偏向任何一方的中正立场,这才是符合情理的课税方法。”“椭圆哲学”成为大平正芳处理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原则。一切问题都应保持既平衡又紧张的状态,不能忘记椭圆的中心,不能失去平衡,这正体现了“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正之道。

三、日本的“暧昧”文化

儒学在公元5世纪时就已传入日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塑造和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种日本人相处和说话的方式,“暧昧”文化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文将详细分析。

(一)“暧昧”

日本的“暧昧”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谓的“暧昧”就是指不把话说得太过清楚、明了,以一种婉转、含蓄的方式与人交流,使对话能够和睦地进行下去。这种与人相处的方式体现了他们的国民性和民族特性,要追溯这种“暧昧”文化的源头,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人的民族核心精神之一——“和”。早在飞鸟时期,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条就提到了“以和为贵”,从此,“和”这个概念对日本人的思想就产生了极大影响,不给他人添麻烦、考虑对方的感受就成了日本人的处事原则。

(二)“以和为贵”

圣德太子深入研究中国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后,引用中国儒家经典《尚书》《论语》《左传》《礼记》《孟子》等十余篇,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当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尤其是皇室与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圣德太子摄政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而制定的政治体制,因此,它的一些理念是与儒家思想不尽相同的。当时儒教传入日本时,日本并没有“和”这个概念,所以这个概念是圣德太子率先提出的且毫无争议。这个概念对于当时的日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的统治阶级及日本国民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十七条宪法》第一条:“以和为贵,无忤为宗。”这里的“和”出自《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里所主张的是和谐、和衷,协调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达到和谐统一。由此可以说明,圣德太子所说的“和”与中国儒家思想里的“和”大体是一致的,都表示一种调和、和谐的状态。

四、“中庸之道”与“暧昧”文化

(一)“和”与“中”

前面提到,《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圣德太子在制定《十七条宪法》时学习并引用了《礼记》,那么说“中庸之道”思想也被融入这项政治体制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在《中庸》原篇中找到溯源。《礼记·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这里的“中”指不过、节制,“和”同样指和谐、和睦。从这段话可以得出,只有先达到“中”的程度,才能达到“和”,“中”的最终目的就是“和”,中和一体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状态,两者是密不可分甚至是居于等同地位的。

(二)“中”与“暧昧”

再看日本的“暧昧”文化,日本人说话时很少直接拒绝或是反对,经常使用“すみません、それはちょっと……”(不好意思,实在是有些……)、“都合が悪いので……”(不太凑巧……)、“今日は用事があるが……”(今天有些要事……)这种委婉、含糊其词的说法,或是用“……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不是这样吗?)、“……かもしれない”(可能……)、“……と思われる”(普遍认为……)等避免个人的主观论断。例如以下一段关于噪音的对话:

A:あのう、すみません。(那个,不好意思。)

B:はい、あの、なにか。(怎么了?)

A:あのう、もうしわけありませんが、あのう、ステレオですが、音が……。(不好意思,音响的声音有些……)

B:あ、聞こえますか。(啊,你那边听得见吗?)

A:ええ、すみません。じつは今、試験中なんです、それで……。(是的,不好意思啊,其實我现在有个考试,所以……)

B:あ、そうですか。すみません、気をつけます。(是这样啊,不好意思,我会注意的。)

在这段对话中,使用音响的B影响了正在学习的A,此时A采用委婉的前置表达,只是说到“音响的声音有些……”就结束了句子,将后面的内容省略。而后A又加了一句,表示自己最近在备考,需要安静的环境,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双方和谐关系的前提下,委婉地表达自己的

请求和需要。

类似的对话经常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都是通过把话说到折中、不绝对来照顾他人的心理,从而使对话能顺利地进行,达到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状态。无论从表现方式还是最终目的来看,“中庸之道”可以说是“和”的基本条件。要说“和”,一定离不开“中庸之道”。如果说圣德太子学习了《中庸》的思想,且由他提出的“和”对日本人的性格、处事方式造成了影响,那么“中庸之道”同样可能对日本人产生了影响,才造就了他们现在的“暧昧”文化。

五、结语

出自儒家传统文化经典《中庸》的“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千百年来解决了许多统治阶级面临的难题,甚至东渡日本,对日本统治阶级的治国理政及国民性的塑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在近现代,“中庸之道”被一些人诟病,在政治上被斥责为“中间路线”或过于保守,其本身也被很多人误解为平庸、缺乏个性、不思进取。但是作为流传已久的贤人的思想精华,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被人们所运用、实践,应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张浩铭(1998-),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汉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礼记中庸儒家
SOUNDS OF THE VILLAGE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庸自明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半途而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文明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