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中的饮食文化研究
——评《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2021-01-18杨扬

食品工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成语汉语饮食

书 名: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作 者:徐大晨 著

ISBN:978-7-81064-917-9

出 版 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01

价 格:¥32.00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够让文人志士亦或平民百姓都十分关注的便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上千年来民生的诉求与变化,是人类生存历史的记录者。作为汉语中最有特色的词汇,成语能够直接反应出饮食文化的内涵,是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载体。《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就是一本针对成语与饮食文化进行研究的书籍,全书针对429条成语中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目的是在深入了解这些成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汉语言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的书籍。

《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一书提出,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饮食是人类的本能,但如何让饮食成为文人志士所歌颂的、高雅的行为,其是饮食文化所研究的内容。饮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习惯,对民族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语的流传与应用正是饮食文化的抽象表达形式,很多复杂的饮食文化经过成语的浓缩变得生动而具象,这就是经过汉语成语加工后的饮食文化的魅力。

饮食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生存欲望,这是全世界的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相比较西方国家,中国将饮食文化推向了更为高深的层面,让饮食文化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汉语成语是语言的高度凝练,在饮食文化兴起的同时,饮食相关成语也应运而生,从选品到烹饪、从蔬菜到荤菜以及五谷杂粮没有遗落任何细节,无不呈现在成语之中。目前我国学者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多以各种食品的分类入手,将不同种类的食品相关成语划分在一起,研究其共有的特性。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语言学入手,根据不同语言分类饮食成语,将中国饮食文化与国外作对比,分析成语共性。无论是哪种分类方式,都对研究汉语成语中的饮食文化有促进作用。以成语“脍炙人口”为例,“脍”原意为细切的肉,“炙”为烤肉,二者结合在一起可形容美味,在古代是一道佳肴,而如今对其的解释有所延伸,除人们对美味的喜爱之外,还有对诗文的称赞传颂之意。从该成语的延伸含义不难理解,对美味的热爱与对诗文的称赞本意相通。由此可见,从汉语成语中的饮食文化可以了解民族的是非观、判断力,成语的褒贬可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同样表达着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古人从饮食文化中得到的启示凝练成汉语成语,是后人需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精华。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精髓,包涵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中国饮食文化对成语的形成与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同方面几乎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身影,从正餐到小吃,从荤菜到素菜,瓜果梨桃、油盐酱醋都在成语中留下了文化的沉淀。结合《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中的内容,笔者认为成语中的饮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语折射烹饪的内涵。中国的烹饪文化由来已久,烹饪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象征着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中国饮食文化自古独具特色,无论是烹饪技法或是烹饪工具,都是国外烹饪文化不可比拟的。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早已不是最初满足人类生存欲望的工具,而是真实地存在于人民生活中,保证生活质量的艺术。从“黄粱一梦”“柴米油盐”等成语中可以看出饮食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部分,反映了绝大多数百姓的生活质量。从“酒足饭饱”“酒酣耳热”等成语可以看出从主食到饮品的不断追求,体现出了人民从饮食中收获的乐趣。从“茹毛饮血”到“山珍海味”可以看出人类饮食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各种蔬菜、肉食不断地成为饮食文化的主体的同时,烹饪技术也随之不断提升。人们在尝试了一定的食物后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烹饪手段,出现了“众口难调”的情况,烹饪者不得不发明更多的方式以求满足所有人的口味。烹饪的内涵是从让食用者安全向让品尝者满意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是汉语成语所提示我们的内容。第二,成语折射饮食的阶级观念。在人类的饮食文化中,汉语成语利用其丰富的词汇量从侧面体现出了生活的各种细节,表达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情,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甚至是对于人性的批判。在成语“满脑肥肠”中可以看出,百姓对于只知道奢靡生活而不关心国家政事的人的厌恶之情。成语“酒池肉林”原意指商纣王的铺张浪费、不问政事,后也用来形容纸醉金迷的君王、朝臣等糜烂的生活。除了描写贵族的奢华生活外,还有一些成语表现了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例如“糠豆不赡”形容连糠皮杂粮也供应不起的困苦生活;“箪瓢屡空”形容吃喝皆无,生活无助。相对于高官贵族的“炊金馔玉”,很多平民百姓只能“食不果腹”,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阶级的尊卑分明。从饮食文化中隐藏的阶级描写可以看出百姓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在阶级压迫下百姓的艰辛与无奈。研究饮食文化的意义同样在于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只有彻底打破阶级思想,才能让民族复兴、国家兴盛。第三,成语折射宗教的理论思想。汉语成语随中国古代文化而不断更新,很多成语出自各学派的理论之书中。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在《论语》中对饮食有这样的描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对烹饪手法的描写,形容在烹饪中要将食物切细,要食精细的粮食;“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色恶”“不时”“失饪”“割不正”都不食,这是孔子对饮食的精准要求,也体现出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因为饮食文化是民生的根本,是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只有将饮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人民生活得到升华。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谋道不谋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便不能尝遍山珍海味却依旧享受其中的便是君子。《庄子》中提及“击壤鼓腹”是形容人民饱腹后去参加投掷游戏,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之意。饮食文化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庄子认为只有经历朴素简约的生活才能达到自由富足的精神境界。例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食于苟简之田”,这是庄子对恬静淡雅的生活的美好追求,也是道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在佛家的饮食文化中,“素食”流传至今且影响深远。在古代很多帝王信奉“斋戒”“素食”之道,相信素食能为百姓祈福,还有一些皇室成员会“长斋绣佛”,在佛像前吃斋饭,来修行养身,这都是佛家思想在饮食文化中的渗透。同样,在佛家饮食文化中,最重视的是养生之道,忌食五辛、戒荤素食、过饱伤身、戒贪美味、酒乱心性,这几点在现在看来也是有其科学性的。因此从古代各家饮食文化中吸取精华,是研究汉语成语中的饮食文化的核心。

从《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一书中还可以看到成语中饮食文化的价值取向,如:第一,“一饭千金”的精神追求。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古代,人民在饮食上往往不注重烹饪手法,对于饮食的追求仅限于果腹,能够生产食物的家庭在社会中占有崇高地位,以至于所有能够为饮食服务的工具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从挖取粮食的锄头、铁耙,到收集果实的篮筐,再到狩猎野兽的弓箭,最初都是从饮食而起源的。人类是物质世界的最高级动物,因此能够生产工具改善饮食生活,丰富饮食文化,从生存的角度来说,饮食就是人类的生活支撑。“一饭千金”的本意就是表达了饥肠辘辘的人对给予其食物的人的感恩之情。虽然一顿饭不能解决实际的生存问题,但却是支撑一个人继续生存的动力,是饮食文化给人类带来的精神追求。第二,“不食周粟”的尊严体现。对于中国古人来讲,饮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无论贫富人家都关心的问题。虽然饮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存之道,但并非所有人都会为了吃而放弃尊严。成语“啮雪吞毡”便是强调人要为气节而活,不能只追求奢靡享受、忘记人生追求。苏武在匈奴多年,没有食物来源,只能依靠简陋的雨雪毛毡而活,却保持气节,为后代所敬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饮食文化倡导的便是“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的气度,“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无不体现出古代文人志士对尊严的追求,同样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评判标准,但无论是哪种精神追求,都体现出人类的尊严问题。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但没有尊严地生存就会像走兽一般,没有灵魂。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很多古人选择放弃饮食以求保全人格,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当饮食文化中精神追求的地位高于生存的本能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气节便应运而生,这是成语所体现的人民对真、假、善、恶的辩证思想,象征着民族精神的自立自强。第三,“囫囵吞枣”的深刻反思。在饮食文化中,食物的功效不仅仅停留在品尝阶段,在味觉享受的同时,加之哲学观念才是饮食的精髓。中国拥有悠远的文明历史,其中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在汉语成语中有着诸多表达。从成语中既能感受到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也能理解饮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因为饮食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因此利用饮食来映射很多现象能够被大众所理解,形容更加恰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人们对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式地温书背书,就会被扣上不求甚解的帽子,为读书人所不齿;在生活过程中,如果人们只想着进食而不注重饮食礼仪,就会被认为是“生吞活剥”“不知其味”,这是对美食的不尊重;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人们只顾着“煮豆燃萁”,而不反思其背后的哲理,就会失去创新能力,使得生产变成枯燥乏味的重复工程,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从这些对生活的反思中可以得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反思是人类所必须且坚持的事情,只有从简到繁、从表象到具体的回顾反思,才能让文化得以传承。第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景。古代很多习俗都传承至今,例如人们在除夕夜吃饺子以求岁岁平安;吃鱼以求“年年有余”;在元宵节吃元宵以求团团圆圆等等,这都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有关饮食文化的成语中,“丰衣足食”“自给自足”都是对满足饮食需求后的生活的美好愿景;在美好希望的同时还有“餐风露宿”的人们无法享受饮食的幸福,这些对饮食环境的描写真实地体现出古代人民的艰苦条件以及内心的希冀。古人用饮食文化向后人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场景,让人们真实感受到饮食的魅力。这些同饮食相关的成语有的幽默诙谐,让人印象深刻;有的客观真实,让人感同身受;有的抽象深奥,让人驻足沉思。无论何种形式的成语,最终想表达的是其背后的内涵,这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也是研究饮食文化的意义所在。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汉语成语了解饮食文化能够体会到成语的深远寓意,同时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汉语成语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非褒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饮食文化中推理古代人民的思想境界,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汉语成语虽然精炼,但其表达的哲理值得所有后人深思。

猜你喜欢

成语汉语饮食
学汉语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何为清淡饮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拼成语
健康饮食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