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考古发现看渭河的变迁

2021-01-18王禹苏

陕西水利 2021年10期
关键词:渭水长安城渭河

王禹苏

(陕西省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1 引言

渭河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养育了黄河中游历朝历代的黎民百姓,横穿整个关中盆地,滋润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因为渭河的存在,关中平原成为我国历史上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以也被称为“天府之国”[1]。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在陕西及其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古发现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渭河变迁,使我们理解保护陕西“母亲河”的重要意义。

2 渭河历史溯源

关于渭河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其书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黑水流经西河汇入之处,即是雍州,弱水向西,一直到泾河流入渭河之处,漆沮水汇入洛水之后流入黄河,沣河同样向北流入渭河。荆山与岐山,连亘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大致就是渭河的沿线山脉。

此外,在《水经注》中,同样提到了渭河,且记载更加详细。《水经注》卷十七中有记载:“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东北流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南出鸟鼠山渭水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渭水东南流径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2]”渭河,发源于甘肃陇西首阳山渭谷亭南的鸟鼠山,山在鸟鼠山的西北方向,首阳县有高城岭,山岭上有一城,名曰渭源城(即是渭河发源之城),渭河即是从此发源。三源合流,东北流经首阳县西部,与其他河流汇合后,流出鸟鼠山南部的渭水谷。东北继续流,而后向东南流经首阳县南。

由以上文献,不难看出,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甘肃的天水、陕西的宝鸡、咸阳和西安,流经渭南后,在潼关汇入黄河。

3 渭河文明发展

渭河是关中平原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将都城定在长安,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长安毗邻渭河。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会有一条浩浩荡荡的河流。西汉王朝建都时也不例外,《汉书·娄敬传》中便记载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秦地被娄敬描述为一个“被山带河”之处,山自然是指秦岭,河,我们知道虽然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即长安周围有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八条河流,但其中最重要的,毫无疑问,就是渭河。

秦地四周防御都很坚固,即使突然发生战事,也可迅速召集部队。此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正是所谓的“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听了娄敬的分析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但他又不能下定决心,又问身边的大臣国都究竟该定在哪里。大臣们多是山东之人,纷纷劝说汉高祖刘邦,周王朝统治长达数百年之久,但到了秦朝,却仅仅延续到第二代,不如建都洛阳。高祖一时之下非常犹豫,直到留侯张良向汉高祖进言应当在关中建都。娄敬因最早提出在关中建都,因此汉高祖刘邦赐娄敬“刘”姓。

4 渭河河道变迁

2012年4 月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队开始在西安市未央区的渭河南岸河滩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出土五座古代桥梁遗址,其中四座位于西席村北,因正对汉长安城北墙中间城门厨城门,被称为“厨城门桥”[3];一座位于高庙村北,因正对汉长安城北墙洛城门,称为“洛城门桥”。现已发掘厨城门一号桥、三号桥及洛城门桥。

厨城门一号桥木梁方向为南北向,横跨渭河之上,经过考古发掘,可知该桥东西两侧桥桩宽度约15.4 m。桥梁北端在发掘区向北约200 m 处,南端应在今唐家村北旧皂河河道南岸附近,桥梁南北长度在880 m 左右[4]。

经考古研究发现,在清理出桥梁所在河道的堆积物中,发现大量的半两、五铢、大泉五十铜钱,少量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个别皇宋通宝铜钱,以及绳纹板瓦、筒瓦、瓦当残块、青砖块、残碑等遗物。

根据这些出土物,可以表明,该桥的沿用时间可能非常长,半两、五铢、大泉五十等铜钱,皆属于秦到东汉之间的遗物,虽然这些铜钱不能让我们判断该遗址的下限年代,但可以让我们推断出该遗址的上限年代,也就是这个桥的始建年代,最早发现的遗物就是半两,半两虽然是秦朝时期的货币,但其在西汉时期仍然在沿用,所以,根据出土的半两钱,我们可以判断该桥开始建造的年代最早是秦代。但是,我们考虑到秦朝国都的位置,及其与渭河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该桥建立的年代很可能晚于秦代,也就是说,汉在建立汉长安城后,才开始建造该桥。出土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表明,唐代时期,该桥依然是沟通渭河南北两岸的重要交通通道。虽然唐长安城与汉长安城相比,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不少,但是该桥仍然起到了沟通南北的作用。而皇宋通宝的发现,则表明了该桥使用年代的下限,也就是到两宋时期,该桥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沟通南北的作用,但到了宋代之后,该桥很可能就废弃了。

汉长安城发掘于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了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汉长安城的布局结构,对一些重要的城门、宫殿、武库、官署、宗庙、社稷、辟雍、作坊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对上林苑及其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试掘,一大批历史遗物被发现。基本确定了汉长安城的位置,可能位于龙首原北部,渭河北岸。而汉长安城的发掘及其形制、位置关系的确定,为我们研究渭河河道位置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渭河桥遗址又发现了用竹条编织的码头堤防设施,进而确定这里就是古代渭河的北岸,而在这里发现的木柱就是汉代时渭河桥北端的桥柱。这里与现在的渭河河道相距3 km。过去人们认为渭河北移,是在汉代至今的两千多年中缓慢发生的,可是近期的这一项新发现显示,渭河的北移很可能是近200 多年来突然发生的。

因此,以往我们对渭河河道变化的认知在这里就产生了偏差,以往的认知,认为渭河河道变迁是缓慢的,逐渐变化的,但是,新的考古发现表明,渭河河道的变迁虽然自汉代时期就开始摆动,但摆动幅度非常小,速度也很慢。结合厨城门一号桥发掘的位置可以看出,其正南方向1200 m 左右为厨城门,直北方向3000 m 左右方为今渭河的南岸堤防。随着发掘中“康熙通宝”清代铜钱等晚期遗物的发现,可以推断至迟不晚于康熙时期,渭河主河道仍距离汉长安城不远。但是,现在的渭河河道却距离古河道相差3 km,这也就意味着清代时期,渭河河道北移幅度非常大,很可能是清中后期全国人口飞速增长,导致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会急剧增加,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水土流失加重,从而引起河道变化。

5 结语

根据考古发现,可以使我们清晰探索到渭河的起源发展及古今变化,更深入了解渭河的文明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渭河河道变化的原因进行探寻,以此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保护渭河、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渭水长安城渭河
故乡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故乡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渭水舍渔
家乡的渭水河
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大圣归来
长安城里,一群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