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1-01-17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互联网+

聂 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教学部,安徽 六安 237011)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内容及教育方法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提升教育对象自愿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其本身带有情绪情感性、渗透性、不稳定性及可扩散性[1],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时代充斥着多元文化、多种价值的传播和冲击,网络空间结构呈开放、多元、快速的特征,而大学生群体正是网络空间结构的重要参与者,且其正处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时期,思想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时代变化为依据,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大学生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使其能在符合自身学习习惯的课程教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学习感受层面提升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发力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话语的转化和教学评价系统的完善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实际,获得亲和力的提升。

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亲和力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贴合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带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现现代化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融合度,进而增强教育实效。

1.1 满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发展的时代,对网络媒体有较强的依赖性,习惯于从网络媒体中发现信息、学习知识,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主讲的大班上课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机械、深奥、远离学生实际等多种特征,教育缺乏亲和力,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2]。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社会和网络中发生的各种热点信息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其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观念尚未定型,网络中充斥的多种异质非主流价值观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大学生又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坚实力量,高校必须对其进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高校可以大学生学习习惯和思想方式的转变为依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亲和力,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和学习积极性,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亦能保持应有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

1.2 实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代化的转化

“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能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的转化,这主要由“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较为重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既是适应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的表现,又能提升教育亲和力,同时带动高校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化。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面临被更新的要求,只有不断以时代发展为依据,丰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形式,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使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同时也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将现代化知识和教学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3]。由此,大学生便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

1.3 增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身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亲和力,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以教育对象(即大学生)对教育活动的感受为主[5],将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成大学生喜欢接受且能在其中获得一定实际效果的教育,是其提升教育亲和力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大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为重要评定标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学到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综上可知,“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引领大学生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实际影响提供便利,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增强。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纵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升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亲和力仍受到一系列制约,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话语、教育环境及教育评价等多方面。

2.1 教师的综合素养无法适应“互联网+”的要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亲和力无法获得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仍是较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其综合素养对教育亲和力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但其在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现代化教学方法等方面仍需改进。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课堂“灌输法”等形式开展教育,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6]。另一方面,教师的综合素养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深入分析,个人能力也不足以支撑其有效转化教学话语和形式,从而使大学生无法从自身实际出发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导致教育亲和力无法获得提升。

2.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习惯

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网络信息语言具有天然的习惯性,大学生更倾向于简短、生动、主题明确的语言表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决定其在课堂中的教学话语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当前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选用的教育话语,只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要求,使教育话语晦涩难懂,由此便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习惯,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及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第一,高校教师并未对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习惯进行深入分析,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其教育话语的选择无法适应大学生的话语习惯。第二,部分教师借助网络话语吸引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但其不注重融合的方式方法,只是简单借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网络话语实现有机融合,更无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亲和力。

2.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互联网+”时代背景存在脱节

当前高校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外,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合班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学生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无法满足高校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高校并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创建适合的校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空间和途径受到限制,无法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从而影响其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局限于大班课堂教学,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逐步呈现个性鲜明、碎片化等特征[7],这便与大班课堂教学环境产生冲突,制约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同时,高校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创建相关的网络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处于空白,这与当代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中发现信息、学习知识的习惯及“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较大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难以提升。

2.4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的评价多以专家听课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则依赖于课堂点名及期末考试,甚至部分学校将出勤率作为思想政治课唯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切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且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仅以专家听课为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评价,导致教师只重视当堂课的教学设计且多以其自身的教学表演为主,如此,对教师的评价便无法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多数专家在组织听课评价时存在“走过场”现象,无法为教师教学作出客观评价。另一方面,以出勤率和期末考试为主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难以得到全面真实的学习效果反馈,也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要求。以出勤率考察学生,会出现学生应付课堂、“身到心不到”的现象。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无法反映教学的真正效果。

3 “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为突破“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为提升教育的亲和力提供全面的支持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3.1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带领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重在发挥教师对课程教育的引领。一方面,教师应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发展的眼光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只有具备系统的理论素养,才能用最新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用新型教育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8]。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发挥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转变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艺术性。教师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更生动的教学语言及更丰富的教学方式融入日常教育中,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增强教育亲和力[9]。

3.2 转化教学话语,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习惯

教育话语对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10]。一方面,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主动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自身对“互联网+”时代语言的深入了解,并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语言习惯,熟悉“互联网+”时代的话语语境,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晦涩难懂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话语,提升大学生对教学话语的理解度和亲近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向学生展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实际[11]。同时,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生活,精心设计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教学话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12]。此外,高校教师在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教育亲和力的同时,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的底线,在借用网络语言使教育更贴合大学生语言习惯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转化方向和有效方法,带领教育话语以更具亲和力、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

3.3 依托“互联网+”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亲和力创造良好环境

环境塑造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时代环境和丰富的教育方法[13]。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多种新型媒体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隐性教育的途径和范围逐步扩大,高校可借助此优势,进一步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贴合度[14]。另一方面,高校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这源于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的普遍性,且部分高校还出现了手机考勤、线上考试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方式[1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从这方面入手,借助“三微一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从环境方面提升教育亲和力。

3.4 借助新技术丰富教育评价,增强教学考评的亲和力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带来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评价形式,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将专家、教师、学生等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体范围,以丰富的教学评价增强考评亲和力。一方面,应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指标。高校可转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重点,重视对教师教学内容、方式及成果的评价,且将大学生纳入对教师评价的主体,更直观地反映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高校要注意考察教师对信息技术新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发挥以评促教的作用,推动教师掌握新型教学技术,以带动教学亲和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评价也要转变重点,纳入丰富的评价形式,增强评价的亲和力。为此,高校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弱化试卷考试的影响。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种新型媒体的发展为依据,为学生建立思想动态监测系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合学生实际,进而带动教育亲和力的提升[15]。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