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2021-01-17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刘 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410001)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 中更为基础的自信,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三种具体文化内容的整合统一,而追根溯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密不可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影响力不是靠举兵扩张和侵略抢夺,而是凭借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时俱进加以创新转化,更好地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伟大事业相融合,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身教为要、孝老爱亲的仁爱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经过不断的创造性转化,逐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背景中呈现出全新的能量,足以让每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充满信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能够看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精髓所在,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更能够触摸到民族的精神根基与共同记忆。当下的中国绝不是于时间中孤立存在的,它是“中华民族” 的延续,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历史的根基,要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明晰今后的发展道路,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当下文化自信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化民族认同的精神动力。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产生的认可和赞同的情感[3]。这一情感既包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可,即对 “我属于这个民族” 的认可;也包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赞同,即对 “身为这个民族成员很光荣” 的赞同。“认可” 与 “赞同” 的情感相互强化,共同组成民族认同感,成为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情感基础。这个基础牢固,民族凝聚力就强大;反之,民族凝聚力就弱小。能够强化民族认同的因素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当今中国,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更应该强化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同心同向的民族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标识的反复强调和不断确认,就是对中华儿女民族身份的反复强调和不断确认,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4]。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达成思想共识的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我们的社会理想、发展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品位等有很大相似性,这正好可以成为我们整合思想认识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又提出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 这一概念让人很容易联想到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 “康乾盛世” 等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因此一经提出就引起广泛共鸣,起到了整合思想认识、凝聚思想共识的巨大作用。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华儿女齐心协力的追逐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达成思想共识的价值,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包容创新的优秀品质,能够引起广泛的思想共鸣,汇聚同频共振的智慧力量。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至大包括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其核心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脉相承。例如, 《易经》 中所倡导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人生态度, 《论语》 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优秀品质,以及儒家所强调的独立人格和忧患意识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个人层面所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儒家所谨守的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子与人为善” 等思想。社会层面所倡导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汲取了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矜老恤幼”“隆礼重法” 等理念。国家层面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安”“礼之用,和为贵”等要义[3]。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彰显出典型的中国风度和中华气派。

二、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文化主体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欠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这直接导致民众的文化素养下降。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也不断遭受打击。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例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的过度推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断层。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产品、丰富的文娱方式极力推崇自身文化,带有明显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渗透用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和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企图潜移默化地稀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达到削弱传统文化形象和凝聚力的险恶目的。

(二)传承传统文化的辩证意识仍需增强。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自然经济的社会土壤,残存着封建主义思想和小农意识的糟粕,还保留了不少消极、保守的惰性成分,具有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要用批判扬弃的立场和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机械传承,逆向复古,又不能简单抛弃,全盘否定[3]。当前社会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仍存在这两种极端行为,必须予以纠正。

(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播形象模糊。过于注重文化传播和传播文化的外部载体,而缺乏精神价值的渗透,需要将发力点转移到增加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数量上来,从而实现深度的有效传播。与西方物质载体和思想意识同步传播相比,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传播,长期以来还未能形成聚焦点,处于零星散点的状态,这就导致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不管对内还是向外,都存在形象模糊的问题[5]。因此,能否尽快梳理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贡献的独特价值,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它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一)思想引领:“表”“里” 兼顾增强文化自信

1.“常识教育” 为 “表”,体悟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绵延几千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刻体悟其内涵的。要想加强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必须从常识性教育着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信仰、仪式等文化因素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追求,使之在当下得到更好传承。重视常识教育,完善文化氛围塑造。加强传统文化常识性教育机制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既要通过各类课程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性教育,又要通过 “读经” 等文化活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实践活动将朗朗上口的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渗透至人们心中。如此,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多种途径立体化使人们感知并进而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普及礼仪教育,认知仪式教育作用。根据时代的新要求,逐步恢复 “开笔礼”“成人礼” 等一些影响深远的传统礼仪;还要依托重要的节假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仪式教育活动,比如升降国旗仪式、就职宣誓仪式、烈士公祭仪式等等,让人们全面认知仪式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社会化传承。

2.“道德教育” 为 “里”,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个人品德的修炼和要求,把德置于高位,同样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以“道德教育” 为“里”,深入推广传统文化典籍,加强个体道德修养教育,在感悟道德精髓、完善道德修养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推广传统文化典籍,体悟道德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无数人文典籍,这些人文典籍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道德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很多重要演讲、文章中引用了《资治通鉴》 《老子》 《史记》 等大量中华古代经典书籍中的名言警句,还多次引用古典诗词歌赋表达或诠释自己的观点。这些文化典籍、古典诗词无不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深入推广传统文化典籍,加强古典文化教育,必能促进人的精神奋进和对生命与内在精神的领悟。因此,在市场经济观念日益冲击人们的价值信仰之时,急需推广传统文化典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内涵寓于覆盖不同年龄层的各类出版物之中,使国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益,深入理解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体悟传统道德内涵。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升道德修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要教会如何为人,其中培育良好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个人层面体现为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为此,要以 “以孝治镇,以德治家”等为主题,建设 “孝镇”“文化城”“道德讲堂”等传统文化学习示范区域,并依托这些学习示范区域长期开展扎实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对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教育,这对提升当代公民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公民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引导:“显”“隐” 并进增强文化自信

1.“课堂教学” 重“显”,实施程序化传播。学校的教育体系以课程为主,因此,在学校层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严格按照教育学理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入课程,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显性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使培育人才与传承文化相辅相成。建设课程体系,施行规范化传播。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不仅要重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也要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教育,实现具体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向同行,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并使其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就通识类课程而言,要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华经典文献分层次、分主题纳入学校教材,在大学、中学、小学分别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认知。就选修类课程而言,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经典著作选读通识课程,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由选课,寻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方式。研发教学体系,实施情景化教育。有了课程体系还不行,还得有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与其相适应。作为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组织机构,“教育性” 是学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确立引古博今的发展性目标,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合理区分不同教学体系,设计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立体化内容,开展以文化人的浸润式实施,培养学生从优秀典籍中获取有益养分的能力。就理论灌输而言,要设计课堂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设计,逐步完善教学内容,转变考试评估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就实习实践而言,要创设情景化学习环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设计涵盖不同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一种主体在场的、情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实现对学生认知、行为、观念的全面塑造,让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情境,从不同侧面接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渐渐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

2.“课外活动” 重 “隐”,进行浸润式教育。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还应利用课外时间开展 “隐性” 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特色主题教育活动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开展“校本化” 特色活动,力争对每个学生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中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具象化、生动化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参与活动充满兴趣,开展 “润物无声” 式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仅存在于声势浩大的各类活动中,还可以将其渗透融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环境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而言,可以探索 “书院制” 教育管理模式,建设书院化学生生活区域;立足学校所在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提炼其核心理念、人文精神美化校园环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感觉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和一些说教式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活氛围,它就在身边,并非遥不可及。

(三)载体建设:“内”“外” 并重增强文化自信

1.对内: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我们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积极、具有正能量的核心内容,通过合适的形式包装,借助当代新媒体传播的各种方式,打造当代人需要且乐于接受的文化食粮。通过恰当的流量汇集,熔融为当代人自觉摄取的文化和价值体系,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注入媒介之中。近年来,有许多引发收视热潮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和纪录片,比如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文化十分、舌尖上的中国等等,民众线上线下广泛参与,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对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以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我们在对内提升其感染力与浸润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外提高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是以汉语教育为途径推动文化传播。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载体,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产生直接明显的效果。孔子学院的兴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孔子学院的汉语传播教学工作能够让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产生亲近感,在文化传播,尤其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通过民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有更深刻的理解。孔子学院对外构建了一个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风俗习惯及政治经济环境与制度的平台,它不仅仅是推广汉语教学的机构,也是研究孔子学说和儒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它不仅是一所语言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加深中国与外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驿站与桥梁。二是善用新媒体与新平台,增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政府部门规划顶层设计的同时,可以统筹好社会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社会力量和民营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善于打造品牌,凭借灵活的运营机制,逐渐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我们还要善于依靠外力,通过 “借船出海”“借台唱戏” 的方式,搭建国际合作新型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步入国外主流社会;大力培育一批从运作设计到传播落地都能与海外市场直接对话的国际传播人才,把更多凝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商业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企业效益和文化传播效益的双重丰收。三是增强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建立中外贯通的话语体系是一个庞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有效地应对西方的 “有色眼镜” 和“话语霸权” 以外,还需要努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力和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历史的时空中重塑我们的话语权,在大国担当中凸显我们文化的魅力,增强我们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宣传能力,靠国际舞台的实力圈粉展现话语表达的风采,增强话语底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涂抹亮色,彰显其时代光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工作的方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6]。这正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权的着力方向。如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通过寻找中西方民众的审美结合点,将生态美学、西方印象画融入中国水墨艺术等。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说,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 “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中国”[7]。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和气派,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坚实根基,也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不断创新传承传播的方法,保护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