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庖丁解牛”看河南玉雕行业的工匠精神

2021-01-16魏华匡佳璐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玉雕工匠精神

魏华 匡佳璐

摘要: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述的是一位名叫“丁”的厨师,经过反复实践,在掌握客观规律之后做事得心应手,彰显了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华文化中一脉相传。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玉雕行业也不例外,许多玉雕制作者缺乏这样的工匠精神。笔者以“庖丁解牛”为切入点,以河南玉雕为例,分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回归策略,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玉雕艺术的复兴有助力作用。

关键词:庖丁解牛;工匠精神;玉雕;策略

一、庖丁解牛的解读

(一)庖丁解牛的典故来源

“庖丁解牛”是记载在庄周《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先秦寓言故事。原文讲述的是一名叫“丁”的厨师,花了三年时间熟悉牛的全身生理结构,又用了足足十九年的时间学会运刀,刀在整头牛的全身骨缝之间自如穿梭。经过数年的积淀,庖丁将整个宰牛的过程变为一种怡然自得、心满意足。

(二)庖丁解牛的关键

庖丁对牛的认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还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阶段便“未尝见全牛也”,第三阶段则已经“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去看,心神便能感知牛的全身,超越了“技”,到了“道”的境界,“技”和“道”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

1.技

庖丁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充分掌握了解牛的技巧,即“技”這一要素,并透过“技”掌握了“道”。“技”的掌握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量变引起质变,由最初的“所见无非牛者”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没有反复的操练是不可能的。庖丁自言“所解数千牛矣”,也就是在反复的练习中“量变”最终引起“质变”,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甚至能根据刀的厚度,在牛的骨骼结构、骨筋交错、骨缝宽窄之间游刃有余,全凭庖丁对“因其固然”的了然于胸。

另一方面是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见无非牛者”这一阶段可以看作入门阶段,此时宰牛时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三年的苦练,使庖丁不需用眼看,就知道牛的骨骼、肌肉结构,是中级阶段;第三个阶段“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可以说是最高阶段,用精神去感知牛的躯体。“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历时十九年之久方练就解牛手艺,说明一项技能的精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漫长的学习中积累经验。

2.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除了“技”的炉火纯青以外,更重要的是“进乎技矣”,即对“道”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掌握事物的本质,“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容,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庖丁对于困难的部分不轻易下刀,而是细心观察,发现牛的结构和走刀的规律,此即是“道”。

(三)庖丁解牛体现的工匠精神

这则故事颂扬了一种工匠精神,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跨越数十年,其中是对技艺的不断摸索,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一门技艺……这些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正缺少像庖丁这样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庖丁解牛”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工匠精神多在传统手工艺中体现,《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对古代工匠在雕刻、切割、打磨玉器时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的刻画。《考工记》中也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述,说明古代工匠对天时、地气、材料、工艺的严格要求,其中体现的正是工匠精神。尤其是玉雕,这项中国传统特色手工艺更需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三、玉雕行业工匠精神的缺失—以河南玉雕为例

玉雕界流传着一种说法:2000年以前,河南玉雕“粗大笨”,难登大雅之堂,“河南工”被作为贬义词来形容河南玉雕。河南玉雕特点是做工粗糙、作品体型笨重、没有灵气,比不上北派玉雕、京派玉雕。雕玉是雕刻者外化自我、接受艺术洗礼的过程,这就需要雕刻者在长期的雕刻过程中忍受枯燥,锻炼耐心和毅力,秉持对玉雕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当前玉雕行业市场化加剧,在利益驱使下,玉雕不再仅是需要传承的传统手工艺品,为了使利益最大化,玉雕的艺术价值被雕刻者忽视,市面上的玉雕成品大同小异,在品类上只求流行不求精准,对质量没有过高要求,制作成品多考虑成本与行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玉雕行业的工匠精神几乎流失。

(二)硬件设备的革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更多的先进设备被引入玉雕制作,这对玉雕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可以解决玉雕创作中的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使玉雕艺人养成惰性,遇到能用技术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再深入思考,导致工匠精神在新一代玉雕艺人身上逐渐消失。

(三)玉雕艺人的追求

艺术追求决定艺术态度,对于玉雕只为养家糊口的艺人来说,玉雕技艺只是日复一日的机械化劳动,画几笔,刻两刀,甚至机雕批量生产,然后稍加修饰,走线,请名匠落款、开证书,就能卖个高价。反观有成就的玉雕大师,都是秉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格局更大,把玉雕艺术作为精神寄托,精雕细琢,有着出众的艺术天赋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形成一套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大师眼里,原石是有生命的,他们精湛的雕刻技艺使玉雕作品更加鲜活,有血有肉。

以南阳玉雕大师梁飞雄为例,他专雕佛造像。为了创作更好的作品,他经常去西藏了解当地民俗,感悟佛教文化。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他都追求创作的极致,每一件产品都力求完美,他的作品内涵充实,富有生命力。他认为,每一块原石都有灵性,雕成何种作品也是命中注定的。由于佛教题材的特殊性,藏传佛教中的佛像雍容华贵,配饰很多,对雕刻作品中佛的衣着、动作、神态、姿势等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梁飞雄每年都会去西藏了解佛教知识和佛教文化,充分诠释了现代玉雕行业的工匠精神,所谓“修佛先修心”,他的精神追求已经达到了“道”的层面(图一为梁飞雄2007年获得天工奖金奖的作品《千手千眼观音》)。

四、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玉雕行业

玉雕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工艺,传承历史悠久,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玉雕从业者只有精益求精、牢牢守住工匠精神,才能使玉雕技艺经久不衰。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授方式

玉雕传承历史悠久,多为家传、收徒等传统传授模式,传授人多是有资历的、年长的手艺人,这些艺人的自身经验积累依靠长期的摸索,虽然很多手艺人达到了大师级的技艺水平,但多未经专业培训,雕刻的题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师父影响更重。年轻一代的手艺人思维活跃,多是科班出身,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玉雕设计要立足传统,推陈出新,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将传统教授与现代教学两种方式相结合是最佳的传承途径,比如高校邀请玉雕界有威望、有资历的玉雕大师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培训授课等。

(二)树立玉雕艺人正确的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至上的思想侵蚀,使道德的约束力和工匠精神逐渐黯淡。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玉雕艺人应当意识到,玉雕作品的质量决定玉雕行业的整体存亡。投机取巧虽然在短时间内能获取经济利益,但损害的是玉雕行业的整体形象,给普通消费者“水太深”的印象,将使其望而却步。不仅要通过玉雕技艺传承玉雕艺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更重要的是在雕刻中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这是玉雕艺人的责任和使命。

(三)提高受众方审美水平

“乱世黄金盛世玉”,和平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对于艺术品、工艺品的喜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实际上真正懂得玉雕工艺内涵的爱玉者寥寥无几,多数人对玉雕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的要求并不高,仅把玉雕作为装饰品和摆设,这样的市场群体对玉雕艺人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消极影响—艺人只要跟着流行趋势进行设计,保证作品无瑕疵即可,这样的创作倾向,不利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回归。

笔者认为,可以定期举办玉雕讲座,在玉雕市场安排讲解员,或利用大众媒体对玉雕艺术价值作讲解,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受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市场的健康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应从大环境入手,整顿市场,给玉雕艺人积极向上的创作愿景。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提高玉雕手艺人的福利待遇,建立使工匠专心于技术的行业组织,让“非遗”艺人和传承人真正拥有应有的行业地位,使玉雕艺人对行业产生荣誉感、自豪感,孜孜不倦地追求工匠精神。

五、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只有将工匠精神贯穿玉雕制作的始终,从业者以追求完美与极致为目的,不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使玉雕行业不断发展,迎来春天。

作者简介

魏华,1977年生,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学位,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设计理论。

匡佳璐,1992年生,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理论专业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参考文献

[1]曲刚.技外见道:庖丁解牛与技进乎道[J].山东艺术,2019(2):28-35.

[2]杜永川.以庖丁解牛为引体悟“工匠精神”[J].教育藝术,2021(5):23.

[3]赵越.关于玉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18(5):71-73.

[4]王俊懿.玉雕艺术的传统内涵与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6(24):30,34-35.

[5]李维翰.当代玉雕的“河南现象”[J].天工,2015(1):18-23.

[6]王金忠.玉雕中的“工”与“料”孰重孰轻[J].上海工艺美术,2020(1):64-66.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玉雕工匠精神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解牛之美”
从《庖丁解牛》看当代职业教育的技与道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