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读中国北方岩画中的虎

2021-01-16解夏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价值

摘要:岩画被很多学者称为刻在石头上的人类史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①“鹿马之迹”即为岩画。岩画记载原始人类的认知经验、意识情感与精神意愿,是原始意识下人类主观能动地反映世界的实践产物②,描绘了与先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图腾、神灵、人物、动物等。老虎形象在岩画中经常出现,本文通过中国岩画中老虎这一形象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将中国北方地区岩画中的老虎形象作对比,深入研究其异同以及这一形象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并从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角度探讨其历史价值。

关键词:中国岩画;虎;审美特征;价值

一、岩画概述

岩画是原始先民用石头雕凿或用颜色涂抹在岩石表面上的图案形象。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以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岩画都是古代先民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它记录了当时的劳动生活或根据现实生活所想象的场景与情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祷告,也表现了先民最原始的宗教意识。

(一)分布地区

中国岩画分布辽阔,地形复杂,大概可分为西南、东南和北方三个系统。北方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南系统的岩画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东南沿海地带的岩画分布在安徽、江苏、福建③。其中北方岩画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在新疆北部最为密集,仅仅在内蒙古阴山山脉及其北部的乌兰察布草原,就存有几万多幅④。

(二)画面内容

中国岩画的题材和内容十分丰富,囊括了先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民族艺术、宗教信仰等。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祭祀等,有车轮、农具等器物,还有神灵、祖先、日月星辰以及脚印、手印、动物蹄印等。贺兰山的岩画大多形象古怪,形象表达面目各异。新疆岩画大多表现生殖崇拜。南方岩画多体现先民的生活方式,人物形象制作程式化,但也有描绘战争和狩猎题材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动物题材都占了很大一部分。

(三)时代背景

古人遗留在岩石上的这些画面,据说已有四万年的历史。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作为一种文明传承的载体,现代的某些原始部族仍有制作。岩画的制作时代大体上分为原始时期、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3000年)、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有史时期。其中石器时代包括了早期狩猎时期(距今约10000~6000年)、狩猎鼎盛时期(距今约6000~4000年)、原始牧业萌发时期(距今约4000~3000年);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包括了狩猎和畜牧混合经济阶段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时期④。各个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所表现的画面内容也不相同,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二、中国虎文化简介

从原始生产方式来看,“虎图腾”所诠释的狩猎文化有着上万年的发展历史,虎前额上的花纹酷似中国汉字“王”字。早期象形文字中,“王”形似斧钺—一种作战用的工具,象征王权,后将最高统治者称为“王”。《风俗通》:“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⑤在中国人心里,老虎力大无穷、行动迅猛,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瑞兽,也是财富和生育的保护神,是中华大地上最矫健的吉祥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岩画中虎的形象是远古人类在征服自然和猛兽后,用于辟邪禳灾、趋吉降福等祭祀活动的产物⑥。对虎文化的崇奉贯穿民族文化的始终。

三、岩画中的虎

岩画中老虎形象各不相同,下文就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这几个地区所出现的老虎形象,从艺术风格、审美特征、文化内涵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探讨。

(一)艺术风格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以下三种:

(1)磨刻,线条无明显痕迹,画面较为平整,如甘肃肃南岩画。

(2)敲凿,用坚硬的器物在石壁上敲击出许多点状小窝,使之连接成一组画面,如宁夏贺兰山岩画坑穴与虎。

(3)线刻,先用线条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用利器掏深线条,直至有明显痕迹。此类作品风格简洁、明快、豪迈。如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图一)、宁夏贺兰山岩画(图三、图四)以及西藏日土岩画,此类作品的创作者趋向于塑造对立冲突的艺术美,夸张刻画出心中所想。画面中深浅不一、疏密相间的交叉线条对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作品表现出艺术结构的魅力。

(二)審美特征

如内蒙古阴山岩画《五虎图》(图一),《五虎图》被称为阴山岩画的代表作之一。图中虎姿态各异,有的静卧,惬意地半眯着眼睛,还有两只虎正在交媾。身上折线似代表虎身上的花纹,耳朵也作了圆弧设计。这幅画最为突出的便是虎的眼睛,这也是与其他图中老虎形象的最大不同,似用尖物敲凿而成,且刻意强调了眼神,相对于贺兰山的坑穴与虎岩画、新疆石门子岩画,这几只老虎形象更加具体,造型更加完整。画面中老虎形象清晰明了,身边还依偎着幼崽,让人不禁感叹先民对生活的洞察力,也为这别具匠心的作品所震撼。单体虎岩画(图二)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推喇嘛庙,虎皮纹理的表现同阴山一带的虎岩画有所不同,将较为规律的人字形折纹变得更为随意,视觉效果上与虎纹更加接近。

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南侧所发现的岩画(图三),相较于其他虎岩画而言较为抽象,虎形象体型偏小、颈部较粗,前后腿上端的身躯部位呈螺旋纹,中端躯体则用直线,从身躯至颈间刻画出一个明显的夹角,头部高高昂起。刻画符号上出现了同心圆、直线、螺旋纹等表现手法,内蒙古阴山老虎岩画(图一)多用折线纹装饰,相较之下身体曲线比较标准,对老虎身体比例的刻画也更加精准。这种画风与表现风格与之前所见的岩画完全不同,对研究岩画的绘画时期以及画风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苏峪口洪积扇荒漠草原上发现的两幅老虎(图四)与上述贺兰山岩画(图三)老虎造型表现风格相同,其制作工艺、大小、纹理、外形等都极为相似。这幅画中老虎的颈部长一些,尾巴的卷曲度显然经过创作者的加工,其前半身比后半身略大一些,疑似运用了透视原理,体现了创作者的观察能力。

贺兰山岩画中的坑穴与虎岩画,在一壮硕老虎形象的周围有许多坑穴刻符,系石器敲凿磨刻所成。头部利用线性辅助刻画轮廓,这一老虎形象相对于前面所提及的几幅岩画显得过于简单,没有任何装饰,轮廓也不清晰,出现时间应较早,与甘肃榆木山岩画中的斑纹猛虎相似,只是这幅图中没有出现坑点。大多数岩画中的动物形象,多少都带有一丝不可言说的神秘色彩,与周围动物形象相比,显得似是而非,创作者对其形象加以艺术化处理,其身体部位被夸大、缩小、省略,甚至无中生有。对其寓意只能加以揣摩,大多不得而知,因为先民有着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审美观念。

乌鲁木齐市以北有举世闻名的岩画群—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群,是目前全国保留最完整的生殖崇拜岩画群,向人们揭示了3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演变的过程。其中虎形象的体形细长,身体上的纹路只有竖线,无过多装饰,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相较于其他画面,虎的生殖器被着重刻画,可见虎在他们心目中具有某种特殊寓意。但是对比前文提到表达猎食场景的岩画,虎有身边围着动物的,也有静卧的,只有这幅是与表现生殖崇拜的场景放在一起的,这是巧合,还是另有寓意值得深思。

西藏日土岩画中的虎纹在画面内容与表现风格上所呈现的多元性,反映出这一带曾有过不同族群活动的可能性。画面中四只鹿正被三只老虎追赶,鹿角在创作者特意装饰下显得更加优雅,躯体上有倒“S”纹或涡旋纹,唯美俏丽的体态、流畅的线条,显示出与北方民族艺术的相似性,呈现三只虎飞奔追逐鹿群的捕食场景。这幅图表现的虎形象同甘肃肃南岩画略微相似,不似贺兰山岩画(图四)那般壮硕,有装饰意味。也有说法认为此形象为豹,但根据画面中对鹿角描绘的真实性与其身上的条纹来看,虎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此前看到的虎形象,身上也多为线性条纹。

(三)文化内涵

岩画的文化内涵依赖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这些见证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山川旷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原始时代,先民要解决温饱问题,其创作并非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实用目的。像最早的“虎图”被用来祈求狩猎成功,出于一种巫术需求,希望驱逐恐惧心理,消弭灾难。这便是群体意识辐射下的一种活动。“神”这一观念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它是由物的自然属性抽象而来,已经具有早期的宗教色彩⑦。动物形象在原始宗教理念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如“虎”常被作为保佑狩猎成功的象征。在古人游牧与狩猎的经济形态中,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来源和狩猎、驯服对象,因而在岩画中被大量刻画。在古代先民与大自然的长期争斗中,面对一些无法征服的猛兽,因其强悍、威猛,被先民视为崇拜的对象,久而久之,猛兽形象就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人们对于无法理解和无法超越的自然界现象和动物萌生出尊崇与敬畏,进而产生膜拜心理,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正是源于这种心理。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指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就是自然。”⑧人所依赖和指望的对象便被奉为神灵,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寄托需要一个可视的载体,所以就出现了岩画。

(四)历史价值

大部分岩画构思纯朴天真,塑造方法简单稚嫩,酷似孩童涂鸦,似是在表达某种幼稚的想象和愿望。也许是由于工具的限制,平面化图像居多,多数图像之间并无关联,图形重叠,无透视关系,更像一种日记式的创作。在塑造岩画时,绘制者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结构简单,不作过多的细节刻画,甚至没有五官,然而这些粗糙的画面,却显得真实且具有生命力。正是将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粗犷的艺术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原始艺术独特的生命意义。

岩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蕴含着宝贵的文化内涵,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无法代替的历史价值。单就“虎”形象的研究可知,任何动物形象都是表达理想的媒介与象征性符号,出于某些实用性目的,使其在思想中成为实现某种期望的寄托。艺术是生活的沉淀和升华,也是真实情感的表现,岩画内容多样,且多记录人们的生活细节,所以真实性较高,由此体现一种朴素的现实美。当代创作者往往会忽略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作品多华而不实,一味地讲究“浮华”,使作品变得空洞、苍白、缺乏说服力,无法打动人。从美学角度分析岩画中的艺术美,方知古朴写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正是当代艺术创作所欠缺的。无论是从哪个时代的审美角度看,岩画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对推动我国艺术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解夏,1996年4月生,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国画。

注释

①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隋立民:《原始岩画的叙事画语特征》,《四川戏剧》,2021年第2期,第60-64、74页。

③《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编委会:《中国岩画全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④童永生:《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第7页。

⑤(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华书局,2021年。

⑥汪玢玲:《中国虎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

⑦孙会婷:《阴山岩画中的动物崇拜》,《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1-25页。

⑧(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参考文献

[1]殷晓蕾.生生为艺[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2.

[2]杨云霞.阴山岩画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杜成峰.肃南岩画[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

[4]百善.贺兰山岩画[J].地理教学,2011(16):F0002-F0003.

[5]马奕兰.阴山岩画中符号的历史意义与审美[J].教育现代化,2020(21):187-188,193.

[6]陈国芳.阴山岩画的艺术表现与审美研究[J].艺术品鉴,2019(10X):7-9.

[7]刘学堂.贺兰山“狩猎岩画”再读[C].北京:北方民族考古(第7辑),2019:13.

[8]孙会婷.阴山岩画中的动物崇拜[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3):21-25.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