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油菜生产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021-01-16杨云飞吴永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油菜四川省

钟 燕,杨云飞,吴永成,2

(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成都 611130;2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成都 611130)

0 引言

作物生产的时空变迁及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对于优化区域作物生产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油菜是国内重要的油料作物,已有一些相关的油菜产业发展和生产布局变迁研究,但尚未见到有关四川省油菜生产布局时空演变特征的报道。如在产业发展方面杨锦莲、王璐、王宁[1-7]等分别研究了国内油菜产业的竞争力和安全度,以及油菜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生产布局变迁方面殷艳等[8]分析指出国内油菜生产进一步向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北方春油菜产区集中,两大主产区集中了国内将近95%的生产面积。程沅孜等[9]指出,1993—2003年国内南方油菜生产规模略有下降,北方略有上升;东部油菜生产规模下降明显,中部相对稳定,西部则上升明显。吴春鹏[10]、陈莎莎[11]的研究表明,长江流域油菜种植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长江流域各地区单产差异较大,下游地区单产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四川、安徽、江苏分别是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中单产最高的省份。李倩倩[12]、陈静[13]、汤军[14]等分别对安徽、湖北、江西的油菜生产布局及机械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四川省属于长江上游油菜优势发展区,2017年四川省油菜籽总产288.03万t,跃居全国第一,油菜播种面积较1988年增长了88.97%。虽然四川省油菜种植历史悠久,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但其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加之本区地形复杂多样,高原高地多,丘陵山区占近2/5[15],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10%[16]。因此,四川省通过持续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是不现实的。本研究分析四川省1988—2017年油菜生产布局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稳定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和优化油菜生产区域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析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的时间演变情况和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四川省各市州油菜生产的现状优势差异,主要采用区域重心分析法和比较优势指数进行量化研究。

1.1.1 区域重心分析法 根据区域重心法的基本计算原理[17],由四川省各市州油菜种植面积的变动来反映全省油菜生产布局的变动,当该重心指标朝着某个方向移动时,则说明在该方向油菜种植面积扩大较快。计算如式(1)~(2)。

其次,计算生产重心移动距离,移动距离是绘制变迁轨迹的必要指标,如式(3)。

式中,H表示各油菜生产重心之间的距离。E为常数,取111.111 km,乘以它是为了把地理坐标转换为平面距离。而-Lp、-Wp、-Lq、-Wq分别表示第p年和第q年油菜生产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

1.1.2 比较优势指数法 为弄清四川省各市州油菜生产水平的现状差异,引入综合优势指数AAIij,具体计算各市州的综合优势状况,计算模式如式(4)~(6)[18]。

其中,AAIij为综合优势指数,SAIij、EAIij分别为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指数,GSij表示i地区j种作物的总种植面积,GSi表示i地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表示全省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GS表示全省所有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APij表示i地区j作物单位面积产量,APi表示i区所有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APj表示全省j作物单位面积产量,AP表示全省所有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AAIij>1,表示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i地区j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ij<1,表明i地区j作物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ij=1,表示既无比较优势也无比较劣势,处于临界状态;A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从各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四川农业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等)、网络数据库及省市县农业部门的调研获得,数据时间跨度达30年,为保障数据统计口径一致,1997年以前的数据做了去除重庆市的处理。为了更好体现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应用Excel 2010、Eviews 8.0进行数据处理,ArcGIS 10.2进行绘图和空间分析

2 四川省油菜生产布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由图1可知,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趋势,其占全国油菜生产的百分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988—2001年的14年中,四川省油菜总产量波动相对较大且增长缓慢,全省油菜总产量的增长未超过50万t;而从2002年起,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呈现稳步增长,并在2017年呈现了跨越式增长。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与总产量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油菜播种面积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但总体来看四川省油菜总产量的增长速度较其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快,表明四川省油菜生产的单产增长快,加速了四川省油菜产量增长,因此,单产水平也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可以看出,四川省油菜产量占比较油菜播种面积占比更具优势,说明四川省油菜单产较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及产量占比波动明显,在1995年之前四川省油菜生产占比下降,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增长缓慢,未赶上全国其他省份的发展速度。从1996年起,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及产量占比波动上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省油菜生产逐渐改善,到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占全国比例为18.13%,油菜产量占全国比例为21.7%,单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2.77 kg/hm2。

图1 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产量及其占全国百分比的时间变化情况

图2 1988—2017年四川省分区域油菜种植面积占比随时间变化情况

由图2可知,四川省油菜生产区域分布不均,油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地区。根据2016年9月四川省政府印发的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四川油菜种植区划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成都平原油菜播种面积占比历来较高,基本维持在占比50%~60%之间,是四川省油菜生产较稳定的主要种植区域;川东北地区油菜种植面积占比稳中有升,由1988年的26.3%上升至2005年的最高占比38.55%;川南地区油菜种植面积占比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中1998年油菜种植面积占比大幅下降,可能与资阳市行政区划变动有关。川西北、攀西地区油菜种植面积占比均较低,且变化幅度小,总体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川东北地区油菜播种面积增长最多,川西北地区油菜播种面积最少。

图3 2017年四川省经济区油菜播种面积各市占比情况

由图3可知,四川省各区域内部油菜生产布局也存在较大差异。2017年成都市和绵阳市的油菜播种面积占成都平原经济区的47.09%,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其中雅安市占比最少,仅占1.33%。达州市和南充市的油菜播种面积占川东北经济区的52.23%,占比较高;川南地区各市油菜播种面积分布较平均,攀西和川西北经济区虽然油菜播种面积总量少,但是仍然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经计算,2017年绵阳市、成都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元市油菜播种面积接近全省的一半。

2.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根据区域重心分析法计算得到研究期内各年份四川省油菜生产重心的经纬度(表1),通过表1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30年来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的地理重心基本在105.31°—105.63°E、30.91°—32.06°N的范围内移动,2017年较1988年四川省油菜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了(W=0.04,L=0.22),且仅有2002年和2011年重心位移距离较大,其他年份变化较小。

具体变迁轨迹如图4。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重心主要集中在绵阳市、遂宁市和南充市的交界地带,该区域也是四川盆地向川东北山区的过渡地带,仅有2002年和2011年有油菜重心移到了广元市,可见川北地区油菜生产波动较大,且油菜生产发展较快。具体变动方向是沿“东北—正北—正南”位移,总体方向向东北迁移。

结合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布局年迹变化图5可知,1988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集中在成都市,川东地区也较多;到199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总体上有所减少,主要种植区仍然在成都平原;2007年四川省油菜种植有所恢复,其中绵阳市和达州市油菜播种面积超过成都市成为四川省油菜生产的重要地区;到2017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整体获得较大增长,油菜的主要生产区域从成都平原扩大到川东北地区,川南地区油菜播种面积也有较大提升。伴随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土地、人口的情况变化,四川省30年来油菜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为,由成都平原向川东北迁移,同时向川南地区扩展。

2.3 四川省各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分析

综合优势指数是对某一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的全面衡量。由表2可知,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是成都平原和川东北地区。分阶段比较,随时间的推移,成都平原的综合比较优势经历了先增强后降低的过程;川东北和攀西油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稳定上升;川南和川西北油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呈先下降后提升的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表3可知,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的综合优势地区不断增多,优势区域从成都平原扩大到川东北。1988—2017年油菜生产综合优势指数的平均值大于1的地区有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资阳市、巴中市、南充市,上述地区油菜生产的综合优势较稳定,属于优势区域;历年综合优势平均值不大于0.5的地区为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4个地区油菜生产发展较慢,需要进一步提升生产水平;内江市、乐山市、眉山市、广安市、雅安市的油菜生产综合优势平均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且近年来油菜生产发展较快,具备进一步提升油菜生产水平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比3组阶段平均值可知,近30年来四川省油菜生产各市州综合优势稳定,且差异明显。

表1 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重心变动轨迹

图4 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重心变动轨迹

图5 1988、1997、2007、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分布

表2 四川省经济区不同年份油菜生产综合优势指数

表3 四川省各市州不同年份油菜生产综合优势指数

3 结论

3.1 时间特征

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总体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趋势,其生产水平在全国来看先有所下降而后上升,且单产高、提升快,油菜总产量增长快于播种面积增加。另一方面,四川省油菜生产分布不均,油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地区,而川西高原地区分布较少。

3.2 空间特征

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重心基本稳定,油菜的主要生产区域由成都平原向川东北迁移,同时向川南地区扩展。成都平原油菜生产保持较高水平,川东北地区油菜生产稳步增长,均是四川省油菜生产的优势区域;川南油菜生产水平有所降低,川西北、攀西地区油菜生产历来处于劣势,但近年生产水平提升较大。

4 讨论与建议

对四川省油菜生产及其布局演变特征的分析,充分证实了四川省油菜产量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同时,2017年四川省油菜单产以2387.97 kg/hm2位居全国第8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缩的背景下,通过生产管理技术提高油菜单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研究分析了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布局的演变特征,为其优化油菜生产布局、提高油菜生产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填补了四川省油菜生产布局分析的空白。由于生产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使研究更具指导意义,还需要加强对油菜生产布局变迁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使其更具针对性。

笔者认为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布局由成都平原向川东北迁移,同时向川南地区扩展。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且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南充市、巴中市、达州市、资阳市为优势生产区域。参考陈俊安[19]2009年提出的四川省油菜籽布局方案,并结合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对四川省油菜生产布局提出优化建议: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城镇化水平高,油菜生产应以控制规模,提高油菜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生产为主,发展为四川省油菜优势示范区,在生产机械化及生产品质上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川东北地区水热资源良好,耕地资源丰富,应作为优势发展区,可合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生产投入,提升油菜生产水平和产量;川南地区,地形多样,具有进一步提升油菜生产水平的条件,可作为优化提升区,通过改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器械的应用,提升油菜生产能力;攀西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弱,但其光照资源好,耕地面积较多,有进一步提升油菜生产水平的基础,在油菜生产方面也可进一步优化提升;川西北地区由于土壤及水热条件较差,油菜生产条件尚需改善,应将油菜生产集中在河谷、缓坡、城郊等水土优良区域,建立科研基地,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高产品种。

根据本研究分析可知,油菜生产水平与其播种面积和单产有直接联系。首先在油菜播种面积方面,四川省地形复杂耕地有限,不可无限制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需通过优化油菜生产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油菜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20],通过低碳循环农业[21]的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提升油菜单产水平上,鉴于四川省地形复杂、耕地分散且规模化程度低,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2]投入,提高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工程、烘干存储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23],促进油菜种植规模化,提高冬闲田的利用率[24],促进油菜增产。同时重视农业科技及管理水平的提升,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切实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促进带动作用,加强对油菜生产者的培训,提升管理水平。落实财政补贴政策,构建农产品保险制度[25],推广双低、高产、多抗、广适应的油菜新品种,在积极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的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措施的保障,免去生产者的新品种种植风险,有利于高产新品种的推广,促进油菜生产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油菜四川省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油菜烩豆腐
种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