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研究

2021-01-16郭少华阮锦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普农民

□文/郭少华 阮锦星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郑州)

[提要]“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出最新的指示和要求。本文通过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情况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作为农村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农村科普提出了新的前进方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我国长期开展的科普工作,为农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为乡村振兴视域下如何进行农村科普提出了最新的指示和要求,对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科学普及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必须依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民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活跃的要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普及的重要任务。农村科学文化素养的显著提升,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实证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河南省的农民,在参考了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同时基于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米勒关于科学素养三维度的指标来设计问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有效回收问卷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3%。同时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维度为分组标志,利用SPSS17.0对收集的样本进行统计分组,从而得出样本分布的结构特征。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1、性别:男性138人,占25.56%;女性402人,占74.44%。

2、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有13人,占比2.41%;年龄在18~28岁的有29人,占比5.19%;年龄在29~38岁的有179人,占比33.15%;年龄在39~48岁的有247人,占比45.74%;年龄在49~59岁的有63人,占比11.67%;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10人,占比1.85%。

3、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处于小学的有67人,占比12.41%;初中的有184人,占比34.07%;高中或中专的有196人,占比36.3%;大专的有51人,占比9.44%;本科及以上的有42人,占比7.78%。

4、从事行业:从事种植业的有13人,占比2.41%;从事养殖业的有40人,占比7.41%;从事餐饮业的有98人,占比18.33%;从事建筑业的有19人,占比3.52%;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有72人,占比13.33%;打工或自营第三产业的有207人,占比38.33%;从事农村干部有6人,占比1.11%;从事其他行业例如教师、服务业、医生或无业的有84人,占比15.56%。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科技信息的获取渠道情况。当地农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中,获取方式最多的是手机,占比74.44%,其次是电视、电影、广播(66.3%),次之是互联网(68.89%),再次是亲友、邻里乡亲的交谈(36.3%),随后是报纸、图书和杂志(36.11%),之后是自己的农业实践(18.33%),而所占比例最低的渠道有参观展览(10.37%)和其他方式(3.33%)。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农民科普传播渠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手机、电视、互联网,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较单一,因此应该加强手机、互联网及电视广播科普栏目品质并拓展科普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科普宣传栏的作用。

2、调查对象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调查对象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认识情况及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可知,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利大于弊”的农民占被调查人数的80.19%,这部分人认为科学技术能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使生活更便利、舒适。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利弊差不多”的农民占被调查人数的11.85%;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持“弊大于利”态度的农民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1%;另外,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持“说不清楚”态度的农民占被调查人数的6.8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农民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是有利的影响,说明大部分被调查的农民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能理性的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引导农民正确看待和使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

3、调查对象对农村科普工作的了解情况和满意程度。在农民对当地科普组织的了解情况方面,有18.51%的农民表示当地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9.63%的农民表示有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1.48%的农民表示有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10.93%的农民表示有科普小组;而有高达55%的农民表示不知道当地有科普组织;13.89%的农民表示当地没有科普组织。在农民对当地科普设施的了解情况方面,有27.41%的农民表示当地农村有科普画廊或宣传栏;21.11%的农民表示有科普阅览室;20.74%的农民表示有科普活动站;而有高达46.3%的农民表示不知道当地的科普设施;另外有19.44%的农民表示当地没有科普设施。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被调查的农民不知道当地有科普组织和科普设施,这表明当地的科普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实效有待提高。因此,当地农村应该加强和完善科普组织和科普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充分发挥科普组织及科普设施在科普工作中的应有作用。约有3/4的农民对当地农村的科学普及、文化普及工作比较满意。另外约1/4的调查对象对当地农村的科普工作不满意,这也说明当地农村的科普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应以新颖的传播方式和实用性的内容来激发农民的兴趣,以群众化的语言向农民讲授科学知识,才能让农民更容易的接受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4、调查对象对科学方法掌握情况。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地农民对科学方法的知识回答正确率比较高,对其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在“您怎样理解‘科学研究’这一词”这一问题中,有67.7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技术”这一错误选项,而只有20.56%调查对象选择了正确选项“观察、推理、实验”,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研究涵义的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在“科学家想验证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新药是否有疗效”中,大多数农民(71.11%)选择了“科学家将病人分为两组,第一组500位高血压病人服用此药,另一组500位高血压病人则不服药,观察这两组病人的血压下降情况”这一正确答案。

三、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工作形式和方法传统。农村科普的对象是农民,而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都有待提高。因此,以新颖和接地气的形式和方法开展科普工作,更有利于激发农民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但调查中发现,许多科普人员在落实政策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实际效果,没有以农民喜闻乐见和接地气的形式传播科普知识,在普及专业性、技术性知识时没有挖掘群众化语言,在科普工作中较多出现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术语,传播科普知识以理论课为主,传播的科普内容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科普产品缺乏创新,这些问题都导致农民难以理解和接受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对科普工作的兴趣大大减弱,造成科普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二)科普设施和科普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由于科普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资金难以支持建立完善的科普设施和科普队伍。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科普设施,缺乏开展科普工作的平台。在科普队伍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科普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科普人员安排不合理;科普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另外,科普媒介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农民获取科普信息的渠道单一,体验参与式的科普形式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农村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着农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进程。

(三)农村科普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河南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下达的科协任务,但是由于河南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科普队伍建设还有很大问题,再加上各地方政府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导致农村科普的经费紧张,难以建立完善的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队伍,更不用说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科普活动。对农村科普工作的关注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势必会造成科普工作质量下降,科普工作实效不高等问题,影响农村科普工作的质和量。

(四)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自身存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科技意识不强、使用科技不够等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农民接受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不利于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水平大多集中在高中或中专(36.3%)和大专(9.44%),只有7.78%的调查对象是本科以上的学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第二,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使用科技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工具和方法,只有少数的农民主动学习和使用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劳动生产,使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比例不高。而且一部分农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存在思想偏差,认为自己不需要提高科学素养水平。这些表现都体现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的使用不够,不仅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乡村现代化的进程。

四、农民科学素养提升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农村科普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上,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造成河南省农村科普工作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科普人才队伍。另外,由于科普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科普人员薪资待遇较低,因此一些科普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感,这也影响了农村科普水平的提高。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由于经费紧张必定会影响科普事业的发展。

(二)科普设施及科普队伍建设不足。除了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基层方面的科普设施和科普队伍建设的好坏也关乎农民科普水平的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科普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科普人员安排不合理;农村科普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普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一些农村甚至缺乏农村科普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展览馆等基础设施,很少或几乎没有举办科普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学习和文化交流的需求,缺乏相应的平台为农民传播科普知识,从而导致农村科普水平提升缓慢。

(三)科普工作社会化参与度不高。目前,河南省政府和各级科协部门仍是科普工作的主要推动力,但科普工作社会化参与度有待加强。除政府和科协组织外的第三方社会化组织的科普工作参与度低,不利于科普工作的自上而下开展和长期运行。因此,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对科普工作的推动作用,积极推进科普经费向社会筹集方向转变,鼓励社会团体和科普志愿者加入科普事业,逐步形成政府和科协组织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协调配合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是长期开展科普工作的有效保障。

(四)科普媒介传播方式和科普内容落后。通过调查发现,科普媒介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农民获取科普信息的渠道单一,体验参与式的科普形式有待加强。从调查中可知,农民主要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等获取科技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线下获取渠道有待加强。科普内容也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农村科普工作定位不当,农村科普产品缺乏创新,导致农民对科普活动和产品缺乏兴趣,不利于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路径选择

(一)加大科普事业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农村科普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扶持力度。科普事业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科普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合理划分科普专项经费,保障科普资金来源就尤为重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河南省的各级省、县政府也应在现有的财政支出中增加科普经费的投入,保障基本的科普专项经费。同时,除了政府对科普事业的资金支持外,还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兴办科普事业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补助,倡导公益精神,加大科普公益性宣传力度,鼓励和倡导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加入科普事业。同时,企业也应强化农村科普的责任意识,下乡调研,挖掘优质农产品,进行农企合作。还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企事业部门和个人的捐赠等社会募捐的方式筹集科普经费,向社会公开捐款投入去向,邀请社会各界对科普捐款进行监督,提高大家对科普事业的关注度,逐步形成政府和科协组织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协调配合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

(二)加强农村科普教育事业

1、加强基础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加大科普教育的比重,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综合素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村儿童和青少年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在农村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文化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在课堂中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技术,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知识型和创新型的后备军。

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面向农民的成人教育要考虑到农民的需求和特点,将课堂教学和现场培训结合起来,传授技能型、实用型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群众化语言讲解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科普知识,使农民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同时,还可以开展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学习课程,帮助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信息,扩宽农民了解科技信息的渠道。在开展科普教育时,应该注意课程的实用性和系统性,结合河南省农村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通过观看科学家纪录片、科学节目等,让农民更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还可以通过夜校培训、科技讲座、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教授农民现代农业技术使用方法、科学种植、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让农民能够边学边用,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带来的成果,提高农民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

(三)创新科学技术推广途径和科普工作形式。立足农村科普新形势、新需求,积极转变农村科普队伍工作形式和科普内容。新颖的科学技术推广途径和科普工作形式,有利于提高农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邀请科普人员到田间进行现场指导或邀请专家举办科技讲座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传播科学知识和最新的科学技术。也可以在农村举办科普培训班,科普讨论会等形式,传播实用性的科学知识和内容,邀请农民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分享解决办法,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农民切实解决问题,从中学习到应对困难的实用性科学知识。也可以建立科普阅览室、图书馆等场所,方便农民查阅科普信息,学习科学知识。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推广途径和科普工作形式,提高农民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和参与度,也是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完善科普工作运行管理制度。目前,河南省农村科普运行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各地方政府和科协组织积极转变管理方式,明确各个科协部门的管理职责,细化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依靠政府和县级以上的科协系统运作和管理,关键还是得依靠村级科协系统对工作的落实和执行,让科普优惠政策能够真正让农民受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建议健全基层科协科普组织体系,成立村级科普志愿者组织,并完善科普志愿者制度,建立和完善村级科协系统,形成自上而下的科协系统网络。

(五)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农村科普人员激励机制。在注重完善科普工作运行管理制度的同时,政府和各级科协组织也应加大对科普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农村科普人员激励机制,提高农村科普人员扶持力度,为科普工作培养科普人才。同时,农村基层管理者也应强化服务意识,及时落实和宣传国家政策,合理组织农业培训和科普活动;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基层管理者要积极参加科普培训工作,业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补充科普知识,积极与群众进行交流。科普基础设施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而科普队伍也是传播科普知识的中坚力量。因此,不仅在宏观层面上要完善科普工作运行管理制度,注重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应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多种途径助力科普事业,解决科普工作中的困难。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普农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