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的思考

2021-01-16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育人

李 昱 李 娜

(1.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吉林132000)

“大思政”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龙头,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紧密联接,构建整体链条,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培养什么人、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的问题是核心问题,所以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不断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一、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意义

高校“大思政”建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围绕高校思政育人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建立在一定知识链基础上的一种区别于单一课程的建设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大思政”不仅包括各学院的教学部门,还将学工部门融入其中,也就是说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和相关课程培养方案中的理论知识、实践路径、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有着横向或纵向关联的课程重新规划整合;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学校其他部门相结合,建设成新的集合性育人系统,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效能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党建、团委、工会、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等形成一个集合,协同发力,将单一的思政课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更深层次彰显了“大思政”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二、高校“大思政”建设背景分析

“大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潮流中的专有名词,它是一个系统模式,是学校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其研究背景深刻,特点显著。

(一)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要求

新时代,不仅是经济、科技飞跃式发展的时代,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时代。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早已变成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目前,我国正处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需要培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向发展的优秀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在这种形势下,必定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二)新时代带来新挑战

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要想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内涵发展模式。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在全面提升质量、提高办学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新挑战、新压力。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性质。课堂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完善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践行“大思政”建设是大势所趋也迫在眉睫。

(三)当下思政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高校普遍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在思政课建设上下狠功夫,但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政课建设的改革中仍然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一些教师对思政课程建设重视力度不够,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导致思政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没有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没有机会应用到实践中,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的实践效能差,创新和动手能力弱等。

三、高校“大思政”建设现状

(一)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自为政

“大思政”建设必须挖掘多个途径、各个部门和全体老师应共同参与努力,而不是依靠单个部门或教师个人能够完成的。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正在向“大思政”模式转变,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处于攻坚克难阶段。目前,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落实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各学院内部或跨学院、跨部门之间不能为思政课程建设构建一个专门的基础平台,无法使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各个学科之间、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行政工作部门间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分享,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而且相同院系、相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往往不重视思政课,没能真正将“大思政”落实到实践,思政课程协同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课缺乏整体性;思政课与各二级学院之间联系不密切,沟通不足、缺少配合。例如,学生在思政课上写英语单词,写专业课作业;一些辅导员、班主任随意给学生开假条,因为文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整体请假;在思政课上,还有一些辅导员、班主任随时将学生找出教室做其他工作。尽管思政教师在课上积极认真讲授,各辅导员、班主任的做法还是会无形中给学生一种暗示,让学生觉得思政课不重要。这样的局势完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背离,不能真正做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各部门、各学科应共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课程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3]要“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也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重要保障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首位,紧跟时代的步伐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专业水平和培育人才的质量。但还是有很多方针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大学生思政课中。“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4]有的教师为完成工作任务,只是机械的将理论知识转达给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预期效果,这难免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两条腿走路”,当教师不能真正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创新课程建设,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了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遍规律,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无法达到因人而异的效果,也从根本上与教师工作的初衷不相吻合。

(三) 课程创新意识不够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就目前现状而言,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守旧,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而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要求,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缺乏创新性的授课形式,学生早已麻木厌倦,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个别老师不能有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教学设计缺乏创意,授课内容、形式与时代脱轨,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理到底”的教学模式不仅缺乏更新意识,缺少互动性,还与新时代教学模式格格不入,从而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提高高校思政课创新意识,更新教学方式,加强课程吸引力,改善课堂抬头率已然变成当下高校“大思政”建设的突破口。

(四) 校园整体环境机制不健全

学生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和主体,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把“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写进新时代的育人机制,这表明了以德育人依然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条件。由于网络的飞跃式发展,网络文化也快速渗透到大学校园,受其影响,导致校园整体环境机制不健全。高校不仅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思政、讲思政”,还要在课下给学生提供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和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这需要高校各部门协同努力使校园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推进大思政建设。

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的措施

高校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关键与核心,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要想教学效能达到最优化,必须采取相应有效措施。

(一)树立共建意识

教师是“大思政”建设的主导力量,树立师生共建意识,一方面为拥有共同思想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教师队伍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整合各种资源,达到高校思政课课程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解决思政课课程内容单一枯燥,避免课程重复建设的倾向,同时为深入研究教学问题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实时更新授课内容、教学模式,保障高校思政课课程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团队可以围绕高校“大思政”建设各展所长,共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课程计划和实施,改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新突破。要求教师“两条腿走路”的同时鼓励各相关学科教师、部门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部门特色,以培养出专业水平好、德性高、心灵美、志向大、品行端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标。这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举措,也为高校“大思政”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提供最基本的师资力量,从而为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 健全学生全面发展机制

课堂是学生接收知识的主渠道,落实“大思政”建设不能只依靠课堂还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各部门应相联合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如,将学校团委的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与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团委相关负责人下发活动通知,思政课教师参与制定方案,设置学分,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结合学生实际专业情况给出社会调研题目;并在学生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负责答疑和学生实践报告的修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另外,可以联合各学院、党建和学生处等部门开展思政系列活动,如举办思政课授课大赛、思政微视频大赛、红色家书诵读、思政理论大讲堂、讲述身边榜样故事等活动为学生参与思政实践创造条件;将思政课融入到各部门工作中,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增强学生理论素质和增强实践能力相统一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熏陶与实践锻炼,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新就业形势。

(三) 打造网状互动平台

高校思政课建设紧紧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创新的模式培养人才。当前很多高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呈现出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情况,这难免会造成教育的封闭性。要想突破这种局限,必须要打破院系内部、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为各位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机制提供平台。网络一直被称为双刃剑,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在坚守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建设,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非法分子侵蚀。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将思政课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他课程中。例如,使用“课堂派”“智慧树”和“学习通”等APP平台辅助教学,教师之间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科研创新意识得到全面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互动答疑,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分享学习心得,相互促进。创立有效关系网,增强教师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也为师生学习活动提供渠道,有利于促成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度阶段,高校培养人才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7]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思政新发展格局,贯彻思政新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德智全面发展的主导竞争力就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第一,邀请思想政治教育界的精英通过进课堂,开讲座和论坛交流会等形式讲思政课,不分专业和学院,不分师生和部门均可以参与,以扩大思政课影响范围,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第二,引导学生走出去,可以推荐优秀的学生党员到基层进行理论宣讲,包括读书分享、党的会议精神和政策解读等。可以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政课教学效能。

“大思政”建设是高校进行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换言之,要把高校“大思政”建设好、打造好,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强、积极性高的教师团队和始终坚持思政育人的各个部门发挥其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与思政课同行,形成更强大的育人合力,使课程质量不断上升新高度,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能。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育人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