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角下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民族化策略

2021-01-16裴炅

绿色包装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化艺术设计民族

裴炅

摘要:文化都会呈现出其民族性特征,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是该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积极发展与振兴本民族文化,能激发起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进一步加速,随之也给很多国家带来了文化安全问题,我国也面临日趋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艺术设计方面,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重建积极的文化认同。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民族化策略为例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认同;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民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11-0056-06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认同视角下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民族化策略研究与实践”(湖理工政通[2019]50号;湘教通[2019]291号)

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PEI Jiong(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he active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an stimula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further accelerated the integration and collision of cultures of various countries, which has also brought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s to many countries. China is also f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s, which we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n the aspect of art and design, the local university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which will help us to rebuild the positive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cultural identit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在萬圣节前夕的一天晚上,突然有一群小学生敲门涌进家来,是我们小区里的孩子,他们一个个手提南瓜灯,口里高呼着“今天万圣节,不给糖吃就捣蛋”。这一突如其来的场面让我感到很震惊,因为以前传统的除夕之夜都从没有小朋友来家里要过糖。这也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可他们却从小被西方文化所侵蚀,造成在文化认同上的转移,这将给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我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只能从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尽一份绵薄的力量,这就是引发我写此文章的缘由。

1 文化的民族属性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个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世界文化,而且任何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民族区域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由于在政治、经济、历史、地域等因素上的差异,因此其文化都会带有各自的民族性特征。

世界上每个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该民族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身份标志,也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产生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更是提供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不能丢掉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由于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在文化竞争中会显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化优势。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对于他所生活的群体都有一种认同和归属感,这是它在世界民族之林得以自立发展的根本。

积极发展和振兴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激发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是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精神力量。积极推销本民族文化,展现其与众不同的地域风情,是推广文化影响力的有力武器。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其更加充满活力,只有重视和积极发展各民族文化。

2 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兴衰的关联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认同是一种身份的认同,认同理论是建立在全球化时期不同文明之间冲突、对抗基础上的。而文化认同是表示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自觉实践,而且根据该文化形成其自身的思想体系,以此来确认自我身份和追寻价值意义。就是把外在的文化变成自身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变成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文化认同对群体能起到凝聚作用,体现在对群体力量的整合、对群体的价值规范和对群体的理想引领等作用。

文化认同既可以是人被动地被文化影响,也可以是人主动的选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人从出生就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其审美志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整个意识体系都受到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构建起个人的文化认同体系。在文化单一的时代,对文化本身的认同不存在问题,但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不同的文化模式也混杂在一起,由此导致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在稳定单一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难逃脱文化环境的限制,文化认同也会比较稳定。但在当代社会,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使原有的文化认同面临其他文化价值的挑战,从而造成文化认同的危机,导致人们对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感和群体的不安全感,缺乏精神的归宿感,由此还可能会导致如丧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社会问题。

站在民族的角度上来说,文化认同和该民族文化的兴衰联系紧密。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越兴盛,与之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认同越强烈。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落后的民族文化必定会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引起其文化认同的危机。英国的约翰·汤姆林森在其著作《全球化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认同的危机是对文化或价值归属的不确定,是一种自我身份感的丧失。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化的文化泛化导致的民族传统文化情感的淡化、个人语言的丧失、他者认同无孔不入的侵袭、个体文化创造性的日渐衰竭。[1]萨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重要基础,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认同会直接影响民族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是该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和国家“合法性”的来源。[2]

3 我国文化认同危机的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文化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使大多數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成为“全球化的消极接受者,他们毫无保护地听任边缘化命运的摆布。”[3]我国也因为受到这些文化侵略行径的影响,各种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流行和泛滥,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使我国传统的文化认同价值受到挑战,传统文化秩序也开始逐渐崩塌,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语言文字方面

语言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族身份的标志,它会潜移默化地对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当今社会,英语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一直到研究生,再加上四六级英语,社会上更是遍地开花的英语培训班,还有专门的外国语学校和双语学校,但国学培训班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基本是以读经为主,很少有像英语培训一样有对国学进行系统深入培训的。现在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英语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时间。这导致现在很多人一些口头常用语都是英语,如“ok、yes、no、my god...”,而且以在一句话中夹带英语单词为时尚。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7月出版的第六版中就收录了239条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汇。

3.2 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理想、信念和信仰。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价值观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自我标榜的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为武器,在中国掀起一股西方价值观的狂潮,使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中国原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价值取向,以儒家的“礼、义、仁”等为核心的行为取向,这些优秀的传统观受到了冷遇。

3.3 生活方式方面

一个群体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变更有时会引起社会信仰的改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倡导西方生活方式的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导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热衷于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饮食方式,对于咖啡和西餐的热爱胜于对茶和中餐的热爱;比起我国的传统佳节,他们更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洋节;迪士尼乐园成为儿童和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乐园;“超前消费、及时行乐、个人主义”代替了传统的“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的美德;并将头发染成西方人的颜色作为一种时尚追求;崇洋媚外,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加入外国国籍,或移民、或跑到外国生孩子、或将孩子从小就送到外国读书,很多优秀的人才纷纷移民国外,造成国内大量的人才流失。

3.4 文化遗产方面

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使我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树立起民族文化身份,必须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我们的文化遗产也面临很大的安全威胁。韩国在2005年11月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国2004年将内蒙的马头琴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他们的文化遗产。

4 我国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民族化策略

对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民族和国家文化认同危机问题,世界各国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他们对“全球化”理论和可能带来的结果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央美院的邵大箴教授在其论文《当代中国艺术与文化自觉性》中提出,对于艺术而言,在面对“全球化”这一社会思潮时,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的自觉性,要减少和克服文化的盲目性。面对21世纪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日益频繁,我们要主动自觉地采取应对措施,在文化艺术方面,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促进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要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民族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

要建设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我们首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文化底蕴。高校作为培养年轻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时代赋予高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以创意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创意主题、创意表现都会涉及到文化元素的运用,如果我们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中,以当地的民族资源为依托,培养学生注重民族化观念和民族化语言的表达,这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当他们走向社会,对周围的人或对下一代也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笔者将从自己多年从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出发,来研究其民族化策略,以期能对高校其他专业教育的民族化策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1 重视民族化观念的培养

要顺利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前提是要树立民族文化教育观念,以及各民族都能够对本民族文化形成自觉意识。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清末民初开始,主要从西方引进了图案、工艺以及手工教育等内容。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就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到上個世纪末很多高校都开始创办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设计人才输出国。但这种快速发展模式,使各院校之间照搬国外的教学内容和办学经验,导致各设计院校同质化严重。同时,国内在复制西方设计教育模式过程中,抛弃或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使得文化差异和民族特征不复存在。

这些问题引发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的反思,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多民族文化大国,摆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高校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设计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承担起培养年轻人民族责任感的职责。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管理者和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民族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才能在管理和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引领他们在设计创作中自觉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激发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等他们毕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后,就能将发扬民族文化的观念带到各个地方,影响更多的人。

4.2 增加民族化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民族化观念培养,可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具体落实到教学内容里。

在专业建设中,艺术设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可根据该校所在地的人文或地理、历史环境特征,开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比如云南艺术学院在2000年开设了“民族艺术与特色产品设计专业”,就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将当地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融入其中。

在课程建设中,可以增设一些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以及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相关内容。

可通过开设艺术采风课程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以及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的地方,进行民族特色及民间艺术考察,和传统艺术及装饰风格考察。可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对民族文化符号及民族文化精髓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可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来丰富课程内容。

1)民族物质文化元素

包括建筑、生活生产器具、服饰等各个领域的物质化元素,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该民族特有的有形文化载体。如湖南苗族的服饰、织布机、傩面具脸谱,以及被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捕鱼、狩猎等生产生活中的竹制品等。这些民族物质元素见证着各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民族非物质文化元素

包括了代表民族文化非物质化的传统图形、传统书法、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活动、表演艺术、仪式等文化、艺术方面的艺术形式元素。不同民族由于其地域环境与历史演变过程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特征。如壮族的织锦、纳西族的版画等,苗族服饰中的传统工艺技法绣、挑、织、染等都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元素;还有剪纸、年画、泥塑等民间艺术形式;民族与传统服饰以及器物上的图形也都承载着民族文化。

以上这两个方面的民族文化元素内容可以融入到设计教育的相关课程当中。比如将民族和传统服饰融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将民族和传统建筑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将剪纸、年画、传统图形、传统书法、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等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中;将泥塑融入陶瓷设计专业课程中;而传统手工艺可按照不同类别融入相关专业设计课程中。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可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提供更为独特的创作素材。

在教材建设中,可动员教师或专业人员围绕民族特色,根据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编写民族文化教育的系列教材。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可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4.3 加强政府及社会力量对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民族化的促进作用

除了要重视高校本身艺术设计教育的民族化以外,同时也要加强政府和社会力量对艺术设计教育民族化的促进作用。

4.3.1 设计竞赛内容的民族化

设计竞赛能促进及推动设计艺术思维的创新。竞赛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重大意义,通过比赛的参与性以及赛后对获奖作品的线上线下宣传,可使设计的主题内容得到广泛推广。从设计竞赛的题目类别上可分为命题类与非命题类,政府或非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设计竞赛都可采用命题或非命题的方式,将民族化的内容纳入其中。如2016年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汉字之美”创意设计国际论坛,众多国际国内的著名文化学者、汉字文化研究者和国际知名设计师在论坛环节中聚集一堂,讨论汉字在当今时代的符号象征、创意美感、应用发展等问题,由此也使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推广。

4.3.2 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都能为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提供源泉,政府与社会只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4.3.3 拓展传统节日的视觉形象内容

我国传统节日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节日,每种节日都有着各自的民俗活动和独特的视觉形象。这些视觉形象展现出的民族风情,给我们营造出不同的节日氛围。视觉形象是属于艺术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范畴,通过对传统节日视觉形象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可以增加节日的气氛和吸引力。因为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有形化的方式来进行保存与传播。这里主要以春节来进行分析,因为春节是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其视觉形象也最为丰富,可将其视觉形象系统归纳为四个方面:1)装饰物。主要包括春联、福字、灯笼、门神、年画、窗花以及其他近年来出现的如中国结、生肖等装饰品。2)服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老百姓过年时除了会穿上新衣服外,与平时穿着没太大差异,而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更具有民族特色,更能烘托节日气氛。3)行为活动。包括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行为。一些比较普遍的庆祝活动有放烟花鞭炮、舞龙舞狮、逛庙会等;民俗行为主要包括贴春联、吃年夜饭、送恭喜、拜年、守岁、给压岁钱、祭祖、扫尘等。4)饮食。春节饮食中的代表是年夜饭,主要包括饺子、年糕、馄饨、长面、元宵等食物,南北各地各具特色。

对于传统节日视觉形象系统的拓展,不仅仅要增加其原有内容,还要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形式的创新,或者开发出新的内容。因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更喜爱一些有时代感的东西。我们可以遵循“旧的元素,新的组合”的设计原则,将原有的传统视觉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进行创新。比如春节的装饰物,可以采用变形、重组以及色彩多样化等创新方式。同时,在制作上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更精良;在材料上可尝试不同的新型材料来表现,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高品质民族化饰品,使传统节日的饰品能成为平时生活中的装饰品。重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可相对减少人们对西方节日的狂热,能更好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5 結语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带来的破坏和消解,使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胁,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发展与振兴本民族文化,激发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以当地的民族资源为依托,培养学生注重民族化观念和民族化语言的表达,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汤姆林森,郭剑英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P1.

[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 [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P12.

[4] [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美]迈克·费色斯通,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赵帅.中西交流与文化认同:l940年庞薰栗《工艺美术集》视觉文化研究[J].美术与设计,2016.2.

[7] 张鸽.文化创意设计中的文化认同[J].文化产业,2021.6.[8] 赵昕,许丹桂.文化认同视域下城市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5.

猜你喜欢

民族化艺术设计民族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MINORITY REPORT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传承 民族 文化
书封与现代艺术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