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连片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基于学校体育生态化视角

2021-01-15朱承敏李荣峰任朝阳陈志伟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伤害事故生态化体育教师

朱承敏,李荣峰,任朝阳,陈志伟

(昭通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

农村学校体育生态化是指农村学校体育生态系统通过内外部生态调节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并促使农村学校体育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是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1]。当前,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区(以下简称“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已置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环境。农村学生全面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是云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阶段的规划目标之一[2]。义务教育的质量是肯定不能抛开素质教育而谈的,而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重要的素质教育手段,且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本身就包含有质量的学校体育之内在要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应以学生全面接受有质量的体育教育为发展目标,而发展的最优之路无疑是学校体育的生态化。文章基于学校体育生态化视角,综合运用学校体育学、生态学和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对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实践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路径

(一)夯实学校体育生态基础

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和生态基础。当前,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普遍只达到了全面薄改“21条底线”中关于学校体育基本办学条件的底线要求[3],可见生态基础不牢。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此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也没有受到该有的爱护和保护,普通存在管理松弛、使用不合理、检查维修不及时等不良现象,于是本就薄弱的学校体育生态基础还存在被进一步削弱的风险。

(二)畅通学校体育生态流动

学校体育生态流动包括内外部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其是通过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生态调节实现的。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系统是特困区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其在这三大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须完善自身内部生态系统外,还需要畅通学校体育内外部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因此,该如何通过内外部生态调节以畅通学校体育生态流动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事业实践主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减少学校体育生态主体束缚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的两大关键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专业体育教师严重紧缺却又流失严重,体育教师普遍身处体育受重视程度低、工作任务繁杂、工资待遇差等不理想境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且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非科学合理处理引发的“安全至上”风险意识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这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而学生主体受束主要体现在其该有的教育主体地位缺失,学生成为了学校执行体育政策和体育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那么,学生上课不认真、大课间活动行为散漫、不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等让特困区不少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学生不喜欢体育的消极体育行为存在就不足为奇了。

二 乡村振兴战略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策略

(一)构建生态体育课程体系

生态体育课程将体育课程视为一个和谐的生态体系,系统内每一事物均环环相扣并互相影响。生态体育课程观认为学习者在追寻个人意义的同时,必须考虑在他所处的生态体系与整体社会环境需求间寻求平衡,以维持有机生态层的平衡状态[4],其体现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学生主体受束、体育效能释放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事业的相关实践主体应建设生态体育课程。

1.体育课程目标要生态化。课程目标应围绕运动与健康两条主线来设置,目标内容应涵盖促进学生发展个性,认识物质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体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和谐统一的过程。

2.体育课程内容要生态化。内容选择要以健身性、兴趣性、科学性、实效性、简易性和地域性为依据。要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方面)水平的体育项目和形式作为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入社会新兴的、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和形式,尽量避免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保护性抑制。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个性、需求差异选择科学有效的体育项目和形式。还要选择那些可以发挥体育器材“一物多用”功能的简易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的内容,让体育器材拥有“生命”,以及大力开发利用地方乡土体育资源,这一点对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生态化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中成长,而地方乡土体育是特定地域内自然、社会和规范环境的产物,地方乡土体育本就是一种生态体育资源。

3.体育课程实施要生态化。体育教师要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平等地位,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引导,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选择空间。

4.体育课程评价要生态化。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项目技能,还要结合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品格、健康知识、健康自我促进能力和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的各方面潜能和优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4]。

构建生态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生态化的核心,当然,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也可以参照生态体育课程的构建方式进行生态化的体系构建。

(二)优化学校体育投资结构,完善学校体育生态系统配置

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县、乡(镇)一级的财政收入,而县、乡(镇)一级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由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决定[5],特困区县、乡(镇)一级孱弱的财政收入使得农村中小学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困难,而体育作为传统“小三科”之一,经费投入上就更“身不由己”了,这使得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失去了夯实体育生态基础的财力保证,也严重阻碍了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生态流动,从而制约了学校体育的生态化发展。

在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面临财政窘境的现实情况下,特困区各县区需优化农村中小学体育的投资结构。首先,各县区政府应在建立体育经费投入的生均标准基础上,按学校学生数向中小学拨发体育财政专项经费,让学生公平享有体育资源,严禁将体育专项经费挪作他用,并对体育专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应积极动员地方企业、社团、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进行捐资,扩宽学校体育资金筹集渠道,丰富学校体育经费来源。第三,各县区政府还应明确农村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经费支出中体育所占的比重,并建立一套包括体育教师(工资、编制、野外作业补贴、进修培训等)最低保障、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器材配置最低保障、维持日常体育活动开展的最低保障在内的学校体育最低保障制度,且应根据政府财政收入状况和物价、工价等及时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并加强执行监督[1],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完善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生态系统配置,以及为学校体育生态流动提供能量源。

(三)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机制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体育教师个体与所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主体动力、学校场域动力和社会场域动力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合理目标、主体活动与和谐环境[6],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促进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能量流的良好运行。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自身。首先,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基于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和对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清晰认识,树立可实现性强和可实施性强的专业发展目标,让其引导和规范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激发和生成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其次,应树立以“为学生提供有质量的体育教育”为目的的专业发展理念,应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还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得失和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例如前述学生的消极体育行为存在就值得体育教师对其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反思[6]。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离不开学校内部体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社会环境是不可控因素,体育教师只能尽量规避社会环境中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用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各种条件,而相比于社会环境,学校内部体育环境的可控性要强得多,特困区农村中小学可以通过加强对体育的领导和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制度规范、健全体育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体育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等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提供和谐的体育环境[6]。然而,当前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生成的和谐环境建设面临着校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低带来的挑战,因此建议特困区各县区教育职能部门将体育业绩作为校长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提高校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四)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防控和处理机制

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防控和处理机制是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一环。当前,特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体育器材利用率低、体育效能释放不理想等问题与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防控和处理机制缺失或存在缺陷不无关系,突出表现为体育教师为避免承担风险,“惹祸上身”,基本都不主动安排跳山羊、跳箱、单双杠、武术刀枪剑棍等活动内容,而是将学生拖进体育的“温室”。因此,特困区各县区教育系统应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防控和处理机制。首先,确保学生安全永远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应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活动安全防护和体育意外伤害防治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学生的体育活动安全意识教育,应定期和不定期排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隐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其次,在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相关法规缺位的现实下,建议特困区各县区教育职能部门结合相关法规制定一套权责明确、内容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防控和处理制度,建议政府出资为校方买责任险,学校动员家长为学生买意外伤害保险,在教育职能部门中成立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协调办公室[7]。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抑制体育教师工作中“安全至上”意识下的低“风险”项目选择、低运动负荷安排、低难度技术传授,消除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后顾之忧”,分担学校的风险和损失,保障意外伤害医疗费用,减轻学生由于意外伤害造成的精神、心理和情感伤害,同时让家长尽可能地满意于学校对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并对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示理解。

三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应走生态化发展之路。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事业实践主体应基于对各种生态环境与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的不断探究,不断整合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并不断通过生态调节使学校体育系统结构和功能趋于合理,从而推动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生态化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为学校体育的生态建设提供决策性保障。

猜你喜欢

伤害事故生态化体育教师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从陕西省司法案件数据看学生伤害事故预防的关键点
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亮相台反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案例剖析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