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白裤瑶聚居区文旅数字化融合发展研究
——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2021-01-15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旅数字化融合

唐 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07)

一、研究缘起

中国白裤瑶聚居区地处广西、贵州接壤的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域,主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八圩、里湖两个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一带,八圩与里湖地界相连,里湖与瑶山犬牙交错,这成片地区合称为“中国白裤瑶之乡”。白裤瑶三地虽然分属不同省份,但三个瑶族乡的白裤瑶同宗同源、地缘相邻、人文相近、道路相通、利益相关,历史上民间交往和经济社会交流就十分频繁。白裤瑶自称“朵努”,因男性自生至死净穿白色裤子而得名,建有“威要”组织(家族组织),居住在高山顶和山腰上,小寨10多家,大寨上百户,以窄小的茅屋居多,瓦房少数,人畜分居[1]。白裤瑶聚居地区生态资源富集,文化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生态。

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分支,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保留着较完整、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围绕中国白裤瑶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性调查资料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调查主要是剖析白裤瑶社会状况,其中对油锅组织和婚姻状况的调查尤为精辟,指出其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状况”[2]58,其中广西学者廖明君[3]的资料收集整理最具代表性;二是“文明活化石”考古学发现。在这方面有着突破性的发现,粮仓与出土汉代仓囷储粮文物、山洞墓制与出土春秋战国墓制文物,展现出白裤瑶地方民俗与考古文物相互印证[4]等丰硕成果;三是白裤瑶服饰相关文化方面的研究。这方面主要对刺绣、织染、图案、纹饰符号、造型及制作技艺进行文化阐释[5],从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演奏环境和民间传统祭祀活动等方面,对白裤瑶铜鼓、猴棍舞、祭祀歌曲进行文化社会学探讨[6]。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白裤瑶文化的寨居、铜鼓、陀螺、婚俗、丧葬、祭祀、服饰、歌谣、饮食等方面,更多地还只体现为基础性的资料收集整理。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5G网络数字为代表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飞速发展,白裤瑶聚居区文旅产业数字化加快了融合转型发展,催生文旅产业的数字化新业态和数字化消费新生态。然而,目前对于白裤瑶聚居区文旅产业数字化融合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

文旅产业数字化融合的实践,尤其是文旅产业数字化消费实践,已经走到了研究者的前面。2020年中国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此次购物节对桂黔白裤瑶聚居区以非遗产业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以5G网络和数字化媒体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非遗产业中大规模应用,加速非遗产业与数字化网络消费文化新业态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7]。同时,数字科技变革的持续发力,为白裤瑶聚居区民族文化产业注入强劲动能,促进白裤瑶聚居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开辟出文旅融合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更深入地考察可以看到,由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进一步为白裤瑶文旅融合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中国作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国家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8],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文化企业参与传统文化和旅游业态改造提升”[9],明确提出“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云演艺业态”“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等指导性意见[10]。“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11]并且提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12]。要求“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13]305-309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14]

在这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彩虹般的发展前景。中国白裤瑶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紧密结合,用数字化融合白裤瑶文化,走白裤瑶文旅数字化融合发展之路,是十分现实的道路。这既可以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综合带动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衔接,又能够以“数据化、系统化、融合化”破解“碎片化、低端化、封闭化”困境,进而实现文旅产业融合数字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是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而且,消费连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如果要从现代科技文化发展成果向少数民族消费生活渗透的角度来考察,作为“直过民族”人们的白裤瑶聚居区群众如何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白裤瑶文旅资源如何有效满足人们文旅消费需求,文旅产业如何数字化融合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巩固和乡村振兴,如何进行中国白裤瑶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白裤瑶聚居区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融合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当下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中国白裤瑶聚居区是一座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

白裤瑶原生聚居区的核心旅游资源,包括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喀斯特山水自然旅游资源和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丰厚。

(一)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

白裤瑶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服饰、神秘的粮仓、母系文化向父系文化过渡的社会形态特征、独具特色的丧葬等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展现。其中,南丹是中国白裤瑶地区能够追溯历史、亲历民俗、穿越古风、体验风情的源头之地,可被认同为白裤瑶的原根之地,具有原状、原真等特性,区别于其他白裤瑶生活区,是最为典型的白裤瑶原生聚居区。一是原状:规模最大。以南丹里湖瑶族乡为例,白裤瑶人口约占里湖瑶族乡总人口的67%,拥有7个纯白裤瑶村寨,白裤瑶人口多,聚落规模大,白裤瑶的民俗氛围十分浓厚,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景观。游客在聚居区内遇见白裤瑶概率很高,能够真正体验到白裤瑶独特的文化与风情。二是原真:保存完好。白裤瑶传承最原汁原味民俗文化,怀里村建有中国第一家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其至今仍延续着白裤瑶细话歌、赶夜圩、粮仓、砍牛、长席宴、打铜鼓、吹牛角等上古时期原生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风情。在这些地区适度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无不是给旅游者以文化享受和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喀斯特山水自然旅游资源景观,是一座巨大的自然博物馆

白裤瑶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喀斯特溶洞、地下河、喀斯特峰林等,它们分布于西南部、东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一是喀斯特溶洞旅游资源。喀斯特溶洞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甘河、王尚等地。如甘河歌娅思谷景区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钟乳石以及复杂的地下河洞穴系统,而且冬暖夏凉,四季成游,被称为“大自然的空调”。二是喀斯特峰林旅游资源。如南丹里湖白裤瑶聚居区化果村和仁广村的万峰林。这里万座奇峰,造型奇特峻美,万峰林与田野、村寨、树林、河流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地质科研价值,是自驾游、摄影的理想目的地。此外王尚的九洞天,拉易天坑石林、仁广峰林等各具特色,为聚居区内喀斯特山水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代表。

(三)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一座五光十色的民族特色文化大观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长达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白裤瑶这一瑶族支系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其日常生活、婚丧嫁娶、节庆表演、服饰铜鼓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非遗资源是白裤瑶聚居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白裤瑶文旅发展的重要基础。白裤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白裤瑶服饰、丧葬祭祀、铜鼓舞、细话歌、赶夜圩、抢婚、长席宴、斗鸟、钓蜂、打陀螺等。

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完整并得以有效传承,类型比较丰富,总体具备较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其核心价值表现如下:一是过渡型文化形态。白裤瑶文化沉淀千年,因居住环境较为封闭,其服饰、粮仓等非遗文化资源则可以证明白裤瑶是瑶族自莫瑶时期以来,存留最为古老的一个支系,它较完整地保留了瑶族的古老传统,具有“直过民族”的文化形态特征,即他们的生活形态由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民俗风情。二是白裤瑶服饰。作为国家级非遗资源的白裤瑶服饰凝结了白裤瑶人千古传承的精湛技艺和他们的聪明才智。三是震撼人心的丧葬仪式。白裤瑶的丧葬是一种独特的暖丧,打铜鼓、哭牛、抚牛、砍牛、杀牛,场面震撼人心,后开长席宴,夜间送葬广场成为青年男女传情说爱的圩场。这也是白裤瑶文化仪式中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无论从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性、独特性、品牌基础性,还是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保护价值、游憩价值等方面,白裤瑶文化都相当丰富。白裤瑶原生聚居区白裤瑶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喀斯特山水的融合,如果将这些资源数字化开发起来,不仅可以带动喀斯特风光旅游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游客避免单纯的民族旅游资源带来的单调性,提高民族文化资源的形象与可游度。以白裤瑶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文旅融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更能提高白裤瑶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白裤瑶文旅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三、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白裤瑶文旅融合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白裤瑶地区文旅融合的发展成果

近年来,中国5G数字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文旅数字化融合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崛起,文化旅游产业“上云用数赋智”的数字化网络云游场景应运而生,产生“云游博物馆”“景区云游直播”“云游非遗”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数字化消费新习惯,形成数字化消费新形态。

白裤瑶聚居区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发挥白裤瑶聚居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在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和贵州省荔波县签订了《南丹县人民政府 荔波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旅游景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瑶山民族地区联动协作加快高质量发展倡议书》等文件,携手打造全国首个跨省全域旅游经济示范带,整合两县三地白裤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共同打造白裤瑶文化品牌、世界白裤瑶旅游景区。重点打造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旅游项目里湖王尚核心区至荔波县瑶山乡、小七孔景区东大门二级公路沿线区域白裤瑶文旅走廊,加强白裤瑶文化旅游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配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结合居民集中居住情况和周围居民文化体育活动需求,规划并逐步建成一批服务设施齐全、对居民免费开放的文化体育休闲配套设施。

(二)制约白裤瑶文旅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

中国白裤瑶聚居区地处桂黔交界地区,虽然有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但是白裤瑶聚居区目前仍然存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落后、非遗项目数字化转型不力、线上产品供给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节庆民俗数字化传播效能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发展的速度。

1.现有文旅项目尚未形成白裤瑶聚居区文旅走廊的整体网络结构

现有白裤瑶聚居区乡村旅游景点,如甘河歌娅思谷景区、瑶里古木、王尚风情体验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里湖小镇、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岜地、八雅天池等景区,虽然在区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各个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联结。白裤瑶文旅项目呈现零散、不集聚、碎片化状态,不易形成对白裤瑶文旅的整体认识。现有文旅项目没有成线,难以形成桂黔白裤瑶特色文旅走廊:一是八圩、里湖、瑶山三个白裤瑶乡交通基础设施欠发达,尚未连接成片;二是白裤瑶传统村落衰败,尤其是作为白裤瑶村落重要文化载体的建筑格局和民居特色日趋减少;三是白裤瑶农耕和狩猎文化尚未形成集聚效应,未能集中展示。

2.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转型力度不够

白裤瑶聚居区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的非遗项目,如铜鼓舞、瑶族服饰、白裤瑶封皮鼓制作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有白裤瑶打陀螺、白裤瑶吹牛角;民俗类的有白裤瑶年街、白裤瑶葬礼、白裤瑶婚礼等。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国家、自治区、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产业以非遗传承人的家庭作坊为主,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白裤瑶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数网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人才匮乏;二是丰富的白裤瑶非遗资源与现代数字化保护和传承逐渐产生鸿沟;三是白裤瑶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推广和研究力度不够。

3.白裤瑶传统节庆民俗等文化数字化传播网络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起来

中国白裤瑶民族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如白裤瑶年街、葬礼、婚礼,白裤瑶打陀螺、吹牛角等,是根植于白裤瑶民族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在5G数字化时代的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播中,活跃着一群白裤瑶影像记录者,他们以微信、抖音为平台,尝试新科技与文旅体验的多重互动,传播白裤瑶的音乐、节庆、铜鼓、服饰等民族文化[15]78。然而,这种碎片式的信息传播,在信息爆炸式增长与淘沙式消亡的5G数字化时代,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白裤瑶传统节庆民俗等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建立传统节庆民俗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网上传播阵地;二是网络传播大多是爱好者自媒体发布,缺乏团队制作支持,难以生产优秀内容,形式单一,双向互动和传播效果不理想。

四、5G时代中国白裤瑶文旅数字化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5G时代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科技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文旅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旅数字化融合就是将文化旅游产业与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匹配”起来,推进文化旅游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融合发展[15]75,进而实现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技术以数字化网络消费文化的形式进行生产、传播和消费[16]。中国白裤瑶聚居区应加强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物流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桂黔白裤瑶文旅走廊,重塑文旅数字化合作新机制;应推动文化旅游高水平融合,转化文旅独特的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新颖游览、沉浸体验消费,充分挖掘民族文旅资源独特优势,构建文旅数字化消费新体系;应开启推进数字文旅,依托数字化、网络化的生产传播,激活白裤瑶民族文化活力,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文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了促进白裤瑶文旅数字化融合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打造桂黔白裤瑶文化旅游走廊,构建文旅数字化合作新机制

广西南丹与贵州荔波要围绕白裤瑶文旅,推动白裤瑶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加强白裤瑶聚居区文化旅游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打造白裤瑶文化旅游走廊,延伸文旅数字化产业链,推动文旅融合数字化转型,以各级融媒体中心搭建数字文旅平台,构建文旅数字化合作新机制。

1.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桂黔白裤瑶文旅走廊

传统基础设施仍然是白裤瑶聚居区发展的重要基础。2019年,瑶山至南丹公路(“瑶丹路”)已经全线改造完成通车。其贯穿南丹县白裤瑶聚居区、里湖乡王尚屯“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歌娅思谷、里湖白裤瑶风情小镇,与贵州省荔波至瑶山公路相接,为中国白裤瑶文旅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然而,白裤瑶聚居区的八圩、里湖、瑶山三个瑶族乡互联互通等瓶颈仍然存在,尤其是内部道路级别较低。白裤瑶聚居区特色村寨和各个景点主要通过里湖小镇进行中转和联通,内部交通尚未形成环线,除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歌娅思谷、里湖小镇等景区有二级路可以通达,其他景点仍不易到达。有些重点景区,如岜地、化果、八雅等地,由于地处喀斯特峰丛深处,还存在偏离主干游线、景区通达道路较差等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尽管白裤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水平仍比较低,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还不尽匹配。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短板的投资力度,加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2.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数字文化素养

加强完善白裤瑶聚居区通讯网络体系和物流快递体系建设。一是下沉文旅新基建弥合宽带鸿沟,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白裤瑶部分地区网络尚未完全覆盖,需要彻底解决通信盲区问题,实现沟通无障碍。摸排底数,科学布局,在景区和乡镇完成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筑牢白裤瑶聚居区数字乡村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云、网、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二是推动物流快递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物流进村问题。重视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白裤瑶聚居区进村快递网点普及度仍然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鼓励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委、商店、电商网点设立发展乡村“草根物流”,使得物流体系解决白裤瑶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三是提升白裤瑶群众IT和数字素养,释放乡村振兴数字潜能。智能手机、电脑作为数字经济的生产力工具,同时也是数字乡村建设和振兴的基础战略工具。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存在电脑使用能力、数字化增收能力、数字素养严重落后等短板[17]。针对白裤瑶聚居区居民数字素养等短板问题,建议当地政府统筹制定数字素养提升行动规划,借助乡镇文化机构和学校为白裤瑶居民提供电脑设备与多样化的数字技术应用培训,提升乡村数字素养,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推进乡村数字建设,释放乡村振兴数字潜能。

3.协同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打造文旅数字化合作新机制

围绕推动白裤瑶文化旅游,推动白裤瑶地理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桂黔两地进行跨区域合作,共建中国白裤瑶文化旅游区域廊道,打造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白裤瑶聚居区跨省(区)文旅数字化合作新机制。在2017年,南丹和荔波两县政府就签署了合作协议,着手打造跨省(区)全域旅游经济示范带。2018-2019年,南丹县和荔波县就旅游景区的合作,签署了框架协议和开发协议,两县就文旅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对文旅产品开发、文旅市场协同、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公共服务进行具体部署,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协同融入区域文旅发展战略。

5G时代数字化发展加快,文旅数字化融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桂黔白裤瑶聚居区需加强文旅“云、网、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监管、数字化分析的文旅平台。数字化服务能让游客和居民共享白裤瑶文旅资源、体验白裤瑶风情文化;数字化监管可让文旅产业质量和安全实现实时监管;数字化分析可对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和科学决策。

(二)引导新的消费方式,重塑文旅数字化消费新体系

白裤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中国瑶族一个小分支的白裤瑶,其衣食住行的服饰、饮食、寨居,婚丧喜庆的婚俗、丧葬、歌谣、铜鼓、陀螺、祭祀、禁忌,斗鸟、狩猎等民族习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白裤瑶民族地区做好文旅融合基本方略是,系统地梳理白裤瑶文旅资源,尤其将非遗资源等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相融合。文旅融合是白裤瑶聚居区文化旅游乃至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白裤瑶聚居区要以文旅融合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实现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深度融合。

随着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的建成,1.35万白裤瑶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到里湖王尚、八圩瑶寨和八圩社区3个移民安置点,同时也把白裤瑶传统的服饰、陀螺、铜鼓舞等民族民俗文化带过来。铜鼓、瑶族服饰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面广、从业人员多、带动就业强、市场潜力好。河池市在安置点投资402万元,建有民族铜鼓、陀螺等民族工艺扶贫车间,粘膏寨阿娅作坊(手工织坊、蓝靛染坊)等项目。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白裤瑶传统服饰开办培训班,进行瑶族服饰制作技艺、民族工艺品开发、电子商务应用培训,提高当地群众传承非遗的能力,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2.发挥白裤瑶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文旅创新融合与差异化发展

中国白裤瑶被称为“文明活化石”,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一是要着眼于现有的白裤瑶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远离社群和社会,要融入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功能重构、价值重建,为社群、族群所欣赏、享用、传承。非遗传承活化,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实现创新融合与差异化发展,关键在于作为传承主体的非遗传承人。传承主体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技艺与绝活,是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18]。非遗保护传承尤其要重视传承主体的作用,切实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在国家专项定额补助的基础上,结合非物传承对于中国白裤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予以适当增加。加大对现有乡(镇)和村寨民族文艺表演队的指导,在有条件的村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或建设非遗工坊,让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延续和发展。

二是强化白裤瑶文旅产业人才培养,加强民俗文化传承利用,提升发展能力。南丹县对文旅产业人才进行系统的传承与创新培训,组织近百名学员参加“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白裤瑶民俗文化传承集体培训班,邀请专家和非遗传承人按照服饰、舞蹈、乐器、传统体育等9个板块进行分类培训。制定非遗传承人的创业培训计划,里湖怀里村组建专业的铜鼓舞蹈表演队,承接区内外铜鼓表演;瑶里村组建旅游服务团队,在歌娅思谷景区服务。

三是以白裤瑶寨为依托,展示活态文化。以南丹为例,以区域内的怀里、王尚、甘河、瑶里、岜地、仁广、纪后七个白裤瑶寨为核心,作为展示白裤瑶民俗的基本载体,对村寨进行活态保护,恢复白裤瑶固有的文化活性,让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按照原址、原状、原物的保护要求,白裤瑶所有的文化都将在生产生活中的原生态中得到传承、保护及展示,“活着”的白裤瑶古老文化也将成为聚居区最大的特色和价值体现。

四是以歌舞表演为特色,增加游客体验。白裤瑶的年街节、中年节、庆丰收、细话歌、赶夜圩等民俗节庆活动丰富,民族服饰百褶裙亮丽鲜艳,牛角、铜鼓、喇喱等乐器多样,具备开发歌舞表演的基础,未来应更加注重歌舞表演的开发,融入现代元素,编排新颖的剧目,吸引游客的眼球,设计游客参与的环节,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

五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挖掘原生态的白裤瑶产业,以瑶山鸡、黑山猪、火麻等特色原生产业资源,开发土特产品;利用白裤瑶服饰、铜鼓、牛角等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民俗特色购物产品;结合文化创意思维,提供白裤瑶文化符号,设计全新的文化旅游商品。通过这三种方式做大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社区居民共同致富。

3.促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为白裤瑶文旅融合提供发展新动能

白裤瑶传统的民族文化要想保持活力,还需积极利用技术条件,尤其是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民族文化旅游领域,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文旅融合前景广阔[19],将古老神秘的白裤瑶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

5G、AI、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文化领域,不仅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改变了民间民俗等民族文化的产品形态,重构民族文旅的行业生态,同时也改进了民族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方式。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更流畅,与4K、8K、VR、AI等技术相结合,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需高度重视新技术对文旅产品内容全媒体传播呈现的推动作用。直播云游、云展成为2020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唐宫夜宴”等,均是以全息投影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场景科技加持,运用5G+AR等新技术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新媒体平台全网传播,在第一时间引发火爆话题。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也能为白裤瑶年街节、长席宴、铜鼓展演、丧葬等民俗文化传播汇聚起强大的技术势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的应用普及,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的迅猛崛起,2020年,网络直播领域增长迅速,同比增长34.5%,市场规模达1134.4亿。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占比最大,达2051.3亿,同比增长57.5%,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其中“旅游/风景”用户上传比例为31.6%[20]。因此,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文旅数字化融合,通过淘宝、抖音、快手、B站等进行网络直播和发布短视频,打通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堵点,有效连接供需两端,刺激潜在消费,有效扩大潜在市场,满足文旅消费需求。以创新引导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内与国际双循环,构筑文旅创新发展新动能,推动文旅产品的有效传播,畅通文旅数字化消费新体系。

(三)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文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动中国白裤瑶文旅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融合不啻为众望所归的优化手段。整合白裤瑶全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行数字化产业转型,建设文旅融合的数字产业体系、高品质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构建文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以供给侧为导向生产文旅数字化优质内容,聚焦白裤瑶文化,实现内核升华与市场突破

白裤瑶聚居区丰富的文旅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要以供给侧为导向生产文旅数字化优质内容,聚焦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抓住文化的核心价值,把握原生与时尚的两端,将其文化内核融入当今时代,装点生活,通过文创融合商业的力量,寻求市场突破,激发经济增长动力,让文化传承人收获经济收益,找到文化自信。

文旅产业结构升级既需要内需推动,更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解决文旅产业结构性问题,突破要素制约和市场局限,才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白裤瑶聚居区文旅产业发展融合发展的困境,一是供给侧存在结构不均衡;二是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三是市场主体空间集聚效应弱;四是文旅数字化融合不足。

结构性问题表现在文旅数字化优质内容的原创精品少、层次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只是显性的优势条件,缺乏文化创意与时代感。文旅产品供给与人民的有效需求脱节。虽然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文化消费的增长不明显。市场主体因交通等基础设施原因难以形成空间集聚效应。5G时代既要加强文化事业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供给,又要切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需要文旅产品供给加强数字化融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备,白裤瑶聚居区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

白裤瑶文旅产业发展,要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引导市场主体聚集白裤瑶文化实现内核升华,以供给侧为导向,生产文旅数字化优质内容,实现市场突破,以提升文旅供给体系对文化消费的适配性。

2.以需求侧为导向,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增效,优化文旅消费结构,实现白裤瑶文旅产业升级。

从需求侧入手,创新消费模式,激活文旅产业的需求潜力,放大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文旅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要以需求侧为导向,切实加强需求侧管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增效,构筑文旅创新发展新动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国有9.89亿的网民规模,高达70.4%互联网普及率;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突破,为中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融合转型提供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技术支撑。

人的消费需求是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作为精神需求的文化需求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求。着力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文旅消费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旅消费需求,深化文旅数字化融合,推动文旅“上云用数赋智”的进程,催生“云展云演云播”等消费新形态,优化文旅消费结构,推动文化旅游消费提质升级。

文旅与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的融合创新,形成文化旅游商业娱乐跨界融合新模式,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白裤瑶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和非遗资源,如白裤瑶年街节、白裤瑶长席宴、白裤瑶服饰、白裤瑶打陀螺、敲铜鼓等,需培育新场景以满足高质量需求。积极培育里湖白裤瑶风情小镇特色街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新场景,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力,引导非遗等民族文化与电商平台、直播平台进一步融合,为各景区、民族村寨、文化场馆量身制作形象歌曲、短视频,利用虚拟现实、社交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欲望,培育新的文旅消费。

因此,要精准把握“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文旅”的发展方向,借助以5G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数字技术,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融合,主动融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3.以数字化推进文旅产业转型,构建新发展阶段文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5G时代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文旅产业数字化融合,以数字化促进文旅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文旅产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数字化转型,要与数字经济发展匹配,与数字化社会生活变迁同步,通过“上云用数赋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使文旅产业的供给端和消费端形成有效链接。

中国白裤瑶寨居文化、服饰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完好;白裤瑶年街节,形成瑶王宴、瑶王家宴、白裤瑶长席宴等民俗美食,打陀螺、敲铜鼓、射弓弩、跑纱、刺绣等体验性活动及白裤瑶传统民族工艺延续至今,它们是民俗文化旅游的“富矿区”,古朴、独特、神秘。这些白裤瑶民族文化、节庆民俗、传统工艺还处在某种自发状态,缺乏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知名度有待提升。因此,白裤瑶文旅数字化融合,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一头是基于本源的保护与尊重,一头是拥抱时代的重塑与锻造,双管齐下,齐头并进[21],借助科技的力量激发出更大的产业价值,成为推动白裤瑶民族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以数字化全媒体传播提升白裤瑶文旅效能,打造白裤瑶文化旅游品牌。探索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裤瑶节庆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与数字化新媒体的融合传播推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激发其产业价值。以“用”为先导意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功能性、功用性。在白裤瑶聚居区倡导人们穿瑶服、讲瑶话、唱瑶歌、跳瑶舞、育瑶艺、竞瑶技、酿瑶酒、制瑶宴、销瑶品、办瑶节,尽可能“原汁原味”保持优秀传统文化,以满足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各级融媒体中心、白裤瑶文化爱好者、市场主体,尽可能地保持白裤瑶民族文化,提炼白裤瑶文化旅游元素,深化文化内涵,借助微信、抖音、快手等进行云展云演云播,创新表现形式进行数字化有效传播;应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客户消费趋向,进行有效市场引导,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构建新发展阶段文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五、结语

白裤瑶文旅产业应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手段,以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畅通文旅产业链的“内循环”和“外循环”市场通道,来连接其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高效配置市场要素,激活市场主体创造力和活力,有效激发国内庞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基于内需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形成国内大循环。同时,要借助字节跳动、优酷等短视频新形态,有效进行全球价值链深度对接,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阶段白裤瑶文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文旅数字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