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转变的路径探析

2021-01-15王小玺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信息

王小玺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信息碎片化时代指的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习惯于利用网络传媒手段,阅读和了解数量庞大、内容分散的信息。信息碎片化意味着传统意义的完整信息会以不同手段、形式被分解为各种信息片段,这也是造成信息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碎片化的主要特征为推演过程的大量简化,从而导致信息本身不全面、内在逻辑不完整。信息碎片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挑战。角色是个体基于社会关系的位置表现与行为模式,也是社会为个体所赋予的身份与责任。就当前环境而言,现代教育对教师角色赋予更多新的期待。信息碎片化时代,由于高校学生对电子设备的熟悉度较高,接收信息的来源广泛,导致高校的办学理念产生了全新变化,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角色也一度陷入迷失状态。因此,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并转变高校教师角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师资梯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变革性影响

全新的社会形态意味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碎片化已迅速渗透于社会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实属大势所趋。早在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对该发展态势做出回应与指导,信息碎片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校课堂教学和高校教师角色的适应性转变[1]。

(一)信息碎片化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进行适应性改革 以高校内外为依据,目前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中的表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型授课工具的出现,比如翻转课堂、MOOC等,部分高校探索性地运用新型授课工具进行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二是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各教育机构进行的网络授课培训,如考研培训网课、四六级培训网课。这些信息化引用整体上表现出灵活度高、便捷性强、自由共享等特征,由于获取信息的来源广泛、渠道多样,学习者获取各类知识和信息所受到的时间、空间限制极小,这在增强学生学习多样性的同时,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形成较大挑战。由于大学生信息获取碎片化明显、整合程度低,且无法有效地自我鉴定与分析,需要聚合工具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保障,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需随之进行适应性改革。

(二)信息碎片化时代要求高校课堂教学进行适应性变革 信息化程度的普及与提升,对社会生产生活形成重要改变,也为我国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与学科专业带来深刻影响,尤其在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中表现明显[2]。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工具发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通过教师口头传授、黑板字面表达,而随着科技发展,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由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的价值观及教师教学能力三部分组成,教学能力不仅仅是将知识简单输出,而是要求教师可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掌握信息化资源并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与组织。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明显。面对互联网信息库,高校教师需在海量信息中做好信息的选择与甄别,也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信息梳理与组织创新,使互联网信息内容融于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进行信息获取时,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学科信息与价值观双重引导,响应国家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政策。

二、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的迷失

信息碎片化在改变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对于高校教师管理与组织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本质上还是以教育为核心,但随着网络信息库的不断扩大与扩充,大学生被互联网信息链所影响并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性,这也导致教师角色开始逐渐迷失。

首先,高校教师的权威性有所削弱。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提升阶段,也是进一步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而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古往今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赋予重要责任与义务,承载着不同寻常的赞美与荣誉,在各种光环之下也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3]。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学校教育不再是学生达成学习需求的唯一形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学习的场所不受限,导致教师的权威性降低。学生开始敢于质疑与挑战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丰富度。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自身专业知识水平,都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受到严峻挑战。

其次,高校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接受度不高。高校教师已习惯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化设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属于需要重新学习的新兴事物。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校教师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和模式下保持现状,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意味着陌生与隔阂,所以高校教师在情感层面与实际行动方面,采取消极应付或明显不配合的态度,是由于新事物未能与已有事物或经验建立联系。从时间成本上来看,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压力较大,零碎化学习的时间比较短,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应对教学革新带来的挑战。

再次,科研任务与教学任务发生冲突,导致高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时间有限。目前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所以高校对人才产出质量的重视度降低。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革新教学方式与手段,要求高校教师花费时间精力在掌握信息化设备方面。严苛的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填满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导致高校教师学习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时间有限,高校教师无法将工作重心全部放在教学上,这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发生冲突,也导致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日渐迷失。

总之,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与职责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需求。一是在线教育的野蛮生长不断冲击高校教学;二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高校的教育手段、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三是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涌现正拓展着高校课堂教学的领域[4]。基于此,高校教师拥有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需不断学习与思考。在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内容载体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成为了主动建构信息的主体,而高校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网络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转变。在以多媒体为教学载体的课堂上,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再是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运用整合、组织后的各种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信息碎片化对于高校教师角色与职责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要求。

三、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信息碎片化程度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需在信息技术的挑战之下积极重塑自我角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师角色与职责的完全颠覆。而是在新的时代与环境之下,重塑教师形象、重申教师职责、凸显教师使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仍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更加立体多元,意义也更加丰富:高校教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道者,完成教师基本任务,更是信息碎片化时代新知识的学习者、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引导者。

(一)传道者: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最本质的职责特征[5]。信息碎片化时代,就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高校教师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过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科认知、知识经验,以及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逻辑性与聚合性,正是碎片化信息缺失的成分,同时也是高校教师理应继承与发展的根本角色定位——学科知识的传道者。

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学科知识传道者角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停留在学科知识层面上,而是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价值观念等层面,定位于学科理论知识传授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双层面。首先,作为传道者,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高校教师通过选择、甄别碎片化信息,创新性地与学科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满足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需求。其次,作为传道者,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往大学生单一封闭、简单固化的接受性思维,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因而培养学生复杂型、复合式的批判性思维应当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最后,作为传道者,高校教师应在学生价值观念养成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既要以身作则、垂身示范,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分享案例、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下做好道德选择。尤其在日趋多元化、冲突化的价值观环境下,教师需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价值观协调与选择。总之,在教师角色重构的过程中,高校应考虑教师育人职能的持续发展。信息碎片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来源广泛且内容丰富,高校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在差异,尽可能追求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平衡,同时注意正确、健康价值理念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将学生价值体系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塑造融入日常工作中,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作用。

(二)学习者:高校教师要快速吸收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新知识 信息碎片化时代,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其接触新信息的渠道与途径比教师更为广泛。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拓展自身知识储备、重构学科专业知识认知结构,学习信息化时代新型的教学载体、方法与手段,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进一步适应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学习者是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具体而言,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学习者,都要不断拓展自身学科知识。随着全球知识的共通共享,教学信息资源来源广泛,高校教师可借此契机重建和整合自身知识体系,以实现自身知识更新和知识储备的目的。二是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习得,这是特殊时代高校教师学习者角色的职责使然。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包括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手段包括很多,比如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内容设计、展示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总之,信息化与教育的结合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促进高等教育透明化、资源共享化。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充分发挥信息碎片化优势,快速吸收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新知识并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于高校教师角色重建、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6]。

(三)引路人: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多样化信息充斥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相比其他任何历史时期,引路人的角色是高校教师的核心角色,要在传道过程中融入价值观的引导。

首先,高校教师应为引路人的角色做好准备。信息碎片化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全方位观察学科发展的契机与路径。高校教师要在发展视阈下,审视学科专业的发展状态,不断扩充学科知识,紧扣信息化时代特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辨别有效、有营养的信息,坚持客观分析、辩证解析来回应热点焦点问题,批驳错误思想,避免大学生遭受信息冲击,迷失在信息流中[7]。其次,高校教师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信息碎片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为大学生获取课外信息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信息繁杂、信息迷惑性强、选择难及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等负面问题。高校教师应立足社会发展现实与学生实际需求,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提高网络信息素养的同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固化。

四、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转变的实施路径

(一)一次转变:从权威型教师转向服务型教师 在传统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即教师,教师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相对垄断。然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大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在学习的内容、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都可做出自由选择,网络学习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的趋势日益明显,教师不再掌控知识信息的垄断局面,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使得教师权威受到挑战,也明显改变着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格局。因此,处于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高校,应当坚持为学生的现实需求而服务,积极践行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师生之间也应建立起平等民主、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需从“独奏者”身份尽快过渡到“伴奏者”的全新角色,从权威型教师转向服务型教师,发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传道者的新意义。

首先,高校教师应当侧重对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特征的关注,积极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充实自身知识体系。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为学生解释知识的绝对权威,而是以知识产品的提供者和服务者角色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其次,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及社会学习人员更欢迎能够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兴趣与喜好进行课堂教学的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应当成为高校创新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育人模式的重要支撑[8]。高校教师应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准确把握学生的动向与需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育教学服务。总之,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会转变为一个大的知识信息超级市场。这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系统发展趋势。在该趋势下,知识文化与市场商品的特征相似,学生也倾向于自我定位为教育的购买者,也试图获得与其他消费活动一样的体验和回报,这也会进一步颠覆原有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提供者,其服务型角色也会在新型师生关系和学校教育环境下,被不断强化与凸显。

(二)二次学习: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 信息化时代,高校学习者角色的丰富要通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来实现。高校教师主要通过以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平台进行教学,所以信息化素养应当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而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技能、文化素养及信息意识三个层面,高校还需通过不同手段与方式帮助教师全面强化信息素养。

首先,高校需要定时定期开展信息技能培训。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不断提升教师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技能。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及师资梯队建设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灵活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比如可开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的培训、现代远程教学的培训等,培养高校教师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网络应用等基本信息技能。其次,高校应培养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高校可采取多元化学习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比如名校深造学习、参加国内外会议论坛等形式,让高校教师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并传递给学生。同时,高校应培养教师利用网络搜集、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评价信息成果的能力,提升高校教师文化素养。最后,高校应培养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意识[9]。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认知,尽快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在教育新趋势下,高校教师需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并使之发挥教育主导作用,进而通过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全面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效果提升。此外,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并非一成不变,在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态过程中,教师需时刻关注社会变化与教育动态,在持续不断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中对职业角色产生新的思考与认识,在社会与教育的双重要求下,不断更新知识、转变理念、调整角色。

(三)一次重塑:现代教育观念重塑 信息碎片化时代,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引路人的角色是以高校教师现代化教育观念重塑为基本前提的。信息碎片化时代,学历学习向终身学习的深度转变,将成为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也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模式开始重构。在这一背景之下,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适应公平而有差异的现代教育,从而树立现代化、信息化教育观念[10]。

首先,高校教师必须承认信息化对于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科技进步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和社会分工优化调整,人们在技术支撑下得以摆脱对低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重复,从而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高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之中。现阶段,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获取学习资源简洁快速而又成本低廉,智慧教育、泛在学习的基础支撑得到持续稳固,因而高等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知识的传播层面,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与高阶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基于人际互动产生强大的创造力。其次,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变化,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整个社会对网络学习的重要性与影响力的认可不断提升,而技术领域和市场环境也将为社会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网络学习载体与终身学习系统。高校在虚拟化、数字化的发展背景下,泛在的、全球性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管理或成为必然,届时高校课程教学或将基本脱离线下面授,也不再完全依赖校内教师完成,无论具体的课程教学还是高校的办学发展都将呈现鲜明的多样性。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努力学习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设备,自主自觉融于信息碎片化时代,提升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高校是社会人才储备的主要阵地,面对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高校不能只是被简单被动的包围与占有,而是需要高校教师对碎片信息进行有机整合、选择性地融入学科专业为我所用。在信息资源极度丰富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危机意识与自我变革的觉悟,并随之加快自身角色转换、革新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响应一流本科战略举措,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11]。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信息化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订阅信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