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考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21-01-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课程体系职业

贺 颖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学前教育事业等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但幼儿教师队伍出现数量严重短缺、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使得幼儿教师职业素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此,国家开始试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允许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取证书从而得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也开启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免考”时代的结束。[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出台和不断推进,既是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2021年4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以下简称《职业能力标准》),对规范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起到直接引领作用。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求变,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国考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切实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资格国家考试的现实省思

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的全面推行倒逼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3]教育部自2011年启动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至2015年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由各省市组织而全面推行改革为全国统一考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需要和其他符合报考条件的社会人员一同参加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环节,成绩合格方可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国考通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就业以及学校在行业领域的被认可度。[4]因此,如何确保高校学前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短时间内考取教师资格证,具备幼儿教师岗位工作的基本准入条件,同时,又避免专业教育走向应试化方向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职业能力标准》的出台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能力标准》明确要求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此前,指导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为教育部于2012年制定并发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里面涵盖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专业标准。而此次新出台的《职业能力标准》分别对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职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基本职业能力标准予以发文明确,对于不同类型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可见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趋向于专业化和精细化。

二、国考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对专业教育的双重影响

(一)国考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标准化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国考标准不完全匹配

从国考考试范围来看,国家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更加强调以幼儿为本,重视教师道德与能力的发展。通过对比多所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方案中的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皆大同小异,普遍存在内容含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如:“具有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等概括性的目标内容,而没有具体化为可以测量和评价预期学习结果的表述,[5]158-170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不连贯性和无计划性。对于本专业学生在哪个阶段该掌握什么知识缺乏认识,毕业生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不但无法为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提供自查依据,也无法为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效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更影响了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2.课程结构设置与国考内容不完全对应

现行教资国考是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合格学前教育人才的国家考试,更要侧重于提升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课程。以“综合素质”为例,文化素养部分内容覆盖面极为广泛,包括历史、科学、文化、文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素养内容,需要学生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延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覆盖面。而现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未能及时从国考内容的角度调整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固守于培养学生外显的可测量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传授;亦或是课程设置倾向于艺术技能,重学生的说唱弹跳画等艺术技能课程,[6]压缩相关教育理论和知识性课程的结构占比,偏离了教育本位的主旨,造成了师生对于幼教职业的错误认知。由此造成学前教育和幼教职业之间、教学与考试之间都存在着严重分离。

3.教学内容及资源与国考标准不完全覆盖

从近几年国考来看,考试内容越来越重视教育理论的综合与应用,更注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使得现有的专业课程存在科目过多、课程内容之间重叠或缺失现象。既有专业核心课与基础课程间重叠交叉,如:“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又有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每门专业课都涉及编写教案,还有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学科传统的制约,使得很多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创新性和时效性较弱,教材版本虽不断更新,但实际知识内容更新较慢,既缺乏最新的教育思想与学术信息,又缺乏对幼儿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间衔接不够。

4.教学方式与国考方式缺乏直接关系

国考面试属于结构化面试,面试问题基本来自实际真实的工作行为,同时,还需要学生能进行有效教学。高校学前教育现任专业老师均为传统学院派出身,所接受的教育均为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方式,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很容易受系统理论知识以及个人学习经历的定势影响。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偏向传统的、较为容易实现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方式,则容易使课程教学变成空泛、枯燥、机械的单向传递关系,出现“老师口干舌燥,学生睡倒一片”的消极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规范化要求

新出台的《职业能力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有了更加清楚的定位,对职业能力的内容有了更完整、紧凑的指向,需要充分贯彻和实施《职业能力标准》,又要结合幼教行业对幼教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兼顾相近相关的人才培养,使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由此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必要举措。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明确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目标,将幼儿教师应知应会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课程中,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课程与国考证书的有效衔接,同时,又不唯国考至上的合理课程体系。

三、按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随着教师资格国考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能力的全面关注,社会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趋势和新情况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将国考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相互衔接,实现二者之间内在的统一与融合。由此,必须根据国考内容和能力结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并非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简单的修补。[7]根据重设的整体架构拟定相关课程体系,对学习的课程和开设顺序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细致的安排。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将备战国考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得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

(二)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实现课程结构的连贯性

根据国考内容模块,兼顾理论知识与素养能力,科学构建全方位、多层级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如:综合素养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等一级模块。从教师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增设国考没有的相关课程,如:“社会文化素养”等人文素养类课程、“认知学习”等科学类课程、“教育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知识类课程,以及“幼儿行为观察”等应用型课程。[5]158-170优化重组现有的职业技能课程,淡化过分强调艺术技能的价值导向,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特性、兴趣和特长的发挥,将学生分为钢琴组、舞蹈组、声乐组、美术组等可以扩展的几个方向,供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主攻一项技能辅修其它技能,使学生利用有限的受教育实践通过持续的训练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特长。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思想性、实践性、终身学习型的未来幼儿教师,培养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国考要求渗透在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同时,要及时将学前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前沿知识和相关改革理论成果都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8]以实现课程与考试之间、课程与课程、课程与实践之间的一致融合。教师应通过采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科资源、高校的理论课程资源和幼儿园的实践课程资源、校园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并对其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同时,开发更为灵活适用的自编教案或校本教材,使其更贴合本校学生的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真正做到考学结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四)调整课程教学方式,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好的课程结构体系,好的教学内容,若没有有效的教学方式,则一切改革都变得毫无意义。采用问题启发式、案例探究式、活动讨论式、互动参与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进行学习,使学生从旁观者和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和思考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开发高质量网络课程,建设配套的具有真实情境的案例资源数据库;制作教学课件,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

四、建立国考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实施保障机制

在国考背景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双重标准下,要充分发挥学校、二级学院和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层面的作用:学校要完善制度框架,为课程改革搭建工作平台;二级学院要加强扶持力度,重视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学前教育专业要抓好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首先,建立管理制度。学校将课程改革放在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和系统性的位置,健全管理体制,进行专业化决策;要强化制度保障体系,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要统一配置资源,学校各级职能部门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制定完成课程改革的程序与规则,高质高效的实现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打通院系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整合院系公共课程,构建比例适当、兼容并包以课程核心主体的立体式课程体系。

其次,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研室定期开展专业研讨工作,组织专业教师学习和领会专业课程目标,将国家育人需求、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融合贯通,并聚焦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重构;建立一套课程集体审议的流程与规则,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的集体审议,凝聚集体智慧;鼓励专业全体教师加入课程改革工作,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激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考核、评价各方面,都将随着国考的深入融合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使课程内容兼顾能否涵盖国考内容、国考形式、国考范围等要求,国考已成为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面对教资国考的全面实施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出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积极主动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需要尽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不但得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国考,获取从教资格证书,同时,也有效提升未来幼儿教师的素养能力,保证幼儿教师人才质量与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贯通,为进一步指导幼教行业人才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促进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课程体系职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