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研究

2021-01-15李雪莲眭国荣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本质政治思想

李雪莲,眭国荣

(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人的本质是哲学上最高的东西。”[1]这是费尔巴哈的经典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所以,人的本质是哲学史各个时期思想家探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中,从人的社会性属性、人的需要阐释人的本质。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基本内涵

在唯物史观中,人是历史的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始终贯穿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本质的体现,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社会关系也发生变化,人的本质也随之变化发展。因此,在不同历史进程时期,人的本质具有不同的形态。

(一)人的社会性

人是自然的人,《进化论》指出人是动物进化的产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自然性。人是自然的主体,马克思指出:“当人开始制造生活资料的时候,人自身就已经把自己和动物相区别开来。”[2]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物质活动,实践性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人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个人所处的环境、历史时期不同,其社会关系也是独特的,社会关系将个人区别开来,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也是人的特殊性体现。

(二)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在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提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三种层次。生存需要,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衣、食、住、行,满足人的日常生活物质资料。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人的发展需要也是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从单样到多样的动态过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意味着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人的本质理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为依据。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实践导向,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要在社会生活中考察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从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重视不同阶段学生诉求,学生的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需求观与政治认同。

三、正确运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深化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实用型与应用型人才,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知识教育置于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与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举措,如: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等。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新抓手,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准推动者,劳动是知识、生活、工作连接起来的纽带,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双创教育不仅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撑,还要求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两者互享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两者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大学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内容的共享共建。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分散在两大教育系统中的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起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的内容,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共建共享资源体系。[5]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实践为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前沿意识,紧跟时政热点,回归社会,以理论知识为支撑,解决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推动理论与实践转化的成果。实践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二)依据人的社会性,精准运用教育新媒介

1.从社会性出发,把握大学生群体特点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越丰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内容就越丰富,将这些社会关系与内容进行加工,获得新的思想产品与理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更深刻,更容易落到实处。因此,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从大学生的社会性出发。由于大学生的地域、个性、家庭背景的差异,其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等具有很大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这些因素之上开展正确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材施教”是关键,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考察,分析比较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社会经验、生活方式等,根据这些认识建立具有针对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真正帮助学生丰富其理论基础,形成正确成熟的思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2.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环境是人的社会性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社会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理念、价值传递的方式,坚持把红色文化、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中国梦等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校园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体系。打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网络信息技术渗透当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学习、交流等,虚拟网络环境也成为大学生日常活跃的另一个“社会”,网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营。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大部分高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线上授课的形式完成了教学计划,不难发现网络是教育的新媒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纸质媒介、课堂授课、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极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6]知乎、QQ、微信、微博、抖音等是大学生较为活跃的网络平台,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推送思想政治故事、文章、正能量视频等,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反馈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网络技术素养,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立足大学生发展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首先,大学生的物质资料需要是最基础的,是日常生活的物质保障。其次,大学生面对的是成长发展阶段,思想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成长发展阶段需要的根本点。再次,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阶段是大学生需要的最高阶段,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阶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需求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

1.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需求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些错误的意识形态与不当的言论在网络中蔓延,大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容易受到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形成不合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认识我国现在的国情与时代赋予其本身的责任与使命,树立正确的需求观,促进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这个新成果融入全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史教育、百年复兴的中国梦等科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大学生真正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坚定四个自信,把自己的成长发展与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享受到了这个时代带来的丰厚生活条件与发展机会,同时,也需要承担这个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在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时会产生疑惑,是放弃个人需要还是社会发展需要,个体获得感是新时代的新提法,个体获得感的前提是维护国家与社会的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需要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与大局意识。立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只有整个国家发展强盛,个人的发展才得到保障;个人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的发展是每个人发展共同促进的,如果少了个人的发展,那么,何谈国家的发展。大学生要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形成科学的需求观。

2.满足大学生合理的需求

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服务,关爱学生,把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每一代大学生的个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较前卫,变化速度也较快,高校需要持续、长远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宏观上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最能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人,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合理的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作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署,为谱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创造了重大机遇、提供了强大动力。[7]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源泉,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是高校工作的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随着大学生群体在不同时代下的特点,建立新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新模式与教育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抽象的,要贴近生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要抓住新机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将教育新媒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大学生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的内在动力,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正确需求观的形成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引导,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源于人的需要,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的动力。因此,高校应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合理需要,并给与回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任务,把握机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本质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童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