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研究

2021-01-15曹晓丹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活态技艺工匠

曹晓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214121)

一、高职教育重塑“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中的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教育类型是以技能为主,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在就业方面,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和服务等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有自己的教学优势和教学特点,有别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工匠精神演变为一种注重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其内涵包含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坚持、敬业。现代工业发展,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得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今受到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要担当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培育工匠精神应成为职业教育中针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核心任务,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亟需倡导和培养的一种职业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艺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工匠精神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意识不足

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过程中,高职学生不能较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技艺传承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意识层面上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非遗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缺乏工匠精神的考虑和工匠品格的注入,致使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受阻。

(二) 工匠精神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师资不够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薄弱环节,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秉承工匠精神开展教学活动,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目前,许多教师仅具备教学的专业知识,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技艺方面还需要提高,如何弥补当前的师资力量短板,现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关注的难点问题。

(三) 工匠精神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实践弱化

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实践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地位没有突出显示,没有从实际出发,从实训、实践方式内化工匠精神传承,不能较好地用工匠精神做好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实践活动,实践环节的工匠精神难以体现,始终困扰着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 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传承匠人地位不高

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的过程中,现有的传承匠人越来越少,当前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已经开展,但整体上看传承匠人的地位不高,使得一部分非遗技艺传承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出去打工,面临着手艺失传的巨大风险。工匠精神注入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势在必行,如何提高传承匠人的地位、使之精益求精发挥工匠精神、助力高职院校学生传承技艺,值得深思。

三、基于工匠精神高职学生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创新策略

(一) 高职院校通过非遗技艺传承培养工匠精神的思路

1.从意识形态强化工匠精神的思想保障。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即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品格,它熔铸在工匠的产品里,表现在作品的细节和创意上,体现着工匠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中对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工匠精神,树立地方传统工匠大师的示范作用。当今许多传统手工艺匠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在地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和传承中历经了岁月的洗礼。

2.从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匠精神的师资保障。对职业院校而言,职业院校应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活态”传承和“活态”保护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同时,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确立工匠精神传承的非遗技艺传承者职业标准,使之规范化,并健全职业院校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企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尤其是非遗手工艺从业者,吸引其到高职院校任职,提高其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使之能够通过手艺获得稳定的收入,获得社会尊重和地位,这样才能发展形成一个稳定的手工艺传承群体,吸纳更多年轻传承人加入进来,从教师队伍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保障。

3.从实训、实践方式内化工匠精神传承。注重学徒制工作模式——传统师徒教育和现代学习教育的优势结合。坚持现代学徒制是对师徒相授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变,实现了传统师徒教育和现代学习教育的优势结合。在具体做法上,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技艺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训、实践方式内化工匠精神传承,在深度认知的基础上展开非遗工作,从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而言,应利用自身项目和经费开展对非遗文化活态环境的调查,基于调查实践再对学生的实训和实践进行统筹规划,在全面了解非遗现状的基础上做好教学实践工作部署。

4.从加强职业资格认定提高工匠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反映了特定职业活动的标准和规范。为进一步维护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权威性,我国应该加强规范职业资格的认证,不仅可以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还可以让从业者对职业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实际职业活动中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促进工匠精神的具体化、社会化和可复制化,成为全社会行业共同追求的职业道德标准。

(二) 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的具体策略

1.整合职校学科专业,力求多元参与、多层融通。活态传承是非遗技艺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在培养目标上“技”“艺”“道”三个境界,“道”是中国文化背景技术哲学的思想根据,可归结为“匠心”,包括匠人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也包含对从事职业的道德、承诺和智慧。在现代教育中,将学科专业分类精细化的结果是促成其特定领域的高精尖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专业之间横向沟通的可能性。职校学科专业“跨界”的本质就是整合与融合,对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在不同专业之间、不同领域之间、不同文化之间构建起多元参与、多层融通的文化艺术效应。基于现代学徒制,并紧密结合视觉传播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服饰设计、室内艺术设计等艺术专业落地转换输出新的价值,可以让学徒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开启丰富的精神资源,嵌入文化创意思维,唤起实践创造能力。

2.做好顶层设计机制,发挥共建共享多元化主体合力。工匠精神是亟需倡导和培养的一种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学生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还应做好顶层设计,将需要工匠精神完成的非遗传承形态转化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内容,发挥共建共享多元化主体合力,由政府、行业和职业院校多方参与的制度,突破单一培养主题的局限。所谓共建共享,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共建方面,遗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构建完整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传承人和专家相结合的模式,便于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二是在共享方面,非遗文化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即“跨专业—跨学院——跨校——跨界(校、企、政府)”,如此四层共享机制的建立,具有诸多优势,打破不同专业、学科、 学院和学校的多重壁垒,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机制下,各高校“非遗文化” 教学课程学分互认,才能实现共享的目的,进而实现企业与学校人才之间的对接。

3.打破技能训练范式,打通“技”“艺”“道”阻隔。基于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学生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还要遵循非遗技艺传承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在继承非遗技艺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开启丰富的精神资源,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和现代技艺内涵,嵌入文化创意思维,唤起实践创造能力。换言之,就是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打通“技”“艺”“道”三个层面的阻隔,使之融会贯通,创新发展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实现习“技”求“艺”、融“艺”于“道”,让“道”无形渗入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系统的人才培养中。当前,互联网更为快速与便捷,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借助网络平台的互动与多元,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打造“互联网+非遗活态技艺传承”的新的发展路径。

4.专业、产业系统化,探究处理好坚守与变通的关系。非遗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非遗传承是全社会的历史责任,非遗之所以能够流传数百年,在于匠人对自己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承诺和智慧的坚守。于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以德为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公德,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正是需要培育的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专业、产业系统化,探究处理好坚守与变通的关系,既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本质要求和价值优势,也是在培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者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难题。

四、结语

在非遗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树立地方传统工匠大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工匠精神;从教师队伍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保障;通过实训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提高工匠精神的影响力;并加强职业资格认定,提高工匠职业地位。将需要工匠精神完成的非遗传承形态由传统学徒制到正规职业学校教育,再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走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活态技艺工匠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90后大工匠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工匠风采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工匠神形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