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研究
——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

2021-01-1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问卷院校

孔 韬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510507)

一、调查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为深度调研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本次调查对象挑选了4所“省一流”高职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及4所普通高职院校(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合计8所高职院校。调研时间从2020年2月至4月。在正式发放调查问卷之前,从各校随机抽样5名学生对调查问卷初稿进行了小范围的信息采集,并对问卷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正式发放的问卷中,对每所院校分别发放100份问卷,共800份,其中无效问卷16份,有效问卷784份。调研对象中,大一学生289人,占总样本36.86 %中;大二学生271人,占34.57 %;大三学生224人,占28.57 %。其中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82.02 %,没有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7.98 %。

(二) 指标选取及问卷处理项目组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分解为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和支撑条件体系六大子体系,基于此,本次调查问卷以这六大子体系作为二级指标,同时拓展了18个三级指标,全问卷共22道围绕创新创业现状的问卷题目展开调查。项目组以问卷星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采取微信、QQ、邮箱等网络形式发放问卷,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

(一) 关于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的调查调查对象中,32.91 %的高职学生表示对创业“非常感兴趣”,35.46 %学生表示“有较大兴趣”,38.52 %学生选择“一般”,6.89 %学生表示“不感兴趣”。由此得知,接近七成的学生具有创业意向。在访谈调研中发现,大二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最大兴趣,占55.99 %;大一学生占比19.89 %,大三占24.12 %。对于“你是如何理解创业”的调查中,68.88 %的高职学生认为“参与或创立一个创业项目”就是创业,15.94 %学生认为“成立注册企业”才是创业,10.97 %学生认为企业做到正常运营且赚钱的才是真正的创业,4.21 %选择了“其他”,表示对“创业”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围绕“创业原因”的调查,55.99 %高职学生认为是“体现自我价值”,18.49 %选择“学以致用”,15.94 %学生选择“赚大钱”,5.99 %学生把“积累经验”作为创业的理由,3.59 %学生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选择创业。

(二)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调查调查对象中,46.94 %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表示“很需要”,51.91 %学生认为“有需要”,只有1.15 %学生认为“不需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由此得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广大学生接收且认同。对于“你最感兴趣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调查中,“创业融资”排第一位,占67.98 %,“商业模式开发”“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风险的识别”、“创业资源管理”占据前五位。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对创业的机遇和挑战均表现出较大兴趣。

(三) 关于创业教育师资情况的调查在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中,只有7.91 %学生表示“十分满意”,23.21 %学生表示“较为满意”,68.88 %的学生选择了“效果一般”和“不满意”。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对教学效果不够认同的原因是他们大多认为老师仍然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甚至部分老师并没有创业经验,对于“创业”,师生之间仍停留在“纸上谈兵”。为此,项目组再深入8所高职院校的师资团队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是由辅导员、行政人员授课,学生对此给予的满意度更低。

(四)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调查在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调查中,51.91 %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机地融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而不是脱离专业知识谈“创新”和“创业”。在“你最喜欢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74.87 %的高职学生选择“参加创业园创业项目”,24.11 %的学生选择“参加创业比赛”,然而,以大学生挑战杯为例,每所高职院校推荐的名额都是有限的,原则上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8人,一般一所高职学校学生人数均在一万人左右,有一些受访院校甚至达到两万人,但是仅有几十人能参加相关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比赛,这对于广大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资源缺口。

(五)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和保障的调查围绕“你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满之处”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1.88 %学生表示“创业资金不足”是阻碍其创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其中44.89 %学生希望学校能建立“创业扶持基金”的项目,仅有6.76 %的学生表示有经常关注国家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天使基金”“创业基金”都基本“活在传说中”,学校里创业投资的氛围并不浓厚,也没明确相关创业政策支持,大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仅停留在自己开个网店,层次也是停留在1688阿里批发网等地方进货,采取“一件代发”的形式转卖给身边同学,赚取一点差价满足生活费用。总而言之,创业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理念认知层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受访784份有效问卷中,89.92 %学生表示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而且99.74 %学生表示有开设该类课程的必要性。但当问及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何收获的时候,55.99 %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受访院校中,有不少创新创业的任课教师也没辨析清楚该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跟专业课、公共课的区别。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无疑是不成功的。二是,创新创业自信心不足。调查中,问及没有创业打算的学生“为什么不选择创业”时,51.91 %学生选了“害怕失败”,38.39 %学生选择了“自身能力尚不满足创新创业条件”,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认为创业成功的案例始终属于极少数成功学生,相比于毕业后到社会“闯一番事业”,更多学生选择到企业安稳工作。这一数据直接反映了高职学生对自身创业前景的不自信。

(二) 体系结构层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不足。目前尽管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受众人群只是选修了该类课程的学生,上课形式还是以大班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为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还是很有限。受访者表示其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而且,大部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授课课时只有28~32学时,学生并不能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不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课余,尽管学校会开展专家讲座、成功校友报告会等,但是学生们依然还是“听”得多,“做”得少。二是,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不完善。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的师生比例达到1∶1 000以上,有不少院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只是简单地安排没有创业经验的辅导员兼任,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不到10 %,这将导致教师在理论教授时游刃有余,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学校在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的资源投放不足,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大部分指导学生创业比赛的教师只靠情怀和责任心维持,参加创业项目的学生只靠学习兴趣坚持,这明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培育机制,学生在读三年的大学生涯中,能取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成果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三) 社会资源整合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能只有学校单方面出资资源,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育人,才能可持续地培育出创新创业人才。然而,81.23 %学生表示其清楚政府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但是86.27 %学生对政府在创新创业的配套服务评价选择了“一般”。由于风险保障机制的缺失和创新创业社会辅助设施的缺乏,导致各高职院校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均面临如何引进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建立创业基金、合作教育项目、创业基地等难题。

四、广东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 构建“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群,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为“创新创业”设定专门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只是以公共课“创新实务”和“创新思维”的开设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并没有在顶层设计中构建相关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和实践的程度,“递进式”开展创业理论基础课程、创业素质培养课程、创业方法培训课程、创业实操技能培训课程和创新技术前沿知识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便可对应根据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邀请创业领域专家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邀请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或开展培训,举办创业大赛等创业模拟活动,开展创业实训项目等相关的创业实战指导,创业训练营、创业精英班的集中培养。在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中建立递进式的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从研制优质教学资源角度打造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和优质的继续教育课程,从而对应配套优质教学团队和共享平台,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的问题。

(二) 以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为构建高职院校和谐的创业环境,各校可积极与创投公司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双主体育人”模式培育具有创业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有了企业的加持,学生在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中训练,逐步提升创业自信。学校鼓励学生与创投公司共同成长,体会创业项目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学生在提升创业水平的同时深刻体验创业的成功和喜悦。同时,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校企双方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创投公司成功的创业者带动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建立创业基金,为取得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优先提供小额贷款,鼓励学生以专利等科技成果作为进入创业市场的“敲门砖”,允许学生以成本价租用校园内的相应场地作为经营场所,并指导其进行注册登记。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创投公司资金相对宽裕和校园创业环境相对宽松的优势,从而从根源上解决了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三) 创建“创业工作室”,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创业学院”,很多学校的“创业一条街”均成为了各职业院校课余靓丽的风景线。然而这类的创业项目一般都以快递、话费充值、复印、零食等业务为主,学生的创业形式依然以简单的低价进货高价卖出的形式赚取差价赖以生存。加上学校创业园的场地毕竟有限,能有机会被孵化的项目并不多。为此,学校可鼓励各二级学院以“工作室+项目团队”互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训模式选拔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孵化,通过选聘企业家、投资人组建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政策指引、项目沟通训练、项目研发等指导,以学生创业项目纳入教师科研项目中,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能力所长,通过创业导师搭建创业竞赛平台,“催生”优质的创业成果,为学生创业项目开展切实的“导师制”,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在不断深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解决创业教育深度不足的问题。

(四)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践行“教师发展为本”的培育理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企融通”的教师队伍。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类型,组建教师工作坊、跨学科研究小组,鼓励教师根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类型分为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三大阵营团队,组建学术研讨委员会,教师之间相互点评、甄选优质学术论文;组建科技研发工作室和博客,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成长;组建调研团队,青年教师共同以工作坊形式,建立共享平台,共享调研数据。教师之间以“阶段性+流动式”的形式组建团队,学校通过同步引进和招聘优秀企业创业导师,培养出一批研究创新创业的学者和创新创业优秀教师,从而解决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不完善的问题。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问卷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现状调查及探索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