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印象

2021-01-14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39期
关键词:村庄故乡

考点解读

在主题为“故乡印象”的阅读中,作者常常会通过对故乡某一物象的回忆,来表达自己对故乡浓浓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类阅读大多以散文为主,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提炼线索、划分结构、充分理解文章语言的能力,并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中考题中常见的考点有:1.标题的作用;2.文中重点句子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3.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一

故乡的风

锦州风大。

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吹进眼里。我知道这是那瞬间的幻觉。

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赋予的。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弘,是因为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我们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会突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会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聲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我们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

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他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很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

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这些着实让我兴奋。当然,故乡是变不成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数不清的风筝在空中飘飞,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其间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作者杨俊文,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4日,有删节)

●思考练习

1.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九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故乡草

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得人心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也就丰硕了,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一下就暖了。

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有了茂盛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里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作者刘翠婵,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思考练习

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村庄故乡
初 春
今夜想你
山坡上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故乡的山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故乡常在我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