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研究

2021-01-14张阳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协同师生

张阳明

(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网络独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举止、生活学习方式影响深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学好用好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1]。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被写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可见网络育人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与关键环节。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需求多元等新情况新特点,依托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坚持系统思维,从育人主体、对象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出发,既坚持宏观系统地看待育人工作,又注重育人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内在联系,充分依托网络育人平台,探索构建具有资源整合共享、深度贯通融合、内外互联高效的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对高校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和提升育人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内涵意蕴

高校网络育人旨在依托网络育人平台,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引导、培养对象,有组织有目的地利用网络资源文化[2],有计划地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充分利用网络育人载体,在整合协同“十大育人”工作内容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夯实教书育人工作为基础,持续有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一)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根本任务、根本标准[3]。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要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依托构建网络育人协同机制,使立德树人有机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各环节中,把网络育人协同机制作为高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载体和突破口,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养成,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注重“立德”和“树人”齐头并进,进一步发挥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多方联动的有利优势,协同构建 “大思政”育人体系,有力助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形成全校上下齐心、通力协作、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氛围效应,确保“立德树人”得以全面落实。

(二) 新时期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高校大学生仍处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塑造成形的关键时期,在抖音、斗鱼、微博等新兴网络平台的影响下,当前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更加活跃、价值观更加多元、行为更具个性,大学生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诉求也日趋强烈。紧跟网络场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及现实需要,构建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精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诉求,依托高校网络育人合力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作为出发点来进一步完善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更好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三)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5],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自觉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探索新常态下教书育人的新特点、新情况、新路径,依托云课堂、智慧课堂等网络技术平台,发挥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在落实教书育人任务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育人的新阵地,创新教书育人工作的新语言,丰富教书育人工作的新路径,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平台建设类型多样,互动性不足

作为高校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网络育人平台近年来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调查显示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种类较为齐全,校园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官方抖音号、直播号、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均较为活跃,89.3 %的大学生有关注学校的官方抖音和微信公众号,82.1 %的受访大学生有观看过学校新媒体工作室制作的教育宣传视频及长图,可见当前高校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育人文化作品符合青年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在平台建设多样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网络平台建设同质化、内部协同性不足等问题,例如与高校办学特点、校园文化、生源类别、专业特色等结合不足,更多的是依托平台进行信息单向推送和组织投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线上互动、意见反馈等形式存在明显不足,一定程度降低了高校 “微思政” 网络育人活动效果和大学生群体的认同感。

(二) 育人内容形式丰富,吸引力较低

伴随着各类新媒体APP的迅速走红,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高校也迎来构建网络教育矩阵的最好时机。如何准确引导大学生群体选择积极向上、有价值的网络文创产品则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显示,当前高校较为重视包括两微一端、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等校园网络育人平台的日常运营,有85.9 %的被调查师生对其所在学校官方网络平台发布的内容较为关注,而在网络育人内容与形式方面,高校主要推送的内容更多集中在时政新闻、校园大事、通知公告等内容,在推送内容上并没有紧密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62.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日常推送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及特色,对高校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和吸引力并不满意,认为推送的内容趣味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等不同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

(三) 师生参与程度高,效果评估难

网络育人作为高校高质量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内容和主要载体,作用不可替代。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网络平台在高校师生群体的育人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受疫情不利影响下,高达99.8 %的受调查师生认为自己是网络育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并参加本专业的线上课程教学活动,有75.3 %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依托网络平台来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类育人活动中,并希望能通过参与网络育人活动来扩展社交范围,提升专业技能。但随着网络育人活动数量的增加,高校也面临着质量提升慢和效果评估难等问题,网络育人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重叠及功能混乱均容易导致育人活动的监督与评价效果不足,对育人活动的质量和后期效果总结反思也较为欠缺。

三、基于系统思维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路径

系统思维旨在将研究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依托系统视角来剖析和解决问题,强调研究系统和要素的内在外在联系,真正实现完整、真实、系统的认知,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发展性等特点[6]。高校应当坚持系统思维,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构建网络育人协调机制,将育人工作贯穿高校发展系统全过程,进一步发挥系统思维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提升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一) 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作为三全育人工作主体,应当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等规律,在育人目标制定及实现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多方育人资源与力量的共通共享,通过制定实施、激励、监督和保障等制度来推动校内各行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等机构的协同育人行动效应,依托网络育人平台,建立覆盖面广、功能全面的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将高校的管理、服务、监督等人员也纳入高校育人工作主体,提高育人工作重视程度,改善育人工作方式方法,提升育人工作服务效率,实现促进原本校院两层级的育人体系金字塔结构向“倒T”型的新型结构转变[7],利用网络育人平台实时共享、高效传达、便捷沟通等特点推动高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育人工作计划能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和国家社会的建设发展需要。利用网络育人平台的可塑性,形成“点-线-面-体”同频共振、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矩阵,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由“条块分割”到“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例如依托融媒体等新平台推动网络育人新格局的成型,将优秀传统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与育人工作相结合,提升高校师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定期举办网络文化作品大赛,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文明意识,鼓励师生联合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网络正能量主旋律。

(二) 坚持发展理念,实现师生素养提升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成长成才更是如此。高校应当坚持以发展的理念开展育人工作,坚持目标引领来凝聚高校的协同育人动力,提升高校师生综合素养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目标。在构建网络育人协同机制过程中,要从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不同成长特点与独特个性需求出发,把发展的理念纳入面向大学生的育人工作中,实现思想引领、价值传递和行为引导等育人目标。同时在构建和运行网络育人协同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高校在维护网络育人阵地的过程中,鼓励大学生群体更多地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的政策制定讨论、网络育人阵地组织建设和学校学院日常教学监督反馈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和朋辈教育效应,调动师生参与网络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专业特点,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同促进,逐步形成师生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网络育人模式。

(三)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圈

高校应当依托网络育人平台进一步利用和整合校内外多方优质育人资源,充分实现不同教育主体(社会、学校、社区、企业、家庭)间线上线下育人资源的共通共享。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来整合、协调及共享育人资源,将分布在社会多个领域、不同行业及岗位的优质资源加以整合运用,实现网络资源、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家庭资源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通共享,为服务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通过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及环境营造不断加强育人工作协同推进力度,依托网络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社区、行业、企业、家庭协同发力的大思政育人圈,实现校外多方发力、校内多部门助力、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工作圈,鼓励高校内部不同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育人工作能动性,将日常业务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育人合力,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

(四) 完善制度建设,打造育人工作闭环

通过建立健全网络育人协同工作制度,进一步提升不同育人主体在不同育人阶段中协同育人的主导性。例如在疫情期间,高校主要通过线上授课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这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线上教书育人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对课程教学质量、师生参与情况、课后反馈跟进等方面都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务处、学生处、诊改办、二级学院等二级部门单位在网络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得以实现;而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监督学校不同部门在课程、网络、管理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对此进行量化监督、评价及考核。同时,高校也可以利用网络育人协调机制将不同的育人工作内容实时分解到不同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依托线上管理、量化考核及多方评价来推动协调育人机制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最终形成一个集发布、管理、监督、评价、考核等多功能的育人工作闭环,促进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协同师生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微信网络平台应用于临床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麻辣师生